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翻譯研究4(2 / 3)

·66

·

第一篇 翻譯研究

後,郭教授又具體地澄清了國內對歸化異

化翻譯的誤解,並指出“‘通順’和‘抵

抗’,才是專指翻譯的話語策略的術語”

(郭建中,2009 )。至此,國內學術界對

韋努蒂翻譯理論的誤讀才得撥開烏雲見天

日。

(二)對異化翻譯理論的再認識

雖然異化的翻譯最早並不是由韋努蒂

提出①,但我們認為,在研究韋努蒂的異

化翻譯思想時,應該注意的幾點問題有:

1.韋努蒂提倡的異化翻譯理論,是

針對英語國家文學翻譯而言的。尤其是

“在經濟上處於不發達的國家的文學作

品被翻譯成英語”時,應該打破目的語文

化準則(即英美文化準則),體現文化的

“差異性”,反對“民族中心主義暴力”

(Venuti,1995:40-42 )。由此可見,

國內不少學者借用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理論

大談英譯漢的翻譯策略,或用韋努蒂的異

化翻譯理論研究科技文本翻譯,是不準確

的。

2.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理論中,“歸

化”與“異化”是指譯本的文本選擇和翻

譯策略的選擇所產生的道德影響,而非一

種翻譯策略。“通順”(fluency )和“抵

抗”(resistancy )才是其對應的翻譯策略

(Venuti,1995:306 )。我們可以將異化

理解成一種意識形態,而抵抗的翻譯,才

是這種意識形態所具體體現出來的翻譯方

法。

3 .抵抗的翻譯策略,並不等於將

原文譯得不通順。異化的翻譯不能放棄

通順,恰恰相反,“譯文中的任何一異

質性,都是與譯文語言和文化調和的結

果”,這也是韋努蒂說“異化的翻譯隻

能用歸化的語言”(郭建中,2008 )的

緣由。采用抵抗的翻譯策略,並不是將譯

文譯得不通順,而是要使用“歸化”的語

言,使譯文獲得一種新的可讀性。

4.使用抵抗的翻譯策略,達到異化

的翻譯效果,主要的方法有二:首先是文

本的選擇。譯者可以通過選擇譯入語文化

中處於邊緣地位的外語文本來翻譯,但用

一種譯入語中規範的話語來翻譯,達到

“異化的通順”(foreignizing fluency)

(郭建中,2009 )。其次,在詞語選擇

上,譯者可以采取多種話語策略。如采用

接近原文的措辭,或采用能為讀者理解、

但並不常用的句型或詞彙,即“用各種非

標準的語言形式,來改變當前英語的標準

形式”(郭建中,2008 )。這種異化翻譯

被韋努蒂稱為“翻譯實驗”。

三、異化的翻譯:赤鬆的寒山詩英譯

在翻譯過程中,要使譯者顯形,達到

異化的翻譯效果,可以從文本和話語策略

的選擇上入手。本文將從這兩個方麵對赤

鬆的寒山詩譯本作一剖析,以此研究異化

的翻譯在中文詩歌英譯時具有的特殊效

果。

(一)文本選擇

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詩歌,在美國

文學中一直處於邊緣地位。美國詩歌運動

中,20 世紀初的意象主義(Imagism )與

20 世紀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的舊金山文藝

複興(San Francisco Renaissance )提倡開

放與包容,在這一時期,中國詩歌,連

王東風在《韋努蒂與魯迅的異化翻譯觀比較》(中國翻譯,2008 年第2期)中談到,“魯迅早在韋努蒂之前就已經明

確地提出了‘歸化’和‘洋氣’的翻譯”。

·67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同其他邊緣文化,如日本文化、印度文

化等,都被吸收進美國詩歌之中(鍾玲,2003:6)。寒山詩的最早英譯本,就是

出現於這個時期。可以說,選擇詩歌這個

文本進行翻譯,從文本選擇角度來說,是

一種異化的表現,對衝擊譯入語文化中文

學的主導文本體裁如小說等,有一定的作

用,“中國詩學遂進而成為美國詩人詩

學觀的一部分或成為他們詩作背後的理

念”。

異化的翻譯效果,在赤鬆的英譯本上

體現得更為明顯,可以稱其為“異化之異

化”。主要因赤鬆既非詩人,也非漢學專

業人士,僅僅是一名美國民間學者。在翻

譯寒山詩時,本著文化交流的目的,赤鬆

打破了原文整齊的韻律和格式,多采用

“散體”譯詩,彰顯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

的主體選擇性。這種“異化之異化”的翻

譯,我們可以從下例中一看究竟:

“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

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

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君心

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赤鬆的譯本為:

“People ask the way to Cold

Mountain

Roads don’t reach Cold Mountain

Summer the ice never melts

Sun up the fog is thick

How did someone like me arrive

Our minds aren’t the same

If they were

You could get there then”

赤鬆的譯文不像詩歌,倒是頗像日常

生活中的對白,這使他的譯本更顯得具有

異化效果。

(二)話語策略

赤鬆在1983 年出版序中寫道“我通常

使用口語體翻譯寒山詩”①。赤鬆譯本最

顯著的特點是其詳盡周到的注釋解讀(胡

安江,2009 )。注釋不僅能解讀出文本背

後豐富的文化內涵,還是譯者主體性地位

的充分體現。

例1 :在漢語中,“魂魄”雖常連

用,但實際“魂”和“魄”是不同的。按

迷信的說法,“魂”是指能離開肉體而存

在的精神,“魄”是指依附肉體而存在的

精神。赤鬆將“魂魄”譯為:souls(Note:

The ancient Chinese maintained that the

individual has two souls, one corporeal and

the other ethereal, which merge with earth

and air after death.

赤鬆的加注保留了源語文化傳統特

色,而“souls ”又是英語表達,這一目的

語加注釋的翻譯方法,體現了韋努蒂所強

調的使用“歸化的語言達到異化的翻譯效

果”,譯者在翻譯過程的主體地位充分得

以體現。赤鬆多采用這種“歸化的異化”

翻譯(見例2)。

例2 :“可來白雲裏,教爾紫芝

歌。”

“紫芝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

種名貴藥材,是長生求仙的靈藥。赤鬆

將“紫芝”譯為purple-capped mushroom

原文如下:I would defend my occasional reliance on colloquial English as an attempt to convey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見《茅君內傳》:“句曲山有神芝五種,其三色紫,形如葵葉,光明洞徹,服之拜為龍虎仙君。”

·68

·

第一篇 翻譯研究

(Note: identified by some as Ganoderma

japonicum, the food of Gods).

在向英語讀者展示中國傳統詩歌時,

赤鬆既考慮到源語中文化異質性的保留,

采用抵抗式的翻譯策略,將“紫芝”譯成

“purple-capped mushroom ”,又試圖使讀

者流暢地接受、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達到

文化交流的目的,將紫芝注釋成“the food

of Gods ”,轉變成“上帝的食物”,歸化

色彩強烈,最終達到異化的效果。

我們認為,對文化專有項采取抵抗式

的翻譯,最能保持譯文的異質性,達到異

化效果。“文化專有項”是指標誌源語文

化特有的概念、事物、現象和行為的詞、

詞組和習語。它是保持原文異質性的核心

內容之一。赤鬆對文化專有項的異化翻譯

主要體現在:

例3 :“莊子”“伯牙”“子

期”“邯鄲”“洛陽”,赤鬆譯

為:“Chuang-tzu”“Po-ya”“Tzuch’i”“

Hantan”“Luoyang ”。

對於詩中的人名和地名,赤鬆多采取

音譯法,保留源語文化的異質性。

例4 :“誰能借鬥水,活取轍中

魚。”此句取自《莊周家貧》,成語“涸

轍之鮒”“枯魚之肆”都出自此典故。

赤鬆譯為:Who’ll spare a dipper of

water

To save a poor fish in nut

(Note: The mendicant’s cry that makes

up the last two lines are from Chuangtzu:

26.2, where the fish asks for a dipper of water

to keep it alive today rather than the promise

of a lakeful of water in the future.

赤鬆的加注向讀者傳遞了文本背後豐

富的中國文化內涵,將讀者置身於中國文

化語境之中。

四、結語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綜合國

力的不斷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得以確

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的交

流日趨頻繁,不少西方國家對中國文化

的興趣與日俱增,我們應該將更多優秀

的中國文學作品通過翻譯介紹到國外,

傳播中國文化,“打破西方中心主義一

枝獨秀的文化生態”(王寧,2009

103 )。

而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理論,在這一過

程中對中國翻譯實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

義。如同赤鬆的寒山詩英譯本一樣,在翻

譯中國文學時,我們應采用抵抗的策略,

達到異化翻譯效果,使英美讀者熟悉中國

人的思維模式和文化成規,把握中國文學

和文化的真諦。

(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成都 611130)

·69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參考文獻:

[1] 曹明倫. 翻譯之道:理論與實踐[M]. 保定:河北大學出

版社,2007.

[2]

郭建中. 翻譯中的因素:異化與歸化[J]. 外國語,1998(2):12-18.

[3]

郭建中. 異化與歸化:道德態度與話語策略——韋努

蒂《譯者的隱身》第二版評述[J]. 中國翻譯,2009(2):

34-38.

[4] 郭建中. 韋努蒂訪談錄[J]. 中國翻譯,2008(3):43-46.

[5] 郭建中. 韋努蒂及其解構主義翻譯策略[J]. 中國翻譯,2000(1): 49-52.

[6] 葛校琴. 當前歸化/異化策略討論的後殖民視閾[J]. 中國

翻譯,2002(5):32-35.

[7] 賀顯斌. 韋努蒂翻譯理論在中國的誤讀[J]. 外語教學,2008(3):77-80.

[8] 胡安江. 美國學者伯頓·華生的寒山詩英譯本研究[J]. 解

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6): 75-80.

[9] 胡安江,周曉琳. 空穀幽蘭——美國譯者赤鬆的寒山詩

全譯本研究[J]. 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9(3): 131-135.

[10] 胡安江. 文本旅行與翻譯變異?——論加裏·史耐德對

寒山詩的創造性“誤讀”[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6): 63-68.

·70

·

[11] 蔣驍華,張景華. 重新解讀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理論——

兼與郭建中教授商榷[J]. 中國翻譯,2007(3):39-44.

[12] 區,胡安江. 文本旅行與經典重構——寒山詩在美國

翻譯文學中的經典化[J]. 中國翻譯,2008(3): 20-25.

[13] 孫致禮. 中國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J]. 中國翻

譯,2002(1):40-44.

[14] 王東風. 韋努蒂與魯迅異化翻譯觀比較[J]. 中國翻譯,2008(2):5-10.

[15] 王寧. 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

社,2009.

[16] 王璽. 從Lefevere 的改寫理論看斯奈德的寒山詩英譯[D].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8.

[17] 鄭海淩. 譯語的異化與優化[J]. 中國翻譯,2001(3):3-7.

[18] 鍾玲. 美國詩與中國夢[M].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3.

[19]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Routledge, 1995.

[20] Red Pine. The Collected Songs of Cold Mountain. Copper

Canyon Press, 1983.

第一篇 翻譯研究

從意識形態和詩學論鄭振鐸譯《飛鳥集

許 媛

摘 要本文試以翻譯研究學派代表人物勒菲弗爾的翻譯改寫理論為理論基礎,探討意識形態和詩學對

鄭振鐸翻譯《飛鳥集》的操縱。本文結合鄭振鐸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來分析其譯作《飛鳥集》,采用個

案研究的方法得出結論,認為鄭振鐸對《飛鳥集》的翻譯,包括選材以及翻譯策略都受意識形態和詩學操縱。

《飛鳥集》符合五四反傳統、追求自由的文化訴求,且與當時打破傳統詩歌束縛,新詩改革的主流詩學觀相契

合。

關鍵詞意識形態;詩學觀;鄭振鐸;《飛鳥集》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writing proposed by Lefevere, tries to explore the manipulation of

ideology and poetics view on Zheng Zhenduo’s translation of Stray Birds. By analyzing the context of historical social-

culture in Zheng Zhenduo’s times, and adopt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ase study, the autho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Stray Birds,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source text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is under manipulation of

ideology and poetics view. Stray Birds meet the culture needs of anti-tradition and the pursuit of freedom during May

4th Movement. Besides its translation, Stray Birds also reflected the dominant poetics view of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which aimed to break the bond of traditional poems.

Key words: ideology; poetics view; Zheng Zhenduo; Stray Birds

一、引言最傑出的詩集之一,它包括300 餘首清麗

的小詩。鄭振鐸(1898-1958 ),是我國

印度詩人泰戈爾(1861—1941 ),是著名作家、文學家和翻譯家,也是我國新

東方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曾文化和新文學運動的倡導者,是第一個把

一度被譽為東方的“聖哲”,其藝術成就印度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介紹給中國讀者

涉及詩歌、戲劇、小說、散文、音樂、繪的人。1922 年10 月,鄭振鐸翻譯出版了泰

畫等多個領域,尤以詩歌聞名。《飛鳥戈爾的《飛鳥集》,這本譯作在中國新文

集》是泰戈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學運動的初期有著深刻的影響,20 世紀20

作者簡介:許媛(1989—

),女,漢族,湖北宜昌人,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翻

譯理論。

·71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年代我國詩壇上小詩和散文詩的流行,與

鄭振鐸翻譯泰戈爾的《飛鳥集》有密切的

關係。冰心——中國新文學女性作家第一

人,她早期的創作受到了泰戈爾的明顯影

響,她說:“我自己寫《繁星》和《春

水》的時候,並不是在寫詩,隻是受了泰

戈爾的《飛鳥集》的影響,把許多‘零碎

的思想’,收集在一個集子裏而已。”

(冰心,1994:2)鄭振鐸翻譯的《飛鳥

集》不僅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產生了巨

大影響,而且他的譯本作為經典,一直流

傳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二、文獻綜述

20 世紀20 年代,由於中國內在需求同

泰戈爾文學的個性主義與人道主義主題、

東方文化底蘊及其人格力量的契合,隨著

鄭振鐸對印度文學的翻譯,很快在中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