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圖騰——中華神龍1(1 / 3)

華夏圖騰——中華神龍1

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異動物,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具有興雲吐霧、隱介藏形,飛騰太空、潛伏波濤之能,它與白虎、朱雀、玄武並稱四神獸。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中華民族的象征,龍文化上下八千年,源遠流長,對龍的崇拜深深地印在了炎黃子孫的骨血裏。

中華民族自稱龍的傳人,我國古代帝王也自稱為真龍天子以示威嚴。龍文化蘊涵著我國人民自古重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和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

人文初祖與神龍的交融

相傳在四五千年前,我國南方的水鄉澤國有一個以龍為圖騰的百越族,他們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都要舉行龍舟競渡,以祭祀龍圖騰。在祭祀過程中,人們用“五彩絲係臂”,並  斷發文身,以顯示自己是龍子的身份。

百越族圖騰的龍到底是什麼樣的動物呢?在神話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的動物。它的長相奇特,很像各種動物的大集合。

龍的身體修長,體表像蛇一樣有麟片,它的角像鹿一樣,耳朵像牛,嘴上有兩條像蝦一樣的須,也有又大又凸的圓眼睛,還擁有長得像老鷹一樣的爪子,老虎一般的腳掌,背上有魚鰭,嘴裏含有一顆珠子。

宋代羅願作  的訓詁書《爾雅翼》形容龍的外貌說:

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嗬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龍的這種融合了許多動物的奇異長相,  並沒有影響人們對它的喜愛,君主帝王對龍的心儀更甚,幾乎把一切都與龍聯係起來。

比如,皇帝生氣稱為“龍顏大怒”,皇帝生病就叫“龍體抱恙”、皇帝的子孫是“龍子龍孫”,皇帝高興就叫“龍心大悅”,所有的皇帝也都會自稱為“真龍天子”。

同時,皇宮中的一切器物、服飾、用具上也都打上了龍的印記,如“龍袍”、“龍袞”、“龍冠”、“龍座”、“龍床”、“龍輦”、“龍舟”、“龍船”等。

皇宮中最重要的裝飾就是龍紋和龍雕、龍塑,如柱、脊、簷、梁、欄杆、藻井等無不布滿龍紋。例如,僅故宮的太和殿內外各種龍飾、龍雕等各種形式的龍就有13844條。

為什麼古代君王會如此狂熱地喜愛龍呢?這還要從我國的“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的軒轅黃帝開始說起。

傳說軒轅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製音律、創醫學等,是中華文明的奠基者。

黃帝的誕辰是農曆三月初三,我國自古就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黃帝剛出生之時的外貌就被稱為“龍顏有聖德”。

在黃帝還未統一天下時,曾與九黎族部落首領蚩尤開戰。蚩尤發動了他銅頭鐵額、個個本領非凡的兄弟們,又召集了山林水澤間的魑魅魍魎等鬼怪,擺出了毒霧陣,把黃帝的軍隊圍困起來了。

黃帝駕著謀臣風後發明的指南車,指揮軍隊衝出了毒霧陣。蚩尤又派魑魅魍魎去作戰,黃帝則叫兵士們用牛角軍號吹出了龍的聲音,嚇跑了這些鬼怪們。

黃帝的手下有個叫應龍的,是龍的一種。我國古代雜傳類著錄《述異記》記載:“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就是修行了千年的龍。

應龍在黃帝與蚩尤的對戰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它能呼風喚雨,幫助黃帝打敗了蚩尤而立下大功。我國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說: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說:“黃帝使應龍殺蚩尤於凶黎之穀。”傳說應龍立下戰功後,由於消耗能量過大無力振翅飛回歸天庭,就悄然去了南方休養,蟄居在山澤裏,因此南方總是雨水多又潮濕。

黃帝統一天下後,有一天晚上,他夢見有兩條龍從黃河中出來,持一幅白圖獻給他。黃帝不解,就去詢問天老。天老高興地回答說:“這是天賜的祥瑞,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啊!”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人遊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

最初,河中一連三天大霧。之後,又是七天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連忙跪接過來。隻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

黃帝知道黃龍必定是來傳送上天旨意的,但是他不解河圖洛書之意,就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尋訪高人。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

廣成子指點黃帝說:“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失,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哪裏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

黃帝回來後,就自建了一個小屋,裏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裏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裏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就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

廣成子這時坐起身說:“這下才算是問對了!”接著,他就告訴至道之精要。廣成子的話,被記載在古籍《自然經》中:

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

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說:“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客觀規律,所以對外界瞬息萬變、五光十色、影響身心健康的事物,千萬不能執著,應該一切按客觀規律而行,順其自然,達到內心“必清必靜”的程度,自然就可以健康長壽。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

根據《史記·封禪書》的記載:  黃帝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突然間就風雲變色,萬籟俱靜,一條龍從雲層中現身,飛向了黃帝。這條巨龍的眼睛像是一塊碩大的墨玉,長嘯聲如狂風怒吼,遍布魚鱗的軀體上閃爍著金光,長長的龍須輕輕飄動。

人們都驚呆了。這時,這條巨龍飛降到了地麵上,溫和地對黃帝說:“你已經明白了河圖洛書的寓意,也使中華文明進了一大步,玉帝十分欣慰,因此派我來接你升天,去覲見玉帝,讓你功德圓滿。”

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就跨上龍背,並且對群臣說:“玉帝要召見我了,你們多保重,再會了。”

大臣和百姓們都十分舍不得黃帝,希望追隨他,都說:“請讓我們追隨您去吧!”然後爬上了龍背。

巨龍眨眨眼,一言不發地扭動著身軀,把那些人都摔了下來。又有人用力抓住了長長的、閃著銀光的龍須。巨龍仍然沒有理會,快速飛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雲霧中了。

大家這時才明白,並不是任何人都有資格騎上龍背的,隻有像黃帝那樣尊貴、仁義,有大功德的人才能與龍並駕齊驅。由此,龍就成了皇帝君王的專屬神物了。

隨龍而去的黃帝也舍不得自己的子民們,他把平日不離身的弓扔下了凡間。就這樣,人們隻能靠黃帝的弓來懷念他。

為了紀念這件事,人們就把當時鑄造寶鼎的湖稱為鼎湖,那把弓稱為烏號。因為黃帝乘龍而去,不再歸來,後人們也把帝王的去世稱為“龍去鼎湖”。

我國的另一位華夏始祖炎帝也和龍有很深的淵源。我國專述帝王世係的史書《帝王世紀》就記載說:

神農氏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

炎帝的母親是在見到龍之後生下了炎帝,這個說法在東漢王符所著的點評時事的《潛夫論·五德誌》中也有記載:

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

這些說法,將炎帝的出生與龍聯係在一起,即認為炎帝是一個“龍種”,因此身份尊貴,注定要成為君王。後來,炎帝果然登臨帝位,又製耒耜,種五穀,立市廛,為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