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革命、半生學術 —— 向楚
辛 亥 革 命四川名人畫傳
向楚
向楚(1877—1961) 字先喬(仙樵),號觙公(觙翁),四川巴縣人
(今重慶巴南區)。1906年加入同盟會,重慶辛亥革命的主要宣傳者、組織者和
領導者之一。辛亥革命後任蜀軍政府秘書院院長、四川軍政府秘書廳廳長。晚年
主要從事教育和學術活動。
做學問 與時俱進
父親向萬鍾是巴縣的商人,在當地素有名望。向楚由於從小讀書勤勉,19歲
時以優異成績考入縣學東川書院。當時名家趙熙在重慶主持書院工作,秉承張之
洞辦尊經書院的宗旨,以“讀書之根柢在通經”,“通經之根柢在通小學”,堅
持讓學生們從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入門,遍讀群經。向楚在校內成績突出、雅
善詩文,頗得趙熙賞識,與同學周善培、江庸一道,被時人稱為“趙門三傑”。?
趙熙(1867—1948),字堯生、號香宋,四川榮縣人。蜀中“五老七賢”
之一,世稱“晚清第一詞人”。他“工詩,善書,間亦作畫。詩篇援筆立就,風
調冠絕一時。偶撰戲詞,傳播婦孺之口”,蜀地傳有“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
227俗”之諺。趙熙1892年(25歲)
高中進士,殿試列二等,選翰
林院庶吉士,1893年,應保和
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
國史館編修,轉官監察禦史。
1899年秋,向楚隨趙熙赴
北京,在清政府內閣任職。正
值亂世,劇變連連,從“戊戌
辛
六君子”被誅殺到八國聯軍侵
亥
尊經書院大門入北京,清政府與德、美、英
革
等11國簽訂《辛醜條約》,黑
暗的政局和動蕩的時代深深觸痛著向楚。1902年向楚鄉試中舉,很多人向他報
命四川名人畫傳
喜,向楚卻非常漠然,甚至說:“國將不國,一舉人,何足為榮!”可見其憂懷
國事之心。?
1901年,清末新政中瀘州的有識之士創辦了川南經緯學堂,聘請趙熙任監督
(校長),向楚被聘為教習。1903年,向楚被時任兩廣總督的岑春煊聘為家庭教
師,負責教授其子女。同時兼任兩廣師範學堂國文講師。第二年,因為督署仆役
失禮,向楚遂負氣不辭而別,返回四川。向楚回到重慶後,先後在重慶開智學堂
及正蒙公塾任教。
1906年初,重慶成立同盟會支部,推楊庶堪主其事。向楚與楊庶堪是莫逆之
交,因此由楊庶堪介紹加入同盟會。向楚、楊庶堪二人為發展同盟會組織,一同
來到川南的永寧中學堂任教(川南敘永廳廳治永寧,今敘永)。楊庶堪教英文,
向楚教國文。
在永寧中學堂,向楚等人在上課講解或指導學生學習時,皆詳論古今形勢,
介紹晚明顧炎武、黃梨洲的著作,以及《民報》、《國粹學報》等,以喚起學生
的民族意識、革命意識。學生中如張頤、楊伯謙、陶子琛、曾緘等,都先後加入
同盟會。楊庶堪、向楚等人更與校外革命黨人聯為一氣,互通聲息。一時間永寧
成為川南革命之大本營,永寧中學堂儼然成為了革命的司令部。?
參與革命政權? 心係教育學術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成立湖北軍政府。重慶革命黨人在朝天觀
舉行市民大會,宣告重慶獨立,向楚會同朱之洪等人迫令重慶知府鈕傳善、巴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