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堂,一曲曲美的樂章

——“第六屆全國中小學音樂課現場評比”帶來的思考

2011年11月28日~12月1日,我們終於欣喜地迎來了盼望三年之久的“第六屆全國中小學音樂課現場評比”活動。我有幸連續參加了三屆現場觀摩活動:2004年“第四屆全國中小學音樂課現場評比”活動在雲南昆明市舉行時,我作為參賽選手參加了比賽並榮獲全國一等獎;2007年我作為觀摩教師參加了在安徽黃山舉辦的“第五屆全國中小學音樂課現場評比”活動;今年,我又以指導教師的身份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四千餘名音樂教育工作者一道在山城重慶觀摩了由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和《中國音樂教育》雜誌共同舉辦的此次全國最高級別的音樂教育盛會!而每一次與之相遇總會令我對參評教師們的精彩課堂長時間地細細回味,仿佛沉浸於一曲曲美妙的樂章之中不能自已。這些優秀的課堂總能給我帶來很多感受與驚喜、連帶著啟迪與收獲、混雜著反思與鼓舞,這樣的思緒在內心裏不斷地翻滾著、升騰著,這次也不例外。從重慶歸來,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我忍不住提起筆來。

一、精彩的課堂,多彩的樂章

本屆大賽組委會從全國收到一百三十六節課,經過錄像評選僅四十節課入選現場評比。而小學組二十節參評課例每一節都精彩紛呈、亮點無數、鮮活有加,課課都體現了課改的精神,展現了課改的成果,凸顯了優秀課例的示範性。被選入現場的課例絕對不能單純地用好或不好來做簡單的評價。《音樂課程標準》是尺度、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學生的接受與收獲程度是尺度、聽課教師的主觀感受也是一個潛在的尺度。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課應具備一些本質的價值追求。

深圳市福田區百花小學張定遠老師執教的《翻身的日子》一課,以對音樂作品入木三分、深入透徹的分析並用最樸素的方式近乎完美地解決了教學重難點使我由衷地折服。本課以學生為本,圍繞學生對本作品最想了解的問題,設計了一連串係統、連貫、有梯度的提問,隨著教學的進程,不斷地產生問題,解決問題,課堂充滿了現場生成的張力與活力。這節課以音樂的思維和手段成功地解決了音樂的問題,不偏離,不花哨,是一節緊緊圍繞“音樂本質”進行有效教學的課例。也許這樣的課堂不夠“好看”,但卻真實、樸實、紮實,正如一曲簡潔純淨的樂章。

當音樂教育真正做到“以審美為核心”時,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蘊含於音樂音響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才能真正為音樂所陶醉、所吸引,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並為其終生熱愛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湖北省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劉玉琦老師執教的《月亮月光光》一課,就如一曲詩情畫意的樂章使我陶醉其中。本課是一節具有中國特色的奧爾夫樂器編配課程,其教學流程如一幅明淨月夜的畫卷,在輕柔美妙的旋律中,兩個音條樂器、三角鐵、蛙鳴筒,及塑料袋的揉搓聲與歌聲輕輕應和,一步步將學生帶入美好寧靜的月夜意境之中。

四川省成都市龍江路小學(南區)鄒維老師執教的《三隻小豬》一課,以突出的音樂學科特點及生動活潑的教學設計獲得觀摩老師們的一致認同。教師根據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身心特點,采用模仿小豬律動、隨音樂講故事、為音樂主題編創歌詞演唱、用手勢蓋房子體驗樂句感、聽音樂玩遊戲等動靜結合的教學手段,不僅使學生與音樂融為一體獲得參與音樂的滿足,更是使學生初步感受和體驗到了音樂情緒、樂句、樂段、音樂主題、樂曲結構、小提琴音色、演奏姿勢等諸多音樂知識。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運用充分的時間對作品進行反複地欣賞是很有必要的,而本課聆聽全曲與主題的次數共達十五次以上。這堂音樂欣賞課,不就是師生共同分享的一曲清新活潑的樂章嗎?

天津市紅橋區桃花園小學付群老師執教的《智取威虎山》、重慶市渝中區人和街小學王娜老師執教的《友誼的回聲》、廈門市鬆柏小學徐欣老師執教的《田野在召喚》、浙江省湖州市龍泉小學張雁南老師執教的《夢幻曲》、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民生路小學齊洪濤老師執教的《田野在召喚》,都以教師精彩的範奏、範唱深深震撼了全場觀摩教師。這是一曲曲優美動聽的樂章。

縱觀這二十位老師的課堂,教學風格迥異。有的老師像明亮耀眼的太陽,讓我們激情澎湃;有的老師像含蓄深沉的夜空,使我們的內心感到寧靜、平和;有的老師如和風細雨,令我們感到和藹、可親;還有的老師像幽默大師,讓我們笑聲迭起。不論是怎樣的教學風格,在此次比賽中都給觀摩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廣州市東風東路小學毛曉虹老師執教的《行花街》一課,描述的正是廣東人過年逛花市時喜氣洋洋的場麵,而毛老師聲情並茂的笑臉把她與學生的距離拉得很近很近,喚起了學生學習的巨大熱忱。毛老師上課十分有激情,特別善於調動學生情緒,對學生的心理與音樂實踐體驗保持著相當的敏感性,並充分地關注學生,我們看到師與生的交流充分無障礙。這一點,執教《森林鐵匠》一課的上海市大寧國際小學沈雋淼老師也做得十分成功。再如執教《打字機》一課的於天老師,對自己的教學感到興奮,會用眼神及幽默贏得學生關注。而執教《小雨沙沙沙》一課的楊向玲老師、《哈裏囉》的陸冰老師、《白樺林好地方》的趙麗娜老師、《引子與獅王進行曲》的何媛老師、《夏夜音樂會》的謝典老師、《鳳陽花鼓》的陳善冰老師等總是在平和寧靜地與學生和作品的對話中享受著精神的愉悅。這些老師們的課堂照樣發人深思、富有魅力。這何嚐不是一曲曲激情澎湃的樂章呢?

二、摒棄不和諧的音符,成就煥發活力的樂章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總是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完美”,但可以盡可能的“完善”。本屆活動中的一些參評課例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

1.音樂的“整體性”要不要?

在歌曲教學中,一些老師教授的歌曲被過分“肢解”,以至於“整體性”成為遙遠的童話。對於音樂教學,深刻而真實的審美“感受”,永遠比細碎、支離破碎的“會”更重要!

2.如何處理好形式與內容的關係?

一些課例中使用的教學形式一應俱全,個別老師關注外在的東西還顯過多,學生被眼花繚亂的外在形式弄得心浮氣躁,而應有的感動與體會卻沒有徹底發生。何不刪繁就簡好好考慮如何摒棄形式主義?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效率意識,更需要對學生黃金般的時間珍惜。

3.音樂是聽出來還是看出來的?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動畫、圖形譜應為“聽”服務。太過花哨的動畫與沒有重點的板書均會影響聽覺,反而起到降低聽覺注意力的反作用。

4.拓展與創新可以天馬行空嗎?

我個人認為音樂教師對經典的音樂作品應該心懷足夠的敬畏。教師應該尊重經典音樂的原創性,不要將經典作品與所謂的“創新”生拉硬拽拚接在一塊兒。拓展本身其實並沒有錯,重要的是要找到一個好的切入口。

5.情感是做出來的嗎?

教師首先要靜下心來,鑽進去、沉下去、積蓄內力,然後才能激情飽滿地引領學生進入音樂的殿堂。情感不是做出來、演出來的,而是內心充盈時的自然流露。

6.如何評價?

麵對學生的發言,教師應該謹慎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並恰如其分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引導與評價,應盡量避免廉價的肯定或是苛刻的否定,甚至嘩眾取寵。須知評價要科學準確才有效,太廉價,沒意義;太苛刻,傷害人。評價的目的是激勵。這也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基本功”!

在原本美妙的樂章中出現一些不和諧的音符難免有些遺憾,但摒棄它之後便會驚見更加寬闊的空間,繼而將漸入佳境,成就一曲曲煥發活力、注入學生心田的樂章!

三、孜孜不倦的音樂教育者,譜寫音樂教育的華彩樂章

時光荏苒,這些年的音樂教學真是碩果累累。通過這三屆“全國中小學音樂課現場評比”活動,我為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歡欣鼓舞;為主辦方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追求中國音樂教育更高境界的崇高追求肅然起敬;為參評教師及幕後指導者深入研究新課程的精神讚不絕口;為來自全國的四千多名一線教師對音樂教育事業如饑似渴的執著追求心懷感動;我更為當代中小學生們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感到豔羨不已!三年一屆的“全國中小學音樂課現場評比”活動的意義早已超過了比賽本身,不斷提高音樂教師的課堂教育教學水平使得我們的學生受益才是最終目的。本屆“全國中小學音樂課現場評比”活動帶給我們的啟示必將融入我們今後的課堂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當中,我們將攜起手來,以更大的教學熱情與智慧去譜寫音樂教育的華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