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滿良緣——喜神1(2 / 3)

刺史 我國古代官職之一。漢初,文帝以禦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不常置。刺史要負責巡行郡縣,分全國為十三部,各置部刺史一人,後通稱刺史。刺史製度在西漢中後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興局麵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

天竺 是古代我國以及其他東亞國家對當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的統稱。在為國曆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印度是一個著名的文明古國,也是佛教的發源地。

幽冥界 世間分3界:天界、人界和幽冥界。幽冥界又稱幽冥地府,俗稱“陰曹地府”。幽冥界有兩種,一種是道教的幽冥界,一種是佛教的幽冥界。道教的幽冥界稱地府,佛教則稱幽冥界,佛教的幽冥羅刹就是鬼怪的意思。另外,基督教裏分為天堂和地獄。上述都是一種神靈觀念。

司馬 我國古代官職之一,殷商時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並稱“五官”,掌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沿置。漢武帝時置大司馬,作為大將軍的加號。隋唐以後為兵部尚書的別稱。至隋時廢州府之任,不置司馬,改置治中。

吳地 “吳地”的概念首先源於春秋後期“五霸”之一的吳國,當時吳國的疆域大致在今天的蘇南太湖流域、浙北地區和皖南地區。浙北的嘉興西南部以及會稽山陰即紹興則是吳越之爭的主戰場。吳地的概念還源於漢朝的“三吳”,即吳郡、吳興和吳會。

爵祿 官爵和俸祿。官爵即官職爵位,是掌管政務的朝廷諸官,包括三公九卿等。俸祿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規定給予各級官吏的報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錢幣等。我國商周時期的俸祿表現為土地形式,封地的大小是各級官吏的俸祿標準。春秋末期至唐初主要以實物作為官吏的俸祿。

參軍 我國古代官職之一,也就是“參謀軍務”的簡稱。參軍最初是東漢末期設立,相當於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代以後,參軍被正成官職。到了隋唐時期,參軍要兼任郡官。

花鈿 我國古代時期女人臉上的一種花飾,起源於南朝宋,流行於唐代。花鈿以金、銀製成花形蔽於發上,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後來,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太守 又稱“郡守”,原為戰國時代郡守的尊稱。西漢景帝時,郡守改稱為太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時郡守權為州刺史所奪,州郡區別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後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則專稱知府。

《開元天寶遺事》 記述唐開元、天寶年間的逸聞遺事,作者是五代學者王仁裕撰。全書內容以記述奇異物品,傳說事跡為主。其中記唐代宮中七夕、寒食等節日習俗以及豪支、傳書燕等事有一定的社會史料價值。

類書 我國古代一種大型的資料性書籍,輯錄各種書中的材料,按門類、字韻等編排以備查檢,例如《太平禦覽》《古今圖書集成》。類書不是古人的專利,沒有約定俗成的模式,相關文獻數據庫,甚至古今叢書等皆可視為類書樣式或演變。

《山堂肆考》 是明萬曆年間通州民間學者彭大翼撰著的大型類書,全書共240卷,流傳有兩種版本。《山堂肆考》以其洋洋260餘萬字的鴻篇巨製,在我國古代私家撰述的眾多類書中出類拔萃。該書采集宏富,內容浩博,門類繁雜。經史子集、釋經道藏,無所不及。

元曲 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雜劇,宋代以滑稽調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4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

[閱讀鏈接]

傳說月老本來是不使用紅線的,而是很多種顏色的絲線。但是他漸漸發現,如果用了透明的絲線去牽扯姻緣,人們之間的戀情就會很容易斷開;而如果用了綠色的絲線,男子就會容易失去妻子;如果用了藍色的絲線,妻子就會對丈夫心生厭倦,戀情很不容易維持。

就在月老為此苦惱的時候,百花仙子告訴他,紅色是最接近人的真心的顏色,也是最真摯的顏色。月老發現用紅線維持的戀情總是能圓滿,就從此用上了紅線。

和睦友愛的和合二仙

在民間傳說中,有一個拜北鬥星神的一個虔誠女子,修道成仙時,北鬥星君詢問其所求,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

北鬥星君誤以為她祈要胡須,就賜了她長須,因為她笑時呈喜像而封為喜神,因有長須,不再讓凡人看到她的形象。從此,喜神專司喜慶,卻不顯神形。

喜神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具體的形象,也沒有專門的廟宇,高度抽象,但後世也有將祖先畫像或商紂王視為喜神進行奉祀。對喜神的敬奉在各種禮俗活動中均很常見,尤其在婚禮中。

有人把和合二仙作為我國的喜神,因為這兩個神靈主管的是人間的婚姻喜事。在我國傳統的婚禮喜慶儀式上,常常掛有和合二仙的畫軸。

麵軸之上是兩位活潑可愛,長發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圓盒,盒中飛出5隻蝙蝠,他們相親相愛,笑容滿麵,十分惹人喜愛,人們借此來祝賀新婚夫婦白頭偕老,永結同心。

和合二仙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是有講究的。那荷花是並蒂蓮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而5隻蝙蝠,則寓意著五福臨門,大吉大利。

實際上和合二仙本是肉身凡胎,並非仙人,他們都是唐代人。他們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寒山和拾得都是僧人。寒山是個詩僧,怪僧,因為曾隱居在天台山寒岩而得名。

寒山的詩寫得很美,但性格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廟中望空噪罵,和尚們都說他瘋了,他便傻笑而去。他在國清寺曾當過廚僧,與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見如故,情同手足。

拾得是個苦命人,剛出世便被父母們遺棄,拋棄在荒郊,幸虧天台山的高僧豐幹和尚化緣路過其處。豐幹慈悲為懷,把他帶至寺中撫養成人,並起名“拾得”。拾得在天台山國清寺將他受戒為僧拾德受戒後,被派至廚房幹雜活。

當時寒山還沒到國清寺,但拾得常將一些餘羹剩菜送給未入寺的寒山吃,可謂貧賤之交。

國清寺的豐幹和尚見他倆如此要好,便讓寒山進寺和拾得一起當國清寺的廚僧。自此後,他倆朝夕相處,更加親密無間。

寒山和拾得在佛學、文學上的造詣都很深,他倆常一起吟詩答對,後人曾將他們的詩彙編成《寒山子集》3卷。這兩位是繼豐幹以後的唐代高僧,於唐代貞觀年間由天台山至蘇州好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為聞名天下的蘇州寒山寺。

我國民間珍視他倆情同手足的情意,把他倆推崇為和睦友愛的民間愛神。至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後,和合二仙從此名揚天下。

也有人說,和合二仙實際上是兩個犯了錯而成仙的小道士。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華山的雲台峰上,住著一位修道者,他帶領兩個徒弟專心致誌地修道煉丹。

為了找回藥材,這位老師父每天一早都會背上背筐,荷著藥鋤,走出廟門,步遍峰嶺溝坡,尋找藥材,直到日落西山時才回來。

一天,老師父正在山間挖藥,忽然來了兩個頭結發髻,身穿紅色肚兜的胖娃娃。這兩個天真活潑、跳跳蹦蹦的娃娃一來,就幫著他尋找藥苗。太陽西下,他要回家了,兩個可愛的娃娃也就一跳一蹦地消失在密林裏。

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這兩個娃娃天天都是他來則來,他回則回。日子長了,他不由得疑惑起來,到底是誰家這一對既懂事,又勤快的娃娃?一定得弄個清楚才是。

有一天,兩個娃娃又來幫他挖藥,他就說道:“你們是誰家的娃娃?家住哪裏?”

兩個孩子齊聲說:“我們是山裏的娃娃,就住在這個山裏。”說罷,又跑來跑去,尋找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