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炎帝生下來時就具有龍的容顏,他的母親女登曾在寶雞薑水東岸的泉水中為炎帝洗澡,洗完澡後又騎上一條青龍,飛到蒙峪石洞隱居去了。隨後,那眼泉水中出現了九條小龍,從此名為九龍泉。
據說,炎帝3歲時就曾拜見龍王,要求龍王施雨要均勻。在炎帝將升天的時候,各處的龍王都爭搶著要把炎帝的肉體埋在自己管轄的地方。最後,湖南酃縣的龍如願以償,並在炎陵山下洣水河邊留下了龍腦石、龍爪石等遺跡。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除了黃帝和炎帝外,君王與龍的淵源軼事還有很多。例如,“五帝”之二的顓頊,“乘龍而至四海”,巡行天下,無比威嚴;“五帝”之三的嚳帝,“春夏乘龍”也是離不開龍的;“五帝”之四的堯帝,他的出生更與龍有著直接的關係,即其母慶都“出以觀河,遇赤龍”,一陣“唵然陰風,而感慶都”孕而生堯。
堯出生後,在唐地曾夢見自己“禦龍以登天,而有天下”,後來居然夢想成真,成為華夏部落的第四任首領。
“五帝”之五的舜帝,也是生成一副“龍顏大口黑毛”的模樣。他對龍格外鍾愛,給善於馴養龍的人賜姓為“董氏”,專設畜龍之官,並在聯盟議事會的“九官”、“十二牧”中封龍為“納言”之職。
我國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王朝的奠基者禹帝,則與龍有著更為直接的關係。在禹出生之前,還是堯在治理天下,當時世間爆發了大洪水,人們的生活極為艱難。禹的父親鯀為了治理洪水,從玉帝那裏偷出了一種能自己生長、永不耗減的土壤,叫做息壤。
結果這件事被玉帝發現了,玉帝對鯀進行了懲罰。據《山海經·海內經》裏記載:
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
鯀雖然被處死,但是他的軀體三年都沒有腐爛。祝融用吳刀剖開鯀的肚子,立馬飛出了一條黃龍,這條黃龍就是禹。
禹繼承了父親的遺願,成功地治理了水災。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天問》中,記載了大禹治水時充分利用了龍:
禹治洪水時,有神龍以尾畫地,導水所注,當決者,因而治之也。
東晉王嘉所著的誌怪小說集《拾遺記》也記載道:
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嶽,黃龍曳尾於前,玄龜負青泥於後。
從這些文獻的記載中可以看出,神龍曾以尾掃地,幫助禹疏導洪水。這和應龍幫助黃帝作戰一樣,都是為了幫助能造福於百姓的英雄帝王,這正是人們喜愛龍的原因之一。
相傳禹對龍的脾性十分熟悉,有一次“禹省南方,濟乎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但禹鎮定自若,說:“餘何憂於龍焉?”這一點也更說明了龍與古代君王之間親密的關係。
正式把皇帝稱龍是在秦代,秦始皇就被稱為是“祖龍”。到了漢代,又有劉邦稱龍體感應其母而生。漢代以後的曆代君王,也總是把自己和龍聯係在一起,從漢代到明清時期,各朝代以“龍”作為年號的就有20個。
總之,“人文初祖”與神龍的交融,雖然經不起自然科學的驗證,但是從社會學和民族學、民俗學的角度來看,它確實是曆史的真實,是原始宗教和圖騰信仰。“五帝”與神龍交融在一起,是具有頑強生命力的一種龍文化現象,受到後來各個民族的認同和尊重。
[旁注]
百越族 是居於我國南方和古代越人有關的各個不同族群的總稱。文獻上稱之為“百粵”。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他們受到其周圍古文化、特別是中原文化的影響,從而日益彙入到我國古文化之中,為締造我國的曆史文化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貢獻。
訓詁書 古代辭書的一種,重在講解字義,訓釋名物,兼及形體。辭書是字典、詞典、辭典的統稱。所謂“訓詁”,也叫“訓故”、“詁訓”、“故訓”、“古訓”。一般認為,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
《爾雅翼》 是儒學“十三經”之一,南宋羅願作。是解釋《爾雅》中的草木鳥獸蟲魚等各種物名。書分32卷,包括“釋草”、“釋木”、“釋鳥”、“釋獸”、“釋蟲”、“釋魚”等內容,每釋一物都原原本本,既考之於書傳,又參之以目驗,足以解疑釋惑。
龍輦 皇帝乘坐的馬車。龍輦前麵由六匹駿馬駕馭,車身鑲嵌有金銀玉器,寶石珍珠;車身還雕刻有龍鳳圖案,盡顯皇家的尊貴豪華氣派。龍輦僅有皇帝和皇後可以乘坐,也是皇權至高無上的標誌。龍輦相關記載始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
太和殿 北京故宮太和殿是“東方三大殿”之一,我國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是天下最高的重簷廡殿頂建築。是明清時期皇帝登基和舉行大典的地方,其建築等級非常高。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1562年改稱皇極殿,1645年改今名。今殿為1695年重建後的形製。
《述異記》 南朝梁代著名文學家任昉編著,所記多為異聞瑣事,題材有神話傳說、山川地理、古跡遺址、民間傳說、曆史掌故、奇禽珍卉等,無所不記,內容相當龐雜。其中資料類的條目資料豐富,可從中看出當時的社會風氣、民俗人情。
《史記·五帝本紀》 《五帝本紀》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中的第一篇,記載的是遠古傳說中相繼為帝的5個部落首領的事跡,同時也記錄了當時部落之間頻繁的戰爭,部落聯盟首領實行禪讓,遠古初民戰猛獸、治洪水、開良田、種嘉穀、觀測天文、推算曆法、譜製音樂舞蹈等多方麵的情況。
河圖洛書 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曆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最早記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傳》之中,諸子百家多有記述。太極、八卦、六甲、九星、風水等皆可追源至此。
廣成子 道家創始人,小說《封神演義》中“十二金仙”之一,古代傳說中的神仙。居崆峒山的石室中,自稱養生得以道法,年1200 歲而未衰,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傳說廣成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曾3次降於人間,分為黃帝時期的廣成子、西周時期的老子、東漢時期的張道陵。
《帝王世紀》 東漢著名學者皇甫謐所著。是專述帝王世係、年代及事跡的一部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帝王世紀》的內容多采自經傳圖緯及諸子雜書,載錄了許多《史記》及兩《漢書》闕而不備的史事,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潛夫論·五德誌》 《五德誌》是東漢王符所著《潛夫論》中記述帝王世代的篇章。《潛夫論》共36篇,多數是討論治國安民之術的政論文章,少數也涉及哲學問題。對東漢後期政治社會提出廣泛尖銳的批判,涉及政治、經濟、社會風俗各個方麵,引經據典,用曆史教訓警告當時的治國者。
龍王 我國神話傳說中在水裏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為人間解除炎熱和煩惱,是我國古代人民非常敬重的神靈。傳說共有東海龍王敖廣、西海龍王敖欽、南海龍王敖潤、北海龍王敖順這4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
嚳帝 號高辛氏,華夏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顓帝13歲繼承帝位,以木德為帝,深受百姓愛戴,去世後葬於故地辛,建有帝嚳陵。
《山海經·海內經》 《海內經》是古老的奇書《山海經》中的章節之一,共4篇,內容是記海內神奇事物,如昆龍景象、建木形態、巴蛇、雷神等。《山海經》是我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鑒於《山海經》的內容豐富,時間跨度長,應該不是同一個作者寫的。
《楚辭·天問》 《天問》是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收錄於西漢劉向編輯的《楚辭》中,全詩373句,1560字,多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錯落有致。全文自始至終,完全以問句構成,一口氣提出173個問題,被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