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捕殺鎮壓保路鬥爭的劊子手端方,通電響應武昌起義。 趙爾豐眼見大勢已去,被迫釋

放蒲殿俊、羅綸等人,並與立憲派簽訂《四川獨立條約》30條。11月27日,大漢四川軍政

府在成都成立,由蒲殿俊任都督、朱慶瀾任副都督。12月8日,成都發生兵變,蒲殿俊、

朱慶瀾倉皇逃遁。軍政府陸軍部長、同盟會員尹昌衡帶領新軍入城平亂,旋即改組四川軍

政府,由尹昌衡、羅綸分別擔任正、副都督。12月22日,尹昌衡派兵逮捕趙爾豐,將其梟

首示眾。至此,清王朝在四川的統治覆滅,辛亥革命在四川取得了勝利。

重慶、成都先後獨立,一度出現兩個軍政府並存的局麵。為了統一軍令政令,防止舊

勢力複辟,雙方開始合並談判,於1912年1月27日簽訂《成都四川軍政府重慶蜀軍政府協

議合並草約》11條,旋經雙方蓋印生效。3月11日,新任四川都督府都督尹昌衡、副都督

張培爵在成都就職,並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孫中山,報告全川從茲統一。四川保路風

潮和同誌軍大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孫中山曾高度評價四川人民在辛亥革命

中的曆史功績,他說:“若沒有四川保路同誌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要遲一年半載的。”

天府之國的四川,地靈人傑,英才輩出。在清末的民主革命運動中,到處都閃現著四

川誌士的身影。據《革命文獻》所錄,1905—1906年同盟會員名冊上,四川籍同盟會員就

有127人,占會員總數960人的13%,僅次於廣東和湖南。四川籍革命誌士活躍在國內外,

有的進行革命宣傳活動,有的從事暗殺清吏的鬥爭,有的參加武裝起義……為推翻清王朝

專製統治,實現民主共和的理想而不屈不撓。

1912年2月22日,孫中山先生在《祭蜀中死義諸烈士文》中說:“在昔虜清,恣淫肆

虐,天厭其德,豪俊奮發,共謀傾圮,以清禹域。惟蜀有材,奇瑰磊落,自鄒(容)迄

彭(家珍),一仆百作,宣力民國,厥功尤多。岷江泱泱,蜀山峨峨,奔放磅礴,導江

幹嶽,俊哲挺生,厥為世率。虜祚既斬,國徽永建,四億兆眾,同茲歆羨。”這是孫中山

對辛亥革命時期蜀中俊傑的褒讚。同年3月29日,孫中山在《令陸軍部撫恤鄒謝喻彭四烈

士文》中又說:“鄒容當國民醉生夢死之時,獨能著書立說,激發人心;喻培倫則闡明利

器,以充發難軍實;彭家珍則殲除大憝,以收統一速效。”決定照陸軍大將軍陣亡例賜恤

鄒容、喻培倫、彭家珍三烈士。這就是後來人們廣為傳頌謳歌的“辛亥革命四川三大將

軍”的來曆。同一命令還決定照陸軍左將軍陣亡例賜恤謝奉琦烈士。對鄒、謝、喻、彭四

烈士,均準崇祀忠烈祠,“以慰忠魂而垂不朽”。四川人有大功於辛亥革命是載諸史冊而

不容忽視的。孫中山的褒獎之辭,基於史實,出於真情,而非溢美之言。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讓我們來重溫那段曆史,

向為爭取民主革命勝利而英勇奮鬥、流血犧牲的四川誌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吳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