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語言學及教學研究2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以上闡述的主要是關鍵詞對學生閱讀
前和閱讀過程中的影響,以及同學們在閱
讀過程中的思考。關鍵詞的運用不僅對指
導學生課前預習有用,而且有利於教師在
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檢查學生閱讀的情況。
由於課時所限,充分利用兩課時有
效完成對一本約8000 多字的書的探討
不能說不是個挑戰。關鍵詞在課程設計
中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教師可以緊緊
扣住幾個關鍵詞和學生一起探討語篇的
構架、文本的內容、語篇的寫作目的和
意義等,引發同學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
行思考,進而欣賞英語字、詞、句的美
感及特色。譬如,中文中有些關於對待
“變化”的成語或俗語:“有時要把無
時想”“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守
株待兔”等,讓學生在文本中都找到相
似的英文表達方式,以此引發學生的閱
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又
如,文中有關於“change ”的精彩描寫:
“And yet, as you know, living in constant
white water with the changes occurring all the
time at work or in life can be stressful, unless
people have a way of looking at change that
helps them understand it.”(Johnson,
1999:17 )其中,white water 對許多同學
而言很陌生,通過引導他們對“water”
進行聯想,同學們可能想到了river,sea,
ocean,stream,wave 等,然後,通過
constant 聯想到constant changes ,再想象什
麼情況下水會是白色的。這些相關性很容
易讓同學們自己得出結論——white water
指的是“湍急的水流”,當這裏和“變
化”聯係在一起,它描寫的是“持續的、
劇烈的變化”。這個過程正是激發學生思
維想象的過程,也是認知的過程。可見,
這種由點到麵,再由麵到點的閱讀課程的
·158
·
設計能夠較好地適應課時少、閱讀量大的
課堂教學任務。
在最後一個教學環節——課後作
業——作為閱讀的一個延展和深化過程,
關鍵詞仍然起著一定的作用。譬如,讓
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創造一些有關
“change ”的句子,也可以上網通過查
找關鍵詞,閱讀關於“change ”的名言
警句並熟記於心,也可以繼續查找一些
“cheese idioms ”,從習語中體會中西方
文化的認知差異等。
三、閱讀課程教學啟示
綜上所述,基於認知語言學理論和
教學實踐,“關鍵詞”教學模式的重點
在於設計出有效的關鍵詞。課堂圍繞
關鍵詞探討有助於學生由點到麵快速
理解語篇的整體結構和內容,然後又
由麵到點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並欣
賞英語語言的特色以及語言所傳載的文
化信息,較充分地做到點麵結合。這些
關鍵詞有助於學生把握文本的篇章結構
和寫作目的,並有利於教師引導學生進
行閱讀體驗,激活學生的相關認知域中
的相關知識結構,從而理解語言傳遞的
信息。同時,課前關鍵詞的預習有助於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關鍵詞”
教學模式的現實意義,在於它能加強教
師對學生大量閱讀的過程進行監控和指
導,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和閱讀速度,從而解決教學課時少、學
生閱讀量大的課堂教學矛盾。此教學模
式的局限性在於,讀者對文本的認知可
以是不同角度、不同層麵、豐富多彩
的,而關鍵詞的設定必然是與教師自身
對文本的認知有關。因此,鼓勵學生讀
第二篇 語言學及教學研究
者在閱讀過程中用自己的關鍵詞來表達
自己的理解也非常重要。關鍵詞教學模
式已在教學實踐中推廣,廣泛運用於英
語聽力、寫作、口語等其他教學課程
中。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關鍵詞的教學
參考文獻:
[1] Johnson, Spencer. Who Moved My Cheese? Vintage/Ebury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Group), 1999.
[2] Lakoff, George. 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模式絕不是單一和一成不變的,它可以
和其他教學模式相結合,以求達到更好
的教學效果。
(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成都 610074)
[3] 王寅. 認知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4] 張立娜. 從信息理論看專名的指稱[J]. 廣西社會科學,2012(5).
·159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論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與大學英語口語教
學
李 芝
①
摘 要非語言交際是人類交際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手段,與語言交際共同構成了交際體係,並
貫穿於語言交際的始終。在英語口語教學中介紹有關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非語言跨文化交際能
力,是培養進行國際交流所需的複合型人才的需要,是當前英語口語教學麵臨的新課題。本文從跨文化交際出
發,從英語口語教學的培養目標入手,分析了國內外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發展,闡述了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
際中的價值體現,最後提出非語言交際教學的可行辦法,主張將非語言行為引入到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著眼
於培養學生全麵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非語言交際;語言交際;跨文化交際;大學英語口語教學
Abstract: As an indispensable mean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ogether with
verbal communication constitutes communication system. Introduction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nonverbal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re needed to cultivate compound
talents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new tasks faced by the current oral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training goal of college oral English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expounds the valu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method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ve teaching by introducing nonverbal behavior to college oral English teaching and
focusing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Key word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verbal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llege oral
English teaching
一、引言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統稱為非語言交際,
包括眼神、手勢、身勢、微笑、麵部表
人類進行交流、表達思想、傳遞信息情、服裝打扮、沉默、身體的接觸、講話
等主要依靠語言手段。但是,人類在傳遞人之間的距離、講話的音量、時間觀念、
信息的過程中還有一種更為古老、更方便對空間的使用等(胡文仲,1999:94 )。
的形式,即非語言交際行為。一切不使用人類學家愛德華·薩皮爾稱非語言行為是
①
作者簡介:李芝(1987—
),女,漢族,湖南人,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教
學法、跨文化交際。
·160
·
第二篇 語言學及教學研究
“一種不見諸文字,沒有人知道,但大家
全都理解的精心設計的代碼”。語言行為
和非語言行為構成了人類的交際體係,二
者都是社會現象,也都是文化的載體。非
語言行為總是伴隨著語言行為發生,它既
是一種社會現象,又具有無意識的交際行
為特征,因而也是最為真實的舉止,它充
分表現了行為者的真實內心世界(楊平,1995:2)。
隨著跨文化交際諸方麵的研究日益受
到重視,人們逐漸意識到非語言行為在人
際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非語言交際行為
可更微妙地表達人們發出的不同信息。薩
默瓦(Samovar )曾以眾多專家研究的數
據指出非語言交際行為在人際交流中的作
用。他指出“絕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在麵
對麵的交流中,信息的社交內容隻有35%
左右由語言行為傳遞,其他的信息則是
通過非語言行為來傳遞的”(Samovar,
1981:155 )。非語言行為在表達情感和
態度的交流中作用更為顯著。據美國一項
研究表明:在人們直接交際的過程中,情
感,特別是態度有93% 是通過聲調、眼神
和麵部表情來傳遞的,通過語言行為表
達的隻占7% (朱迪·C. 皮爾遜,1987:
98 )。近年來,隨著對語言和文化的關係
的深層次探索,國外對非語言行為的研究
已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副語言學
(Paralinguistics )、身勢學(Kinesics )、
近體學(Proxemics )等新興學科,揭示了
非語言行為的交際功能及其手段的普遍性
與非普遍性,闡明了非語言行為作為信息
情感的載體具有雙重性:它既是一個封閉
係統,又是一個開放係統。
最新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
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
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
力,使他們在今後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
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
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
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改
革後的教學目標突出了口語教學及學生文
化素養的培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
位。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語言行
為也應該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但目前
的狀況是,無論語言學家、外語教師還是
學生,很少有人將非語言行為係統作為學
習內容來看待。因此,對目的語的非語言
交際係統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在英語口
語教學中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訓練,從
而克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是非常
有必要的。
二、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研究的發展
(一)國外研究進程
國外對非語言交際的研究起步較
早。1952 年出版的伯德威斯特爾的《體
態學導論》(Birdwhistell: Introduction to
Kinesics)和1959 年出版的霍爾的《無聲
的語言》(E.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
都是奠基之作。第一部以非語言交際為名
的書是魯希和基斯的名著《非語言交際:
對人際關係的直觀感覺筆記》(Ruech and
Kee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Notes on
the Visual Perception of Human Relations,
1956 )。20 世紀60 年代是非語言交際研
究的大發展時期,研究工作深入到人體
各部分姿態動作;70 年代是大量著作出
版和研究成果的總結綜合時期,其中不
可忽視的名著是法斯特的《體態語》
(Fast,1970);80 年代至90 年代是非
語言研究進一步發展的時期,美國學者
布羅斯納安著的《中國和英語國家非語
·161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言交際對比》(L.Brosnahan: Chinese and
English Gesture: Contrastiv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1991 )第一次直接將中
國與英語國家的非語言交際進行了全麵
係統的對比,並且認為中英文化聚攏性
(togetherness )與離散性(apartness )之
別是中英非語言交際行為差異的核心所
在;21 世紀以來,專家學者們開始探討非
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及外語教學中的作
用。
(二)國內研究及現狀
我國對於非語言交際的研究始於20
世紀80 年代後期。耿二嶺著的《體態語
概說》(1998 )是國內第一部跟研究跨
文化非語言交際有關的著作。書中引用許
多例證和插圖,著重探討了漢族和東西
方其他民族在體態語方麵的異同。胡文
仲在《跨文化交際學概論》(1994 )的
第六章《非語言交際》中界定了“非語
言交際”這一概念,探討了非語言交際的
特點與作用,並就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因素
作了詳細探討。畢繼萬著的《跨文化非語
言交際》(1999 )是係統研究非語言領域
的專著。王振亞在《交往能力與外語教
學》(1991 )一文中指出,海姆斯的“交
際能力”概念,在我國的語言教學界普遍
流行,但它並不包括非語言交際能力。他
根據韓禮德的“行為潛能”理論,提出將
“交際能力”擴展為包括非語言交際能力
在內的“交際能力”。這些論著及文章的
出版和發表對我國非語言交際研究產生了
深遠的影響。
近些年來,非語言交際手段在教學中
的作用也越來越被廣大外語教師認可,涉
及此方麵的文章也很多。在外語界,關於
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研究取得了較多的成
就,非語言交際研究已經滲入文化對比、
·162
·
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各方麵。然而,我
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國對於非語言交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