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文學與文化研究2(3 / 3)

Batsford, 1980.

[8] 岑運強,沈雲芳. 淺談“龍”與“dragon ”的概念及應用

[J]. 語言·社會·文化,2005(11).

[9] 許建平. 跨文化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問題[J]. 中國翻譯,2002(5).

[10] 趙培遠,武靈. 龍的文化內涵兼及英語的dragon[J]. 漢

字文化,2003(4).

第三篇 文學與文化研究

新曆史主義視角下解構《阿甘正傳

楊軍華

摘 要本文從新曆史主義的角度分析電影《阿甘正傳》。該電影運用對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現美國戰

後曆史,特別是20 世紀60 年代的民權運動,對比以阿甘為代表的傳統價值觀念一方和以珍妮等為代表的民權運

動一方。文章認為該部電影對曆史史實進行了再創作,賦予其文學性質的解讀。故意無視民權運動在曆史上的

積極意義,醜化矮化民權運動人群,是一部典型的右翼保守主義的作品。

關鍵詞新曆史主義;《阿甘正傳》;民權運動;保守主義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movie Forrest Gum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 The

movie, by means of comparison and symbolism, exhibits post-WWII American history with focus on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in the 1960s. The traditional values (the Conservative) represented by Forrest is set against the Civil Rights

side symbolized by Jenny. Forrest Gump is a recreation based on historical facts, yet its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is

misleading for it has deliberately ignore the positive impact of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depicts its advocates in

a negative way.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Forrest Gump is a movie that typically reflect the right-wing conservative

views.

Key words: New Historicism; Forrest Gump; Civil Rights Movement; conservatism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內容的極大豐富,《阿甘正傳》作為一部經典的美國電

英文影視已經成為英語教學的重要補充內影,屢屢出現在國內英語教學課堂上。教

容。學界已經達成的共識是外語教學不應師選擇這部電影的原因不外乎這是一部勵

當局限於語言教學和文化交際,培養學生誌電影,講述小人物通過堅持不懈,終於

的思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也應當是當前獲得成功(財富)的故事,非常契合時下

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以電影《阿甘國人對於物質成就的追求。該電影的主人

正傳》為例,探討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公具備善良、勇敢、堅持不懈、忠於友情

的批判性思維,如何不盲從、不盲目接受和愛情等品質,具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

影片宣揚的觀念,運用自己的分析去理性堪稱傳統價值觀念的道德模範。此外,這

地思考,客觀地評判。部影片用一個小人物串聯起了美國曆史上

作者簡介:楊軍華(1976—

),女,四川成都人,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化、

教學法。

·237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的重大事件,運用高科技手段將演員穿插

到曆史新聞片中,給人以身臨其境感和曆

史真實感。觀看該電影可以使學生對美國

曆史尤其是20 世紀60 年代以後的曆史有感

性認識。因此該電影被視為介紹美國文化

和曆史的良好範例。

一、電影基本介紹

一方麵,這部影片在商業上大獲成

功,獲獎無數,票房驚人,屢屢被評為經

典影片,贏得普通民眾的喜愛。但另一方

麵在美國學界卻飽受爭議,備受指責,被

激烈批評,被指為政治攻擊的工具。

影片商業成功的原因沒有什麼新奇

之處,完全是好萊塢堅守宣揚個人主

義、美國夢的傳統的又一力作。好萊塢

電影在世界上大行其道,關鍵在於其擅

長講述個人如何成為英雄的故事。小人

物經曆種種磨難,堅韌不拔,最終收獲

成功(和愛情)的故事尤其容易引起

觀眾共鳴。好萊塢電影做得最為人稱道

之處在於其對人性的呈現,對人性中美

好品質的弘揚。《阿甘正傳》在上述方

麵做得尤其好,因此獲得成功。如《阿

甘正傳》的導演所說:“我把影片中的

各個角色看作美國國民性的擬人化的象

征。”彼得·特拉弗斯在《滾石》雜誌

上對《阿甘正傳》的評論中談及阿甘就

代表著美國這一點時說:“阿甘身上有

著我們所崇尚的美國人性格中的全部美

德——誠實、勇敢、忠誠。”(張秋麗,2005:239)

此外,電影主體觀眾正是阿甘的同齡

人,電影用阿甘的人生串聯起了美國20 世

紀的重大曆史事件,讓觀眾有一種懷舊

感。20 世紀80 到90 年代的美國保守主義浪

·238

·

潮回歸,電影對傳統價值觀念(家庭、友

情、勇敢、愛國、成功、宗教等)的宣揚

在觀眾心中引起共鳴。

《阿甘正傳》的成功訣竅之一就是高

科技的應用。在其推出的1994 年,運用高

超的特技,將記載曆史事實的新聞紀錄片

與演員的表演幾乎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

起,技術之精湛堪比今天的3D 大片,令人

嘖嘖稱奇。令觀眾感到自己和阿甘一樣親

眼“見證”了曆史,但觀眾所“見證”的

是真正的曆史嗎?還是影片的製作者們誤

導觀眾,讓其不知不覺中從製作者們的角

度看待那段曆史?

二、新曆史主義

新曆史主義出現於20 世紀80 年代初,

其論述者之一是海登·懷特(Hayden

White ),該理論有著鮮明的後現代“懷

疑一切”“消解經典”的文化語境。其基

本立場是強調意識形態的批評,探討意識

形態話語與史實文本之間的複雜關係。它

認為曆史與文學同質性,都是想象性的。

關於曆史的敘述有多種,是多樣化的,新

曆史主義否定曆史的客觀性,強調其主觀

性。

國內學者對此多有論述,例如:“新

曆史主義興起於20 世紀70 年代末……同舊

曆史主義認為曆史是既定事實,沒有虛構

不同,新曆史主義認為曆史由話語組成,

曆史學家必須意識到他們都帶著偏見,無

論對當代還是其他曆史時期,都無法完全

公正和客觀。它強調,真正的曆史是主

觀、多層麵的……因而在這個意義上,

曆史與文學具有共通性:它們都是主觀產

物,都是‘虛構’。因而新曆史主義學者

認為,在特定條件下,可對曆史進行編輯

第三篇 文學與文化研究

和再創作。”(滕學明,2009:50)

再如:“新曆史主義的曆史觀即設定

曆史(此處指記錄下的曆史事件,而非

事件本身)不是客觀、透明、已知的,

而是一種對已發生的事件的話語描述,是

被寫出來的。講述曆史的個人的主觀偏見

會影響對過去的再現,因而是不真實的,

無法給後人完整精確的圖景。”(卓雅,2010)

電影《阿甘正傳》正是這樣一部典型

的後現代文化產物,新曆史主義作品。事

實上“電影對戰後曆史進行了技術性修

改,使觀眾失去辨別真實影像與巧妙偽造

的能力”(詹妮弗·海蘭·旺,2001 )。

影片中對美國曆史尤其是20 世紀60 年代

的民權運動進行了負麵解讀,無視其在曆

史上客觀存在的積極意義。影片刻意使用

當時的曆史新聞紀錄片,事無巨細地用曆

史事件貫穿整部影片,似乎在講述曆史史

實,但這僅僅是表象,僅僅是用作了符

號,將這些符號置於編造或者至少是片麵

主觀的環境中,給觀眾造成了一種錯覺。

本文將從種族、青年人反主流文化、婦女

解放運動和反越戰等方麵來分析電影是如

何刻意誤讀曆史的。

(一)種族關係

電影主人公阿甘的全名是Forrest

Gump 。Gump 是姓,美國人習慣用自己

喜愛的人的名字給孩子取名。影片中主

人公說:“我們和他有點什麼關係。是

他創建了這個叫三K黨的集團。他們都穿

著長袍,披著被單,像一群鬼怪幽靈。

他們甚至給馬也披上被單,還騎著到處

招搖。不管怎麼說,我的名字就是這麼

來的。福雷特·甘(Gump )。”就是

這個在電影中被表現得行動怪異可笑的

組織——三K 黨,在美國曆史上因殘酷

迫害黑人而臭名昭著,而且Gump 此人

當時還以屠殺黑人而聞名。但影片接著

說阿甘的母親給他取這個名字是“為了

讓人們記住人們有時候會做一些不近情

理的事情”——將種族迫害輕描淡寫為

人性中人人皆可能會犯的錯,輕而易舉

地抹去了種族歧視的殘忍和對社會正義

的違背。阿甘輕鬆的語調是因為“劇情

設定主人公阿甘智商75 ,以此為前提,

你便無法苛責這個人物所限定的曆史視

角——講述什麼、忽略什麼、如何講述,

因為他沒有能力認知重大的曆史時刻”

(吳子桐,2012 )。這正是導演的高

明和討巧所在。即便是那些不讚成阿甘

的調侃輕鬆語調的觀眾也無法苛責主人

公。

“後現代主義的理論論點之一是:曆

史隻不過是一段故事,無異於任何其他故

事;那麼必然的推論就是,這個故事必定

是可以隨意擺布的;像阿甘這樣的人物可

以插到故事裏,那麼也就可以插到曆史

裏;同樣,一些別的人物也可以輕易地抹

去。”(S. D. 斯科特,2001:28)

影片完全沒有提及美國黑人民權運

動領袖Martin Lutherking Jr. 和Malcom X

遇刺(二人在影片中僅僅是掛在牆上的

肖像),或是諸如伯明翰公共汽車抵製

運動等事件,無視黑人使用非暴力、和

平的方式爭取民權的努力以及所做出的

犧牲。

同時影片誇大了黑人在爭取民權時暴

力的一麵,醜化黑人運動的領袖。如影

片對黑豹黨人的描述,拯救了黑人朋友

Bubba 的阿甘,被黑豹黨人認為是敵人。

黑豹黨人被描述成善惡不分、僅以膚色判

定是非的非常武斷的人物,並且還發出威

脅:“我們正處於一場戰爭。”

·239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阿甘通過捕蝦成為富翁後,遵守對死

去朋友的承諾,分給朋友媽媽一大筆財

富,從而使得她過上了富裕平等(白人

婦女為其服務)的生活。此情節是否暗示

白人的慷慨和善意是解決種族問題的決定

性力量?如果是,那麼顯然有失公允,黑

人民眾的掙紮、努力、犧牲和爭取民權過

程中的社會上出現的黑暗和醜惡都被掩蓋

了。

(二)青年人反主流文化運動

電影在呈現這段曆史時期時非常鮮明

地采用了對比和反諷的手法。對比的一方

當然是代表傳統價值觀念的阿甘,另一方

則是反主流觀念的珍妮及其男友、黑豹黨

人、反戰領袖等人。反諷的手法主要用在

了與阿甘對立的一方。

珍妮及其男友是當時反主流文化的年

輕人的代表。20 世紀60 年代的美國年輕

人,富裕的物質生活使他們不再需要堅

守父輩們對物質財富的追求,轉而關注精

神層麵的追求。和傳統價值觀念背離,使

得他們看起來離經叛道。他們拒絕融入主

流,不重穿著、崇尚愛情(性解放)、追

求個性、注重(種族、男女等)平等、反

對戰爭、嚐試新事物(包括信仰,也包括

毒品)等。因為他們舉止怪誕,被稱為

“垮掉的一代”。

影片對這些嬉皮士們多處進行醜化

和負麵表現。如影片中珍妮的男友是SDS

(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Berkeley )的

分會主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20 世

紀60 年代美國青年文化運動的中心。這

樣一個嬉皮士,應當是尊重婦女、保護

婦女權益的,但在影片中卻是虐待女友

的人。珍妮追求平等,但卻忍受男友虐

待。影片完全無視60 年代青年文化運動

·240

·

帶來的正麵的積極的意義,如他們對弱

勢群體爭取平等權利的支持、對和平的

追求、對環保的支持等。

(三)婦女解放運動

珍妮這個女性形象代表了婦女解放運

動。20 世紀60 年代是婦女解放運動蓬勃

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女性擁有優厚

的物質條件和良好的家庭(丈夫、子女)

環境,但卻期望精神上的追求(影片《克

萊默夫婦》是這一主題的表達)。影片裏

珍妮談到夢想時說:“我要出人頭地,將

來要做像瓊·貝茲一樣的歌手。”瓊·貝

茲是著名的民謠歌手,致力於民權運動和

人權運動。但影片《阿甘正傳》將女性發

自內心對自由平等的追求貶低為源於兒童

時期的家庭暴力。正如該劇創作者所說:

“在充實珍妮這一角色時,編劇把原作中

很多屬於阿甘的缺點甚至那個時代的很多

過分行為都轉嫁到了她的身上。”(詹妮

弗·海蘭·旺,2001:10)

珍妮輟學做流浪歌手、吸毒,她的

叛逆最終帶來的是毀滅,她試圖自殺。

最終她選擇了妥協,回歸傳統,與阿甘

結婚生子。回歸了傳統價值觀對女性的

定位——妻子和母親。阿甘在珍妮走投

無路時以拯救者的麵目出現,給了她孩

子、婚姻和家庭。影片似乎暗示婦女解

放運動不會給女性帶來獨立和幸福,隻

會有痛苦和毀滅,回歸傳統才是女性唯

一的出路。這抹殺了婦女解放運動的成

果,詆毀了女性追求獨立和自由所付出

的努力和抗爭。阿甘和珍妮其實是截然

不同的兩類人,阿甘一生都在服從,一

生都在遵從長輩的、上級的、權威的命

令,他堅定地執行這些命令而不去問理

由和對錯(如越戰)。基本上可以說阿

甘是沒有自己的判斷力的,而珍妮卻相

第三篇 文學與文化研究

反,她有追求,有夢想,想改變——盡管

電影對她的夢想進行了無情的嘲弄。這

樣的兩個人是難以走到一起的。彼此不

懂得對方的內心,在精神追求上南轅北

轍,她對他有憐憫和同情但沒有愛。導

演可能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隻能安排

珍妮得艾滋病死去(她終於死於自己的

追求)。

(四)反越戰遊行

影片中對待戰爭的態度也值得玩味。

代表傳統價值觀念的阿甘也參加了反戰遊

行,但影片強調他是無意的。遊行中阿甘

文質彬彬,著裝整齊。而台上的反戰人士

言語粗俗,難以讓人認同這樣的人所呼籲

的和平。

阿甘的演講被恰當地掐掉了,觀眾

不知道阿甘在這件事上究竟是什麼立

場,是支持越戰還是反對越戰,想必導

演也是兩難。如果阿甘支持越戰,那

將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因為從學界到

民眾,普遍認為美國在越戰中的角色是

不那麼光彩的(當然也不是完全否認越

戰);如果阿甘反對越戰,這又和影片

試圖宣揚的愛國、服從等傳統價值觀念

相悖。所以導演匠心獨運地讓阿甘的演

講“消音”,反對越戰的觀眾看到的是

阿甘的確參加了反戰遊行,並且發了

言,而且發言效果很好,收到了反戰人

士的歡呼。讚成越戰的觀眾看到的是阿

甘身著整齊的軍裝,象征著對愛國主義

和服從上級命令的堅守。雙方皆大歡

喜。我想影片製作者的態度應該是傾向

後者的,影片另外一處表現對戰爭的態

度的情節是珍妮演唱Bob Dylan 風靡一時

的反戰歌曲Blowing in the wind ,但影片

裏聽眾對歌曲的反戰內容毫不感興趣。

這裏,影片似乎在嘲弄反戰人士們。

三、改寫的曆史卻受普通民眾歡迎的

原因分析

在西方,經過了20 世紀60 到70 年代各

種風起雲湧的社會事件和各種思潮的辯

論,80 到90 年代是保守主義思潮回歸的年

代,左派的、激進的社會主義思潮漸漸退

去;而右翼的、保守的思潮重新崛起,並

且吸收了左派的一些主張如工人權益、社

會福利等,因而大受民眾歡迎。典型表現

就是美國以裏根為代表的共和黨和英國以

撒切爾夫人為代表的保守黨的長期執政,

二者在各自的國家都是非常受歡迎的(裏

根)和有影響力的(撒切爾夫人)政治人

物。這恰恰證實了60 年代的民權運動的意

義所在,也許其所作所為很有爭議,但它

為個人訴求提供了發表、發泄的途徑,為

對立雙方創造了辯論、討論和互相理解的

橋梁。

隨著步入中年,婚姻和養育子女,

“當年那些離經叛道、離群索居的‘嬉

皮士’在反省中醒悟,從激進的革命分

子轉變為趨向傳統觀念的新保守主義

者”(端木義萬,1999:165 )。所以

說《阿甘正傳》是20 世紀80 和90 年代美

國社會的保守主義思潮泛起的產物,是

美國傳統價值觀的回歸。《阿甘正傳》

被視為代表性的保守主義電影,大部分

保守主義電影是20 世紀30 、40 年代的作

品,而《阿甘正傳》是90 年代的作品,

這是當時社會思潮的反應,也是時代的

產物,

20 世紀60 年代的各種運動當中,針

對當時種種的社會問題和弊病(如種族

歧視、男女不平等、弱勢群體、戰爭

等),年輕人進行了認真的思考,並用

行動實踐了自己。《阿甘正傳》誇張、

·241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放大了這些運動中消極的方麵,完全無

視其積極意義。它否認了真的有人曾經

真誠地探討社會中的這些問題,因此它

對曆史的解讀是誤導性的。(從故事本

身來看,珍妮也許失敗了,但至少她真

參考文獻:

[1] Andrew Lynn. 英語電影賞析[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出版社,2005.

[2] 端木義萬. 美國社會文化透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

社,1999.

[3] 張秋麗,曹曼. 影視文化教程[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出版社,2005.

[4] 詹妮弗·海蘭·旺. 《阿甘正傳》中關於種族、性別以及

政治的回憶[J]. 世界電影,2001(6).

[5]S. D. 斯科特. “就像一盒巧克力”——《阿甘正傳》與

·242

·

誠地努力過。)新曆史主義如果過分強

調其對史實、文學性的解讀的一麵,那

麼離謊言也許就不遠了。

(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成都 610074)

後現代主義[J]. 世界電影,2001(6).

[6] 滕學明. 《阿甘正傳》的新曆史主義特征電影評介[J]. 電

影評介,2009(19).

[7] 卓雅. 記憶謊言與曆史符號[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0(11).

[8] 吳子桐. 再現:曆史與記憶——電影中的曆史書寫與呈

現(下)[N]. 中華讀書報,2012-02-22(17).

[9] 電影《阿甘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