參加保路運動的史學家(3 / 3)

昆麵前義正詞嚴地指出:“民眾保路是忠君愛國行動,督署所行已違民願,後果

不堪設想。蒲、羅諸人乃忠君愛國中堅,趙帥誘捕諸人乃火上澆油之舉,其行為

將迫人從亂求生,若執意而往,其亂必不可止。將軍為國家計、為地方計,鐵路

之事,務須審慎處置,否則民變急起,局勢將不可收拾。”玉昆竟玩弄兩麵派手

法,假裝答應簽批“事由單”和“公牘”送呈趙爾豐以保住蒲、羅等人性命。張

森楷等信以為真,連夜寫就保釋蒲、羅諸人的“事由單”和“公牘”交送玉昆。

過了一天,不僅沒有回音,城裏戒嚴的防軍卻有增無減,形勢更加緊張。聚

集在鐵路學堂的“保路會”同誌,無不憂心忡忡,但又一籌莫展。張森楷唯恐夜

長夢多,斷然提出聯名寫保釋書,親送督署,逼使趙爾豐作出答複。此議得到一

致讚同,決定用省諮議局名義發出“公呈”,由張森楷全權辦理。張森楷滿懷信

心地前往諮議局與駐局議員磋商,殊知眾議員聞此,都默不作聲,有人認為以諮

議局名義上‘公呈’應三思、慎思,切切不可冒失,以貽後患。張森楷聞言不勝

憤慨。

以諮議局名義向督署上“公呈”事不成,張森楷旋以川漢鐵路公司名義寫就

“公呈”,交鐵路公司總理呈送督署。不久,督署批複雲:“緣同誌會圖謀不軌,

238陰謀圍攻督署,策劃火燒良醫巷,危及朝廷。故采斷然措施,弭此大難。今奏聞朝

廷,候旨查辦,路局人等,不得借端生亂,雲雲。”諮議局等人見此批複,深恐牽

連得罪,皆默然不語。獨張森楷起而慷慨陳詞道:“堂堂督署,誣良為叛,人性何

在?法理何在?蒲、羅諸人盛年有為,因爭路權之故,性命旦夕不保,民氣消沉,

國何以存?縱楷垂老向盡,不能惜此區區餘年,願親往督署辯理,義無反顧。”在

場諸人,聽畢皆為之動容。此時張森楷為免他人受累,遂不謀於眾,獨撰兩千餘言

駁斥督署批複呈文,其中有“青天白日,眾目睽睽,何能以影晦之談作事實,上述

殿陛,下示民間”。上書十餘日,了無反響。為此,張森楷又聯絡各界人士,以紳

學名義投書督署質詢,但趙爾豐概不答理。此刻武昌首義成功,全川各路民軍響應

風起雲湧,成都被圍,趙爾豐已成甕中之鱉,行將就擒了。這個善觀政治氣候的

“屠夫”,為求脫身之計,才在11月14日釋放蒲、羅諸人。?

命四川名人畫傳

晚年仍然鍾情史學

1912年,鐵路股東會議公舉張森楷任鐵路公司總理。在任職期間,他嚴禁濫

支路款,清查曆年路股收支情況,使不軌之徒無法從中營利,於是,他又成為無

恥小人的攻擊對象。這幫人利用他們一手把持的股東會,罷免了張森楷鐵路總理

職務。此後張森楷主要從事教育和他鍾情的史學研究。

1914年初,張森楷在北京將《廿四史校勘記》

中《史記校勘記》輯出,重加校訂成《史記新校

注》。1917年,張森楷受聘主編《合川縣誌》,曆

時五載告竣。1924年,應宋育仁聘,往成都撰《四

川通誌》的《曆代地理沿革表》和《曆代職官沿革

表》。

1925年,張森楷受成都大學校長張瀾聘,任

成都大學國史教授。任教期間,他深感歲月蹉跎,

著述未竟,?1927年6月,辭教授職,再次校訂《史

記新校注》。經過兩個月的嘔心瀝血,《史記新校

注》終於定稿。不幸的是,張森楷因勞累過度,精

力虛竭,一病不起,1928年逝世於北平,享年70

歲。當他的靈柩從北京運回合川時,家鄉父老十分

悲慟,縣議會為他舉行了追悼大會。下葬當天,萬

人空巷,為其送行。張森楷的靈柩安葬於嘉陵江畔

風景秀麗的學士山,鄉親父老在墓表上建有紀念

亭,樹碑立傳,表示敬仰和懷念。

王雨巧合江學士山維修中的紀念亭(八角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