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夢想與絮語4(2 / 2)

說到底,我們內心還有著對這個世界最為直接的功利觀。這恐怕也是一種非教育的元素。

任何時候,我都覺得康德的話直擊我們的靈魂:在這個世界上,惟有兩樣東西深深地震撼著我們的心靈,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當然,有意思的是,我和康德竟然有著某種相似:我們都是很長時間評不上職稱的倒黴蛋。但比起靠磨鏡謀生的斯賓諾莎,我顯然好多了。

可能聰明的讀者也已經注意到了,我這本書將會越來越多地呈現我在教育文化上的努力與思考。這在我的敘事過程中,也時有體現。我更願將教育引向文化。我覺得現在多數教師所缺少的這一份文化自覺。我在骨子裏,其實仍然是一個不合時宜的人,一個懷想著五四先賢,追慕著三十年代文人風範的語文教師。

現在的生活狀態與事業狀況對我來說是最合適的。我仍然定位我是一個中學語文教師——我的夫人則認為我最近幾年最大的成功,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了。我摯愛著語文,到現在也毫不因為讀書時代幾個我非常喜歡的語文教師給了我一輩子的影響而有所悔恨。這些,都是我想把這本書早一點寫出來的原因。

當然,我們這個時代,因為物質的高速發展,很多美好的東西正處在可怕的裂變之中,或者是在崩潰中聚合。譬如說價值觀的問題,出現了米蘭?昆德拉筆下的那種崩潰情景。我覺得,在現時代做一個教師,不得不麵對很多很多東西。然而,我始終認為,不管我們遭遇什麼,我們人之為人,教師之為教師,不能成為崩潰過程中飛離中心的碎片。

我在走到人生的中途,停下來,回過頭去,張望來路。這時候,我像一個大人,而那過去,似乎成了孩子。我的孩子,我俯下身子,用溫情的手,撫摸著他們,然後,心頭感慨叢生。

有人說,自傳或回憶錄其實是一種不可靠的東西,因為這裏麵肯定有許多偽飾與美化。

好在,我這本書隻是想呈現我的教育與我的語文,呈現這麼多年來我遇到的一些問題。

所附兩部中篇小說,《先生》寫一位名師的學生時代,《水土不服》寫一個年輕人的鄉村教師生活。如果你認為這兩部小說都是以我自己為原型的,我沒有任何異議。

感謝《中國教師報》,因為這本書的前半部,曾在該報的前身《中國教育資訊報》上連載過。李茂先生為此付出過很多心血。我向李茂先生表示我的謝意。現在,這本書就要出版了,我又對這些部分作了較大的修改,同時對未曾發表的後半部分也再一次進行了認真修改。

同樣感謝《現代教育報》,朱寅年兄與曾國華兄也為我的這本書投注過心血。該報曾連載了其中的十三篇計一萬多字的內容。一並向朱兄與曾兄表示感謝。

在走向如意教育的途路中,我更得感謝像花陽先生、王潔教授、鄔紅芳老師、周楠老師和李靜女士等人。沒有他們的幫助,我是很難實現如意教育的夢想。

當然,也應該再一次感謝我的妻子沈扣洪。多年來,是她站在我的身後,支撐著我,並給予我最大的人生幫助。感謝她在我幾次重大人生關頭對我的寬容、理解、愛護和幫助。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