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信仰——日月風雨2(3 / 3)

李靖又扭頭去問仆人,但仆人也不見了。他隻好獨自尋路而歸。等到天明,李靖望一眼那個小村,已是汪然一片大水。大樹隻露出樹梢,不再有人。

後來,李靖憑借作戰的功績,居然當了太官,指揮軍隊平定了賊寇之難,立下了蓋世的大功。但是他始終沒達到宰相這個職位。

人們都說“關東出相,關西出將”,那兩個小奴一個從東廊出來、一個從西廊出,就是暗喻將相。如果當初李靖把兩個小奴都領走,那就可能是既做將又做相,位極人臣了。

這個傳說雖然久遠,但足以看出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民間對於作物生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降水的重視。

總之,古人對風伯雨師的信仰,體現了當時的人們盼望風調雨順、民富年豐的美好願望。

[旁注]

鹿 鹿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神仙們最常見的寵物之一,神仙們下凡時經常騎著鹿出現。據說鹿本來是沒有角的,是後來玉皇大帝賜給了鹿一對龍角,鹿因龍角而延長了壽命。因此,我國古代認為鹿是一種高貴吉祥的動物,是有神力的。

蚩尤 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的酋長,也是苗族相傳的遠祖之一,我國神話中的古代戰神。傳說蚩尤的身體異於常人,銅頭鐵額,刀槍不入,作戰時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蚩尤被黃帝戰敗後,其部族融入了炎黃部族,形成了今天中華民族的最早主體。

酈道元 (約470年~527年),字善長,我國北朝時期的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曆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曆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

《水經注》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全書30多萬字,詳細介紹了我國境內1000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曆史等。《水經注》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係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唐會要》 記述唐代各項典章製度沿革變遷的史書,始稱《新編唐會要》,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會要》斷代典製體史籍。全書共100卷,取材於唐代的實錄文案,分門別類地具體記載了唐朝各種典及其沿革,保存了《新唐書》、《舊唐書》未載的史實,為研究唐代政治、經濟等各方麵的情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雍正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的年號。清世宗是清代的第五位皇帝,是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清聖祖康熙的第四個兒子。雍正皇帝在位時期,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設置了軍機處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欽天監 也叫司天台,是我國古代官署名。欽天監負責觀察天象,推算節氣,製定曆法。由於曆法關係農時,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變和人事變更直接對應,欽天監的地位十分重要。

匾額 古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相當於古建築的眼睛,把我國古老文化流傳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指點江山,評述人物,是我國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白虎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四大神獸之一,傳說白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白虎象征著威武和軍隊,也是戰神。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西方的靈獸,因西方屬金,色白,所以叫白虎,代表的季節是秋季。

神農 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被世人尊稱為“藥王”、“五穀王”、“五穀先帝”、“神農大帝”、“地皇”等。華夏太古“三皇”之一,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他遍嚐百草,有“神農嚐百草”的傳說,教人醫療與農耕,掌管醫藥及農業的神祇。

冰玉散 關於赤鬆子服水玉一事,文獻中記載中多有不同。《山海經·南山經》注中說赤鬆子所服食的水玉就是水晶,《搜神記》則稱為冰玉散,葛洪《抱樸子》則說赤鬆子服食的是神丹,並有赤鬆子丹法傳世。《丹台錄》則稱赤鬆子為昆林仙伯,轄牿南嶽山,可化玉為水而服。

司南車 又稱指南車,是我國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一種機械裝置,也作為帝王的儀仗車輛。指南車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發明之一,也是我國“四大發明”中指南針的前身。

雷公 又稱雷神或雷師,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雷之神。雷公的形象一開始像豬,也有像猴的。後來就成了袒胸露腹的大力士形象,背插雙翅,額生三目,左手執楔,右手持錐。民間傳說雷公能辨人間善惡,代天執法,擊殺有罪之人,主持正義。

齋醮 也叫齋醮科儀,是道教儀式之一。道士們身著金絲銀線的道袍,手持各異法器,吟唱著古老的曲調,在壇場裏翩翩起舞。其法為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誦經、讚頌,並配以燭燈、禹步和音樂等儀注和程式,以祭告神靈,祈求消災賜福。

《廣雅·釋天》 《釋天》是《廣雅》中的第九卷上。《廣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詞典兼訓詁學彙編,共收字18150個,是仿照《爾雅》體裁編纂的,相當於《爾雅》的續篇,篇目也分為19類,各篇的名稱、順序,說解的方式以致全書的體例,都和《爾雅》相同,甚至有些條目的順序也與《爾雅》相同。

《洛神賦》 原名《感甄賦》,是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曹植的浪漫主義名篇。《洛神賦》以幻覺形式,敘寫人神相戀,終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別。全賦多方著墨,極力描繪洛神之美,生動傳神,格調淒豔哀傷,辭采華茂。

地方誌 簡稱“方誌”,是全麵記載某一地域各方麵情況的書籍文獻。我國最早的全國地方誌是813年唐代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誌》,共40卷,後有部分散失。它以唐代的47鎮為綱,每鎮一圖一誌,詳細記載了全國各州縣的沿革、地理、戶口、貢賦等。南宋以後,地方誌大量增加,尤以明清兩代最多。

士大夫 古時做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在中世紀,我國所獨有的人事體製為通過競爭性考試選拔官吏,因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士大夫階層,即專門為做官而讀書考試的知識分子階層。士大夫出現於戰國,在我國曆史上形成一個特殊的集團。

裏 古代距離計量單位之一。井田製一裏為900畝。古人借麵積單位作長度單位,隨著商鞅變法廢除井田製,一裏的含義,逐漸由長寬各300步的麵積單位,變成距離300步的長度單位。隋唐改一裏為360步,後沿用至明清未變。

太夫人 古代對女性的尊稱之一,從漢代開始設置,列侯之母稱太夫人。後來凡官僚、豪紳的母親不論在世與否,均稱太夫人。其官職,在家中也是最大。宋政和年間曾規定:“以‘太’字作為對生者的尊稱,令凡追封者皆去‘太’字”。

符咒 我國道教中被認為具有神力一種除魔降妖、祈願祝福工具。靈符的類別繁多,大致可分為祈福開運符、鎮宅符、護身平安符、催財符、情緣符、姻緣符、人緣符、化煞符、解降符、斬鬼符、安胎符、化骨符、止痛符等,使用方法有燒、貼、藏、帶、洗、食等。

龍宮 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王在海底的住所。龍王是我國神話傳說中在水裏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為人間解除炎熱和煩惱,是我國古代非常受敬重的神靈。傳說共有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這4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

法器 又稱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凡是在佛教寺院內,所有莊嚴佛壇,以及用於祈請、修法、供養、法會等各類佛事的器具都可稱之為法器。法器如果以用途來區分,一般大約可分為莊嚴具、供佛器、報時器、容置器、攜行器及密教法器等6種。

作揖 拱手,也稱“拱”或“拱作”,是我國古人的交際禮節,在上古時已有此俗。在古代,作揖禮有左手握右手為“吉拜”、相反則為“凶拜”的說法。這可能與古人的認識有關,他們習慣於用右手攻擊他人,而左手抱住右手則是行禮者向對方的友好表示。

宰相 也叫“丞相”,是我國古代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負責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丞相有權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薦舉人才。除此之外,丞相主管律、令及有關刑獄事務,還要負責國家軍事或邊防方麵。全國的計籍和各種圖籍等檔案也都歸丞相府保存。

[閱讀鏈接]

傳說風伯本來沒有隨身攜帶的那個風袋,那個袋子是他偶然撿到的。在很久很久以前,雷神和雨神都有著自己的神器,隻有風伯沒有,每次施法都要竭盡全力,十分辛苦。有人勸風伯為自己找一件神器施法,但風伯始終找不見自己心儀的神器。如果把風放在罐子裏,恐怕就太沉重了;但要是把風存在手心裏,風又會從手指縫中流瀉而出,為人間造成大災難。

最後,風伯偶然撿到了一個布口袋,就把風裝了進去,又把袋口綁得緊緊的。結果,那個布袋十分好用,從此就成了風伯不離身的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