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成龍上任後,第一件事是把所管轄範圍的下屬官吏傳來,嚴肅地說:“為官的,一定要帶頭奉公守法,勤懇辦事,絕對不允許鋪張浪費,追求奢靡。”他還告誡大家:如有違背上述規定的,一定認真追查,嚴懲不貸。
於成龍身為兩江總督,他的內室陳設十分簡陋,除了破舊的案幾,一個裝朝服的竹簡,兩個飯鍋之外,其餘都是他的全部文卷書冊。
於成龍自奉簡陋,每天粗茶淡飯,所食隻青菜一把。他身居高位,卻要求自己以粗茶淡飯度日。在封建社會,總督一級的官員,一年到頭絲毫不沾美味佳肴,實屬難得。加上他府中有一幅《青菜圖》,因此,江南人送給他一個外號“於青菜”。
在於成龍的影響下,江南民俗有很大改變,過去人們喜歡穿著豔麗,後來,上行下效摒棄了綢緞,都以穿布衣為榮。就連士大夫家裏都不再攀比奢華,自動減少了車馬家奴,府邸不那麼輝煌了,婚嫁也不再吹吹打打了。
1684年,年近70歲的於成龍病故在了兩江總督任上。人們在整理於成龍的遺物時,發現他的私人財產少得令人難以置信。他的所有遺物是:床頭舊箱一個,裏麵僅有一套粗絲衣服,一雙靴子;床頭上有盥洗用具一套;另外還有一隻舊缸,缸中有少許粗米,少許鹽;除此之外便隻有書籍了。
人們見於成龍生活如此清苦,忍不住哭出聲來。就連平時心憚於成龍的人,也都感動流涕。於成龍去世的消息一傳出,江南百姓悲痛萬分,商人罷市聚哭,家家繪像奠祭。
康熙皇帝聞知,十分感慨,提筆稱他是“天下第一廉吏”,還追賜他一個“清端”的諡號。
於成龍為官清廉自守,多行善政,其節操至死不變,不僅受到了時人的愛戴和敬仰,也給為官者樹立了廉吏的榜樣。
[旁注]
貢生 古代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即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細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
羅城 廣西羅城縣地處桂北九萬大山中心南麓。舊城遺址在縣城西南的四把鎮裏勝舊縣屯,係唐代天河縣始建時縣治所在地,是縣內迄今發現最旱的古縣城遺址。依山處有岩洞,分上下層,下層有明代嘉靖年間閩人祭題書的摩崖石刻詩。
知州 古代官名。宋代以朝臣充任各州長官,稱“權知某軍州事”,簡稱“知州”。“權知”意為暫時主管,“軍”指該地廂軍,“州”指民政。明清時期以知州為正式官名,為各州行政長官,直隸州知州地位與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當於知縣。
按察使 古代官名。宋代仿唐代刺史製設立,主要任務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由宋代提點刑獄演變而來。明代中期後各地多設巡撫,按察使成為巡撫的屬官。清代也設按察使,隸屬於各省總督、巡撫,為正三品官。清代末期改稱“提法使”。
兩江 指江南省和江西省,是清王朝的財賦重地,也是人文薈萃之區。1667年,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江蘇和安徽兩省。
[閱讀鏈接]
於成龍之任兩江總督之前,曾經擔任一段時間的直隸巡撫。這是明代中期設置的一個巡撫職位,大名縣就在北直隸轄區之內。
在當時,大名縣的縣官遵循舊習,在中秋節前給於成龍送了一份中秋禮。但他沒想到的是,遭到了於成龍的嚴詞拒收。稍後,於成龍還特地頒布了《嚴禁饋贈檄》,通報了大名縣縣官的送禮行為,並明令所屬官員,今後如果發現逢年私送者,決不寬恕。於成龍清廉自守的品格由此可見一斑。
劉統勳的文正廉潔
清代乾隆皇帝也是一代有為之君,他發展的“康乾盛世”局麵,當然少不了劉統勳這樣有古大臣之風的優秀臣工。
劉統勳,為官數十載,自奉節儉,盡職盡責,清乾隆皇帝說他頗“有古大臣風”。“古大臣風”指的是具備德高才能,達則能共濟天下、窮則能獨善其身的人。有這種“風”的“古大臣”,是集忠臣、賢臣、能臣、廉臣於一身之臣。乾隆此說,源於劉統勳做人為官之所為。
劉統勳於1724年進士,選庶吉士,從此步入仕途。後來累官至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
劉統勳自任官之日起,都是在朝廷內任職。但他卻從不以此炫耀,更不與他人在榮華富貴上去攀比。即使身居要職也自奉極儉。劉統勳為官清廉,不僅表現在自奉儉節,而且還能在任何場合拒絕賄賂,真正做到了“立朝侃然”。
一次,劉統勳的一位老友之子出任湖北巡撫,為尋求劉統勳對其子在日後給予關照,特派仆人登門饋送黃金千兩。
麵對世交故友送來的黃金,劉統勳心中十分清楚:這是有求於我。按說他可以一口拒絕,但為了給老朋友留個麵子,他思索再三,最後喚其仆人來見。
劉統勳對老友的仆人說:“你家主人不忘世誼,前來問候,我很感激。你回去告訴你家主人,讓他把這份厚禮贈送給故交中貧窮的人吧!”
仆人聽後,深為感動,代主人表示謝意,攜金而回。
又一次,一位帶有厚禮的人深夜來訪。門人告知劉統勳後,劉統勳深知其中之奧妙,因而拒不會客。
第二天一早,劉統勳來到政事堂,傳人讓昨夜來訪者入見,並以責怪的口氣對他說:“昏夜叩門,這不是賢者所為。你有何事稟告,可在眾人麵前說出來,即使是我的過失,也可讓我受益於你的勸誡規諫。”
來者聽罷,支支吾吾,最後隻好麵帶愧色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