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殿有石刻龍柱一對,刻有“乾隆乙未年臘月敬立”字樣。五文昌殿階前有雙龍丹墀一塊,刻有“道光庚子年陽月立”字樣。
最後一進是聖父母殿和供奉曆代住持神主的開山廳。宮內保存著康熙年間製作的媽祖天妃冠。
朝天宮規模宏偉,屬於我國南方的宮殿式建築,經過曆代重修,留下許多精美古物,一梁一柱、片瓦粒石之間,都引人駐足觀看。
我國台灣各地供奉的媽祖與湄洲媽祖為同一神祗,一脈相承。並且媽祖俗姓林、其林氏後人遍布台灣。過去,台灣居民多以捕魚為業,在變幻莫測的大海上,更希望有媽祖這樣扶危濟困的女神護佑他們,所以,供奉媽祖的大小廟宇遍布台灣各地。兩岸共同的媽祖信仰塑造了共同的曆史文化。
[旁注]
縣丞 官名。始置於戰國,為縣令之佐官。在縣裏地位僅次於縣令,主要職責是文書、倉庫等的管理,有時候還負責管理地方財政和治安,特殊時期還可以代替縣長暫時管理地方。
貢生 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的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的人,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思就是將人才貢獻給皇帝。
善才 唐代用來稱呼彈琵琶的藝人或樂師,意思為“能手”。善才本來指的是一個叫郭善才的人,因為他彈琵琶的技藝非常出眾,久而久之,人們便把琵琶水平高超的人稱為善才。
十八羅漢 指佛教傳說中18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曆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
香火 古時候香火指人們燒香燃火祭祀的行為。可以引申祭祀神祇、佛祖的人,意思就是信徒。也可以引申為祭祀祖先的人,意思就是子孫、後裔、繼承人。
香爐 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屬作成種種形式。在宗教文化中多用於敬神供佛。我國香爐文化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鼎”。在我國古代祖先們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靈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國家平安,由此逐漸產生了香爐。
朝廷 我國曆代的中原王朝通常被認為是正統王朝,周邊被征服的民族、部落,絕大多數臣服於中原政權,被封為諸侯國。中原王朝的統治機構則被稱為朝廷。
誥封 誥命封賞。在我國古代,對文武官員及其先代妻室贈予爵位名號時,皇帝命令有誥命與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誥命,稱誥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稱敕封。
螭龍 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的叫虯龍,無角的叫螭龍。螭龍寓意美好,吉祥。同時也有傳說螭龍為水精,可以防火,所以在我國古代也用於建築。
及第 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因榜上題名有甲乙次第,故名及第。在隋唐時期隻用於考中進士,後來在明清時期,殿試的前三名稱進士及第,亦簡稱及第,另外也分別有狀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稱謂。
石獅 以石頭為材料雕刻而成的獅子,與麒麟、四不像一起作為在古代宮殿門前出現的守護神,有辟邪的作用。後來,獅子造型藝術遍及尋常百姓家,即使是普通人家門旁,也可能立上一對小小的石頭獅子,寓意勇武、強大和吉祥。
蟠龍 指我國民間傳說中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棟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
鳳凰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與龍同為漢族民族圖騰。鳳凰與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總稱為鳳凰,常用來象征祥瑞。
[閱讀鏈接]
北港朝天宮三川殿的屋頂重簷歇山式,這是一種外觀上兩層屋簷,而內部實一層的特殊形式。我國古代建築求外觀壯麗,較重要且神聖的殿堂常作成重簷式。
朝天宮三川殿的中央明間升起,比左右次間高出近一尺,如此可突顯中央屋頂,使屋脊高低錯落的變化更多彩多姿。
另外一個實際的作用可使室內不致太暗,且可將香火的煙氣從上下簷間的空隙自然地排出去,這是很成熟的屋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