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蟠桃是3000年一開花,3000年一結果,食用後立刻成仙長生不老。或許就是因為這種種長壽意象融合疊加,最終造就了壽星的大腦門兒。
壽星常帶的東西還有手中的那柄手杖。這手杖的原型也就是來自於漢明帝祭祀壽星儀式時賞賜的做工精美的手杖。手杖還象征著漢明帝賦予老年人的特權。
王杖也稱鳩杖,因手杖的頂端為斑鳩鳥的雕像得名。1958年,漢墓出土過兩柄這樣的鳩杖,鳩杖下部木製杖身早已炭化無存,而頭部的斑鳩雕像由於有漆膜保護,曆經1800多年仍舊光亮如新。
魏晉以後,壽星的手杖產生了變化,斑鳩的王杖換成了桃木手杖,其政治教化功能逐漸被削弱。據說桃木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過去象征特權的王杖,成了壽星手中祛病強身的長壽吉祥物。
明代時,朝廷下令取消了自秦漢以來沿襲的國家祭祀壽星製度。壽星被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從此大跨步進入民間,成為我國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旁注]
秦始皇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本名嬴政,是秦莊襄王之子,13歲繼承王位,39歲稱帝,共在位37年,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也是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政治人物。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裏長城。把我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被譽為“千古一帝”。
《西遊記》 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相傳是吳承恩。主要描寫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曆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西遊記》不僅內容極其豐富,故事情節完整嚴謹,而且人物塑造鮮活、豐滿,想象多姿多彩,語言也樸實通達。
《警世通言》 白話短篇小說集,始刊於公元1624年,其題材或來自民間傳說,或來自史傳和唐、宋小說。有些是宋元舊作,有些是明人擬作,故事產生的時代包括宋、元、明三代,內容涉及婚姻愛情與女性命運、功名利祿與人世滄桑和奇事冤案與怪異世界3個方麵。
《漢書·禮樂誌》 《禮樂誌》是《漢書》中的一篇,主要介紹的是西漢一朝的禮樂製度的情況。《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對史學研究貢獻了突出的價值。《漢書》記載了西漢王朝一朝的曆史,從漢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即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3年共220多年的曆史。
《華陽國誌》 又名《華陽國記》,是一部專門記述我國古代西南地區地方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誌著作,由東晉的常璩撰寫。《華陽國記》全書共12卷,約11萬字,記錄了從遠古到東晉永和年間巴蜀的史事,記錄了這些地方的出產和曆史人物,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之一。
《神仙傳》 我國古代誌怪小說集。東晉葛洪撰,全書共10卷。書中收錄了古代傳說中的92位仙人的事跡。雖事多怪誕,但其中不少人常為後世養生文獻所引用;有些內容對研究我國古代養生學術很有參考意義。
《天問》 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收錄於西漢劉向編輯的《楚辭》中,全詩373句,1560字,多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錯落有致。全文自始至終,完全以問句構成,一口氣提出173個問題,被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
《莊子·刻意》 道家學派經典著作的篇章之一,以篇首兩字作為篇名,“刻意”的意思就是磨礪自己的心誌。本篇內容是討論修養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修養要求,隻有“虛無恬淡”才合於“天德”,因而也才是修養的最高境域。
導引術 是通過外導其形、內引其氣的方法,主動促進人體進行自我調節和修複。導引術起源於上古時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非常流行,為當時的仙家與醫家所重視。由於導引必須由本人親自練習,所以使它無法成為一種行業而得到廣泛的推廣。因此,它隻能在少數喜愛保健的人群中流傳。
辟穀 道家修煉的方法之一,即不吃五穀,而是食氣,吸收自然正能量。隨著辟穀的興起,對其的理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辟穀能使身體達到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同時調理身心,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讓身心和諧自然、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生活的高級養生方法。
仙鶴 在我國古代時期,鶴是具有極大神秘色彩的動物。古人認為鶴有仙氣,是神話傳說中仙人的坐騎。黃鶴自古以來就代表著得道成仙,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成仙的凡人或者回歸天庭的神靈,都是坐著黃鶴離開的。黃鶴也代表著一去不回的離別。
煉丹術 又稱為“金丹術”、“煉金術”、“點金術”或“黃白術”,是煉製“神丹”的方法。我國古時有“成仙”的說法,古人認為人的肉體可借助某種神奇的藥物而獲得永生,而冶金術被古人認為是製作這種“神丹”的唯一方法。
生死簿 我國道教傳說中的天地人三書之一,即天書封神榜,地書大地胎膜,人書生死簿。生死簿與春秋輪回筆為一套,由陰曹地府崔判官執掌,用來分辨三界生物之善惡,定賞罰,明功過。
陳摶 也叫睡仙或希夷祖師,是我國宋初時著名的道教學者。傳說他繼承了漢代以來的象數學傳統,並把“清靜無為”的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佛教禪觀歸於一流,因此也是我國太極文化的創始人和宋代理學的奠基人
士大夫 古時做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在中世紀,我國所獨有的人事體製為通過競爭性考試選拔官吏,因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士大夫階層,即專門為做官而讀書考試的知識分子階層。士大夫出現於戰國,在我國曆史上形成一個特殊的集團。
碌碡 我國傳統農具之一,是石製的圓柱形農具,總體類似圓柱體,中間略大,兩端略小,宜於繞著一個中心旋轉。用來軋穀物、碾平場地等。在我國甘肅、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省份的農村大量使用。
永樂宮 又名大純陽萬壽宮,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位於山西的龍泉村。永樂宮始建於元代,施工期前後共110多年,才建成了這個規格宏大的道教宮殿式建築群。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建築風格,宮殿內部的牆壁上布滿了精心繪製的壁畫,其藝術價值之高,數量之多,實屬世上罕見。
蟠桃 我國神話中西王母種植的仙桃。傳說蟠桃有3種,其中3000年一熟的,人吃了成仙得道。6000年一熟的,人吃了長生不老。紫紋細核,9000年一熟的,人吃了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
[閱讀鏈接]
相傳孫臏18歲離開家鄉到千裏之外的雲蒙山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一去就是12年,那年的五月初五,孫臏猛然想到:“今天是老母八十歲生日。”於是向師傅請假回家看望母親。師傅摘下一個桃送給孫臏說:“你在外學藝未能報效母恩,我送給你一個桃帶回去給令堂上壽。”
孫臏回到家裏,從懷裏捧出師傅送的桃給母親。沒想到老母親還沒吃完桃,容顏就變年輕了,全家人都非常高興。人們聽說孫臏的母親吃了桃變年輕了,也想讓自己的父母長壽健康,便都效仿孫臏,在父母過生日的時候送鮮桃祝壽。
成仙的麻姑釀酒獻壽
麻姑是道教神話人物。據道教著作《神仙傳》記載,麻姑是女性,修道於牟州東南姑餘山,古時以麻姑喻女性高壽。又流傳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於絳珠河邊以靈芝釀酒祝壽的故事。過去民間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取名麻姑獻壽。
據東晉道教學者葛洪在《神仙傳?麻姑傳》中記載說: 東漢桓帝時期,某年的七月七日,神仙王遠降臨在江蘇吳縣一個名叫蔡經的人家裏。蔡經的家人早就預備好豐盛的酒菜,迎接神仙的降臨。當神仙起駕的時候,人們聽到了天上人馬、鑼鼓喧騰的聲音。
王遠到來了,隻見此人中等的身材,頭戴遠遊冠,身著朱衣,佩帶五彩的紳帶,背上掛著寶劍,乘坐在羽車上,由五彩飛龍拖著座車。
王遠接見了蔡經一家人後,就派遣使者,請仙女麻姑赴宴。使者傳達了麻姑的意思後,不多久,天上又響起了喧騰的聲音,麻姑下凡了。
隻見麻姑是個十七八歲俏美的姑娘,頭頂結了一個髻,剩餘的長發烏溜溜的垂到了腰際,穿著光彩奪目。仙女和王遠寒暄完畢後,各人拿出了攜帶的食物,大多數是水果、幹肉之類。
閑談的時候,麻姑說:“自從上次和你見麵以後,我親眼見到東海3次變為桑田。不久前,我又去了一趟蓬萊島,這地方的水,比昔日召開群仙大會時少了一半,我想,不多久後也會變成陸地吧!”
王遠感歎道:“古代的聖人也曾說過海中會飛揚塵埃這樣的話。”
《神仙傳?麻姑傳》中說,麻姑與另一仙人王方平互不相見已有500餘年了,可見她的壽誕之長。並且她還說看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別蓬萊,人世間倉海變桑田的變化,至少上萬年之久,她竟然看到過3次,可見她幾乎能與天地同壽。
麻姑並不是天上的壽宿,而是自己修煉成仙的。傳說她修煉的地方叫“麻承山丹霞宛陵洞天”,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二十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中之第十福地。
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任江西撫州刺史時,寫過有名的《麻姑仙壇記》碑。在鬼城豐都附近,也有“仙姑岩”、麻姑洞”等麻姑曾修煉或住過的地方。
由於麻姑是道教神仙,因此《神仙傳?麻姑傳》還記載她有變米為丹砂的仙術。古籍《聞奇錄》也說麻姑“生時有道術,能履行水上”。
民間流傳的說法中,普遍認為麻姑是被點化成仙的。據說麻姑自小生活在一個貧苦的家庭裏,她的父親叫麻秋,性情暴躁,在一個集鎮上替人養馬。
一天,麻姑在一戶人家做好針線活,主人很滿意,賞了一個大桃子給她。古時候,桃子在水果中是上品,麻姑舍不得吃,把桃子揣在懷裏,想拿回家與父親一起嚐嚐鮮。
麻姑路過街上,看見路邊圍著一圈人,就好奇地朝裏麵看。原來有一位身著黃衣衫的老婆婆躺倒在地上,奄奄一息。邊上有幾個人說:“老婆婆是餓的,如果吃點東西,也許會好的。”可是,大家隻是說著,誰也沒有拿出東西給老婆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