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滿良緣——喜神1
喜神也叫吉神,是吉祥如意之神。因為人們的願望都是趨吉避凶,追求喜樂高興,因此就臆造出了喜神,在各種禮俗活動中敬奉。所謂“喜神”,就是能給人們帶來吉利、帶來歡喜,增添智慧,添福添壽之神,助人長生不老、身體健康之神。
古人對未來抱有美好的希望,更相信求神拜佛能帶來好運氣,因此我國古代的喜慶之神有很多。他們有的是專管姻緣,為人派遣寂寞的月老,有的是不離不棄的喜神好兄弟,更有一臉慈祥,長生不老的壽星和麻姑。
牽紅線配姻緣的月老
月老就是月下老人,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在神仙的家族中,專管人間婚姻。傳說,誰與誰能成夫妻,都是月下老人事先用紅繩係足選定的,所以民間多有給他塑像、立廟,以求佑護的。
舊時杭州的西湖邊上,便有一座月下老人祠,懷春的少女,慕偶的寡男,進去燒香、抽簽、許願的,絡繹不絕。祠中的神簽共有七七四七九支,第一支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末一支是:“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極為巧妙地點出了人們對月下老人祈求的主題。
月下老人的第一次被人發現,是在唐代。唐代小說家李複言著有《續幽怪錄》,原名《續玄怪錄》,其中有一篇小說叫《定婚店》,是唐人傳奇的名篇,裏麵描述了唐人韋固巧遇月下老人的故事。
故事梗概是,唐人韋固在宋城巧遇月下老人,月下老人為韋固牽紅繩指明婚嫁對象,後來韋固果然應月老之語與相州刺史王泰之女結為連理。
話說 唐太宗貞觀初年,有位名叫韋固的人,少年便喪父母,總想著早點完婚成個家,然而多處求婚,沒有一次成功的。
有一次,韋固來到宋城,住在店中。同宿的客人介紹他與前任清河司馬潘防的小姐議婚,講好次日早晨在店西邊的龍興寺門前與對方碰頭。
韋固求婚心切,天剛蒙蒙亮就跑去了。這時,月兒將落,但月光還明亮,隻見一位老人靠著背袋坐在台階上,借著月光兒檢視文書。韋固一瞧那文書,卻是一個字也不識。
韋固便好奇地問:“老伯您看的是什麼書?我小時候也曾下過苦學功夫,字書沒有不認識的,就連天竺的梵文也能夠讀懂,唯有這書是從來沒見到過的,怎麼回事呢?”
老人笑著說:“這不是世間的書,你哪有機會看到呢?”
韋固又問:“那麼它是什麼書呢?”
老人說:“幽冥界的書。”
韋固問:“幽冥界的人,怎麼會跑這兒來呢?”
老人說:“並不是我不應當來,卻是你出門太早,所以遇上了我。幽冥界的官吏,都各主管著人間的事,當然要常來人間了。”
韋固又問:“那麼您主管的是什麼呢?”
老人答:“天下人的婚姻簿子。”
韋固聽了大喜,忙問:“我韋固孤身一人,願早完婚娶,生下子嗣,十來年中多處求婚,都沒有成功的。今天有人約我來商議向潘司馬的小姐求婚,可以成功嗎?”
老人答:“機緣還沒到。你的妻子,現剛剛3歲,要17歲才進你家門。”
韋固大失所望,順便著問一句:“老伯背袋中裝的是啥?”
老人說:“是紅繩子。我用它來係該做夫婦的男女之足。當他們坐下時,我便悄悄地給他們係上。 如此一來,即使他們原生於仇敵之家,或者一貴一賤像天地懸隔,或者一方跑到天涯海角當差,或者吳地楚國不同鄉,隻要這繩一係,誰也逃不脫。你的腳,已係上那位的腳了,追求別的人又有什麼意義呢?”
韋固又問:“那麼我那妻子在哪裏呢?她家是幹何營生的?”
老人答道:“這店北邊賣菜陳婆子的女兒。”
韋固說:“可以見一見嗎?”
老人說:“陳婆子曾經抱她到這兒賣菜。你跟我走,可以指給你看。”
天大亮,想等的人不見來。老人便卷起書背上袋子走路,韋固趕緊跟上去,一路跟進菜市場。
這時,有個一隻眼盲了的婆婆,抱著個大約3歲的小女孩走來。那女孩穿得破爛,模樣兒也十分難看。老人指點韋固說:“這就是你的夫人。”
韋固一見不由大怒,說道:“不要讓她跟我在一起,行不行?”
老人說:“這人命中注定將享受爵祿,而且是靠了她,你才能封為縣君的,怎麼能否認得了呢?”說完老人便消失了。
韋固回店後,磨快—把小刀,交給他的仆人說:“你向來幹練能辦事,別讓那個小女孩安然無恙,就賞你一萬錢。”仆人應允。
第二天,仆人身藏小刀來到菜市,在人群中向女孩刺上一刀,整個集市轟動起來。仆人乘亂狂奔逃了回來。
韋固問:“刺中了沒有?”
仆人說:“本來想刺她心的。不想隻刺中了眉心。”
此後,韋固又多方求婚,仍然沒一次成功的。
又過了 14年,因為朝廷念韋固的父親生前有大功,就任命韋固為相州參軍。刺史王泰讓韋固兼職治理刑獄,認為韋固有才幹,便把女兒嫁給他。
王小姐年齡約十六七歲,容貌美麗,韋固極是滿意。隻是她眉間常貼著塊花鈿,就連洗臉時也不取下來。
完婚年餘,韋固再三問戴花鈿的緣由,夫人才傷心流淚說:“我隻是刺史的侄女,不是親女兒。以往父親曾做宋城縣令,死在任上,當時我尚在繈褓中,母親、哥哥又相繼亡故。隻在宋城南剩有一處莊田,和奶媽陳氏住在那兒。莊田離旅店近,每天賣蔬菜度日。 陳氏憐憫我幼小,一刻也不願分別,所以常抱著我上菜市。一天,我被一喪心病狂的賊子刺了一刀,刀痕難以祛除,所以用花鈿蓋上。七八年前,叔叔到附近做官,我才跟他來這裏,如今又把我當親生女兒嫁給您。”
韋固問:“那位婆婆是瞎了一隻眼的人嗎?”
夫人說:“是呀。你又怎麼知道?”
韋固坦白承認道:“刺你的人,是我指使的。”於是將前麵發生的事,敘述一遍。
夫妻二人經這番波折,更加相敬相愛。後來生下兒子韋鯤,做到鎮守邊關的雁門太守,王氏夫人被封為“太原郡太夫人”。
韋固的故事傳開後,人們都知道有位神仙管人間婚姻的,隻不知他姓甚名誰,隻好稱為“月下老人”,簡稱為“月老”。他的神祠、塑像便在各地興建起來。
李複言小說《定婚店》中的月下老人,是唐人命定觀念在小說中的形象化呈現,古代男女成婚儀式上拜天地父母時牽紅帶的安排也是由此逐漸演化而來。
在唐代的現實生活中,也有用繩相係的方式來選擇配偶的記載。五代時期文學家王仁裕撰寫的記述唐開元、天寶年間的逸聞遺事古籍《開元天寶遺事》中,又一條“牽紅絲娶婦”,記載了係繩選妻的故事。
唐代將領郭元振年輕就立下了赫赫戰功,名震朝野。他風度翩翩,當時的宰相張嘉貞想把他招為女婿。郭元振對張嘉貞說:“我知道您有5位女兒,但我對她們一無所知,所以到底要娶哪個還不確定,讓我想想再說吧。”
張嘉貞回答說:“我這幾個女兒各有姿色,你也不是平凡的人,那我就讓5個女兒每人都拿一根紅線躲在紗幔後麵,你牽到了誰的紅線就娶誰吧。”
郭元振欣然從命,就挑了一根紅線,娶了張嘉貞的三女兒。後來夫妻和睦,生活很美滿。
此事在明萬曆年間的大型類書《山堂肆考》等書也有記載,說張嘉貞有5女,郭元振不能確定到底娶誰,便用紅絲相係而牽的辦法挑選,這就是所謂的“紅絲結褵”。元曲中經常見到這句話,指的就是張嘉貞招婿郭元振這件事。
這類故事,使後人相信男女的結合乃月老牽起紅繩加以撮合。當然這些都是傳聞,不過也能體現月老牽紅線此類婚姻觀念與習俗在民間的起源與演進,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希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願望。
[旁注]
傳奇 我國唐、宋時代文言短篇小說的一種,又稱“唐傳奇”,以“作意好奇”為特點;明、清兩代的長篇戲曲,一般每本由20餘出至50餘出組成。可以是長篇連續的英雄故事,情節曲折,然而又不特別離奇,講述人或團體的曆史或傳說,或兩者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