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成風——世道感化2(2 / 3)

為了追悼母親,歐陽修寫下《先妣事略》,字裏行間無不透出母子的綿綿深情:悲傷母親短暫而艱辛的一生,歌頌母親樸實而崇高的品德。他拾取母親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瑣事,絮絮道來,刻畫了一位勤勞、儉樸、待人厚道、嚴以教子的母親形象,寓歌頌讚美於敘事之中。

祖墳是祖先長眠的地方,照管和祭奠祖墳,追思祖先功德,無疑足孝道的表現。歐陽修長期在外地為官,多次寫信囑托居住在廬陵的堂弟歐陽煥照管祖墳。

歐陽修的母親一身正氣,她的言傳身教影響了歐陽修的一生,使歐陽修一生光明磊落,敢說敢為,受到後人的尊敬。

[旁注]

仕宦 古代仕途為官的官員,就是給皇帝當仆人,做官的意思。引申為仕途,官場。也是古代文人對做官的一種謙虛稱法。在仕宦生涯中,也實踐著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和獨立不遷的人格,體現出濃厚的民本意識。

九僧詩 “晚唐體”詩人中的希晝、文兆、惠崇、懷古等9位僧人,繼承了賈島、姚合反複推敲的苦吟精神,內容大多為描繪深邃幽靜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薄的隱逸生活,形式上特別重視五律。九僧詩中,雖時有文字頗為精警的斷句,但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夠完整。著有《九僧詩集》。

進士 古代科舉製度中的最高等級,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自宋代以後,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複核和決定名次。

範仲淹 (989年~1052年),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1043年,與富弼、韓琦等人參與“慶曆新政”,提出10項改革建議。後被貶為地方官,輾轉於鄧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間,設立義莊。

翰林學士 古代官名。學士始設於南北朝時期,唐代初期常以名儒學士起草詔令而無名號。北宋時期翰林學士承唐代製,仍掌製誥。此後地位漸低,然相沿至明清時期,拜相者一般皆為翰林學士之職。清代以翰林掌院學士為翰林院長官。

守製 守孝期間遵行居喪的製度,是封建時代的喪禮名,俗說“守孝”,也稱“讀禮”。舊時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後,兒子或長孫在家守孝27個月,在此期間,不任官、應考、嫁娶等,叫做“守製”

[閱讀鏈接]

歐陽修是一個疾惡如仇,正義凜然的知識分子。他曾經路見不平,寫了一篇義正詞嚴的《朋黨論》,因此得罪小人,被貶到滁州去當個小太守。他在貶謫的逆境中沒有怨天尤人,看到的不是淒風,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這種智慧,實在非比尋常人。

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他解釋“六一”的由來說:“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於其間,是為六一。”因此自稱“六一居士”。

朱壽昌棄官千裏尋母

歐陽修行孝盡孝,給當時的人們樹立了榜樣,而比歐陽修小隻有幾歲的朱壽昌,更是演繹出辭官尋母的感人一幕。

朱壽昌於1014年出生於北宋時期揚州天長同仁鄉秦欄,就是現在的安徽天長秦欄鎮。他為了尋找生身母親,毅然在安徽廣德府任上掛冠而走,曆盡艱辛,終於找到隔絕50多年的母親。

那是在朱壽昌7歲的時候,他的生母劉氏因為被後母嫉妒,被趕出家門另嫁他人。從此朱壽昌就和生母分離了。朱壽昌從小就失去了母愛。他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有母親在身邊,天天噓寒問暖,疼愛有加,非常的思念自己的母親。

每到初冬,別的小朋友的母親早早的為自己的孩子做好了棉衣,可是朱壽昌的生母卻不在;當別的小朋友心中有了委屈,可以依偎在母親懷裏撒嬌時,可是朱壽昌卻不能。沒有母親的孩子,是多麼盼望能像別的孩子一樣,可以經常依偎在母親的懷抱裏。

朱壽昌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他一直努力讀書。後來,朱壽昌的父親去世,他襲父功名而為官,仕途頗為順利。但他時時不忘生母,每天都計算著與母親分開的日子。他在心裏暗暗發誓,一定要把母親接回來。

幾十年間,朱壽昌幾乎夜以繼日地思念,惦記著遠方的母親,相思之情常每每言及就涕不成聲。他多次寫信給在各地做官的同僚,請求代為尋覓。然而,幾十年過去,音訊杳無。

朱壽昌信奉佛教,潛心求助神靈。為了向菩薩表示誠意,不食酒肉,戒除嗜好,甚至浮屠法灼背燒頂,刺血書佛經。如此虔誠,終無結果。

1068年,朱壽昌再升官職。到任後歎息道:“我年已50歲,尚未得見生母一麵,如何為人?古人說得好‘求忠臣於孝子之門’。我孝且未盡,怎好言忠!罷,罷!我寧舍一官,再往尋母,好歹總要得個確信。萬一我母西歸,即使森羅殿上也要探個究竟。”

他認為,連自己的生身母親都找不見,如何能解民於倒懸,如何為百姓樹立忠孝的典範。於是,他就斷然辭去官職,要親自外出去尋找他的母親。

因為朱壽昌此時的年紀也大了,家裏人也不放心他,都來勸阻。可是朱壽昌堅決地對家人說:“如果不見到母親,就永遠都不回來!”隨即背著行囊,飄然而去。

朱壽昌行走了一年多,風餐露宿,跋山涉水,挨饑忍餓,走州過縣。他一人在外,人生地不熟,遇到很多險阻,非常艱辛,可是,困難絲毫沒有動搖他尋母的念頭。相反,他想到和母親分別50多年都不能團聚,就更加深了尋母的信念。

朱壽昌走到哪裏打聽到哪裏,天天祈禱。他抱定必死的決心,一定要尋找到他的母親,與自己共享天年。

這一天,朱壽昌來到了同州,身上的盤纏已用的所剩無幾。朱壽昌找了一天後又累又餓,正當他準備去找間破廟休息時,從山路上跳出來一個黑衣人,攔住了他的去路。

朱壽昌見黑衣人手持大刀,知道自己遇見強盜了。黑衣人走上前來,用刀架在朱壽昌的脖子上,搶過他的包袱。黑衣人把包袱打開一看,裏麵隻有一點碎銀,幾件衣服、一點幹糧和一個護身符。

黑衣人見了,眉頭皺起好高說道:“這麼窮也出來遊玩?浪費老子的時間!”說完便要扔掉朱壽昌的包袱。

朱壽昌見了忙走過去把包袱裏的那個護身符搶了過來。黑衣人見了很是奇怪,用刀架在朱壽昌的脖子上問道:“那護身符裏有什麼東西?快說!”

朱壽昌看著護身符,流出了眼淚,良久才說道:“這護身符是我小時候生病的時候我母親到廟裏為我求的。可我卻是個不孝子,50年來,不能為母親盡一點孝。現在連母親身在何方都不知道?”

“你是來尋母的?”黑衣人問道。

朱壽昌點了點頭。黑衣人又問道:“你母親叫什麼?”

朱壽昌把母親的名字告訴了黑衣人。黑衣人聽後,抓起朱壽昌就往附近的村裏跑去。朱壽昌不知道黑衣人為什麼要這麼做。

跑了不久,黑衣人把朱壽昌帶到村子的一戶人家的院裏。黑衣人叫朱壽昌待在院裏不要動,要過朱壽昌手中的護身符,急匆匆往屋裏走去。

黑衣人來到廚房,隻見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婦人正在燒火。老婦人見黑衣人進來後拿起手中的柴火邊打黑衣人邊罵道:“你這個逆子還回來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