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信仰——日月風雨2(1 / 3)

自然信仰——日月風雨2

風伯雨師寄願風調雨順

風伯又稱箕伯,名字叫飛廉,是蚩尤的師弟。風伯相貌奇特,長著鹿一樣的身體,布滿了豹子一樣的花紋。頭像孔雀的頭,頭上的角崢嶸古怪,有一條蛇一樣的尾巴。曾與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為師傅,在祁山修煉。

傳說,飛廉在修煉的時候,發現對麵山上有塊大石,每遇風雨來時便飛起如燕,等天放晴時,又安伏在原處。飛廉不由得暗暗稱奇,於是就留心觀察起來。

有一天半夜裏,隻見這塊大石動了起來,轉眼變成一個形同布囊的無足活物,往地上深吸兩口氣,仰天噴出,頓時,狂風驟發,飛沙走石。這玩意兒又似飛翔的燕子一樣,在大風中飛旋。

飛廉身手敏捷,一躍而上,將它逮住,這才知道它就是通五運氣侯,掌八風消息的“風母”。於是,他從風母這裏學會了致風、收風的奇術。

風伯的職責,就是“掌八風消息,通五運之氣候”。風是氣候的主要因素,事關濟時育物。

上古傳說,蚩尤和黃帝部落展開的那場惡戰,傳說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施展法術,突然間風雨大作,使黃帝部眾迷失了方向。

黃帝布下出奇製勝的陣勢,又利用了風後所製造的指南車,辨別了風向,才把蚩尤打敗。

被黃帝降伏後,風伯就乖乖地做了掌管風的神靈。風伯作為玉皇大帝出巡的先鋒,負責打掃路上的一切障礙。

每當玉皇大帝出巡,總是雷神開路,雨師灑水,風伯掃地。風伯的主要職責,就是掌管八麵來風的消息,運通四時的節日氣候。

最早的風神,被稱為箕星或箕伯。但在楚地,則自古以鹿身雀頭的神秘怪獸飛廉為風伯,我國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注》稱,飛廉以善於行走而為紂王效力,周武王擊敗了紂王,飛廉殉國自殺。玉皇大帝為他的忠誠感動,用石棺掩埋他,並使他成為風神。

春秋戰國以後,風神信仰逐漸統一,中原一帶信仰的風神為星宿;南方一帶信仰的風神,則為鳥形或帶有羽翼的飛廉。

秦漢以後,道教吸收了風伯信仰,列風神入神係,將兩者信仰進行統一。如古籍《雲笈七羲》稱風神名吒,號長育。吒是說明風的特征,長育是指風吹拂大地,化生生物。

對風伯的奉祀,秦漢時就已經列入國家祀典。記述唐代各項典章製度沿革變遷的史書《唐會要》稱,奉祀風伯,升入中祀,並且要“諸郡各置一壇”,與王同祀。

道教宮觀中也有設殿供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的,其風伯塑像常作一白發老人,左手持輪,右手執扇,作扇輪子狀,稱風伯方天君。

風伯神誕之日為農曆十月初五日。普通道教徒在其生存和職業同風有密切關係者,才單獨奉祀風伯。一般道教徒隻是在大型齋醮法會時才供奉風伯。

唐以後,因風伯的主要職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幫助萬物生長,所以受到曆代君主的虔誠祭祀。然而,風伯也常以颶風過境毀壞屋舍傷害人命,形成自然災害,因此被視為凶神。

民間傳說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現的風神“封姨”,就主要體現了風對植物生長的危害。

清雍正皇帝信奉佛教,由於思想局限的關係,他並不知道風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覺得風災是因神靈作祟。雍正帝曾經頒旨,命欽天監大臣勘測吉地,在皇宮的東側建設一座風神廟,正名叫宣仁廟,供奉風神,祈求神靈保佑,使國家和皇宮免遭風災。

宣仁廟坐落在北京北池子大街2號、4號,廟門坐東朝西,中軸線殿宇均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山門、鍾鼓樓、前殿、正殿、後殿和東西配殿,廟內前殿祀風伯,後殿祀八風神,俗稱風神廟,其規製仿中南海時應宮,原廟內有清雍正皇帝禦書的“協和昭泰”匾額。

佛教界認為,在天界的風神是主管風的,因此,遇有不測風雲時,皇帝要親自至此,焚香拜佛,有時派皇子皇孫們以及大臣們前來敬香。

由於這座寺廟離皇宮較近,早年一些大臣為了上朝方便,也常借此留宿、吃齋,並給寺廟施舍。久而久之,一些大臣也深知風災的厲害,在治理國事時,分外注意防禦風災。

因宣仁廟建在故宮附近,有人將其與凝和廟、普度寺、真武廟、昭顯廟、萬壽興隆寺、靜默寺和福佑寺統稱為“故宮外八廟”。

此外,在山東、江蘇等地的漢畫像中,均可見到一種力士鼓唇吹氣的形象,這一形象就是漢代人塑造的風神風伯。風伯或出現於雷電雲雨之神出行的隊列中,或張口弄舌地吹掀屋頂,或與箕星為伴馳騁於月夜星空。

通過對諸類圖像的分析可以看出,漢代風伯神話是在先秦流行的箕星信仰與飛廉崇拜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風伯畫像作為漢代喪葬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承載著佑助墓主靈魂升仙的宗教功能。

雨師,道教俗神,也叫萍翳、玄冥等。傳說掌管雨的神源於我國古代神話,認為是畢星,即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共有8顆星,屬金牛座。後有雨師為商羊或赤鬆子二說。

雨神亦稱雨師,其信仰與風神一樣,起源甚古。關於雨師的神話傳說,最早源於對雨水的自然崇拜。

神話中的掌管雨的神仙,有做屏翳,也叫號屏,又叫玄冥。他其實就是赤鬆子,傳說是炎帝神農氏時施雨的雨師。

赤鬆子有一種能隨著風雨飄來飄下的本領,曾做過炎帝神農氏的雨師,後來從西天母那裏得了什麼不死藥之類的東西,能入火自焚,隨風雨而上下。成了仙,上了天,赤鬆子還娶了炎帝的小女兒為妻。直到高辛氏的時候,赤鬆子才想起自己的職責,又回到人間做雨師。

相傳遠古時代,人民以采集和漁獵為生,一日無獲,就得挨餓,日子過得很艱難。後來,神農氏用木製做耒、耜,教大家種植穀,秋收冬藏,生活才有所好轉。於是神農氏被眾人舉為首領。

年複一年,一場罕見的旱災降臨了,一連數月,天上沒有一滴雨降落,田裏的禾黍全都要枯萎了。旱情最重的地方,川竭山崩,皆成沙磧,連人畜都要渴死了,更別說汲水澆地了。

神農氏頭發快愁白時,這時,不知從哪兒跑來一位蓬頭跣足、形容古怪的野人,上披草領,下係皮裙,手裏還拿根柳枝。野人對他說:“我叫赤鬆子,曾隨師傅赤道人在昆侖山西王母石室中修煉多年。赤道人常化飛龍,南遊衡嶽,我也化為赤虯,跟在他身後,還學會布雨的本領。”

神農氏聞之心喜,讓他馬上顯示一下。但見赤鬆子取出一種叫“冰玉散”的粉末吞下,化為一條赤龍,飛上天空。

霎時,天上烏雲密布,一場傾盆大雨兜頭澆下,眼看就要枯死的莊稼,又恢複了鬱鬱生機。神農氏大喜,立封赤鬆子為雨師,專管布雨施霖的事。

神農氏成仙後,黃帝繼任首領,九黎的頭領蚩尤不服,興兵作亂。連赤鬆子也投奔了過去。等黃帝率領眾部落與蚩尤大戰與涿鹿之野時,赤鬆子化為一條虯龍,飛廉變成一隻小鹿,一道施起法術。刹那間,天昏地暗,走石飛沙,暴雨狂風,一起襲來。

黃帝和他的部下在一片混沌中,連東南西北也辨認不出,怎能作戰?蚩尤趁機發動進攻,殺得對方丟兵棄甲。就這樣,蚩尤依仗飛廉和赤鬆子能征風召雨的優勢,九戰九勝黃帝,迫使黃帝連連後撤,一直退到泰山。

黃帝在泰山會集群臣,商討了三天三夜後,終於設計出兩個破敵法寶,即司南車和牛皮鼓。

司南車有兩層,共28個輪子,車上有一個手指前方的木刻人。車輪滾動時,牛皮鼓一共80麵,一起鼓響,據說聲音可以響徹1000多公裏。於是,黃帝與蚩尤再次展開了決戰。

蚩尤仍使飛廉和赤鬆子呼風喚雨,炊煙噴霧。這一次,黃帝靠著司南車,始終不迷失方向,堅持戰鬥,緊接著大臣容成等人,率人擂起牛皮鼓來。頓時驚天動地,裂石崩雲,嚇得飛廉和赤鬆子魂飛魄散,趕緊還原凶橫本相,跟著蚩尤一塊兒逃竄。

黃帝揮師追擊,一直追到涿鹿,終獲全勝,還活捉了赤鬆子和飛廉。因為這兩個人都是降伏,黃帝仍叫赤鬆子當雨師,又封飛廉為風伯,要他們改惡向善,從此為民造服。

黃帝之後,世間就再有沒人能管得住風伯雨師了,於是對他們的祭拜,被列入國家的祀典,目的仍在於祝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保佑平安。這兩位尊神的醜陋容貌,也變成了一位清秀童子伴隨著一位長須官人,象征雨隨風至,風止雨歇。

雨師的奉祀,秦漢時已列入國家的祀典。據《唐會要》稱,奉祀雨師,升入中祀,並且要“諸郡各置一壇”,與王同祀。

道教宮觀也有設殿供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者。其雨師之塑像常作一烏髯壯漢,左手執盂,內盛一龍,右手若灑水狀,稱雨師陳天君。雨師之神誕日為十一月二十日。

由於近代雨師的崇拜逐漸為龍王崇拜所取代,因此後來專門奉祀雨師的祭典已不多見。隻是在道教大型齋醮儀禮上,設置雨師的神位,隨眾神受拜。後來雨師被道教納入神係,或雲為龍,或雲為商羊,或雲為赤鬆子。

民間對雨師亦有自己的看法,漢人以玄冥為雨師。因玄冥是古代五行官中的水官,水與雨相通,因此被稱為雨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