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樹 又名“椿樹”、“木礱樹”,因葉基部腺點發散臭味而得名。屬於苦木科,是一種落葉樹。它原產於東北部、中部和台灣。生長在氣候溫和的地帶。這種樹木生長迅速,可以在25年內達到15米的高度。此物種壽命較短,極少生存超過50年。
[閱讀鏈接]
韓愈注重兄弟情誼,曾將大哥的遺孤韓湘接到身邊教導他讀書,但韓湘對讀書進士不感興趣,卻對訪仙修道執迷,韓愈對此非常痛心。
有一次,韓愈在尋找外出訪仙的韓湘時,有感而發寫了一首詩,希望侄子能有覺悟。
韓湘回家見詩後,也寫詩來言誌。韓愈不相信侄子的本事,韓湘就撮土一盆,隨即說道:“花已。”拿開盆隻見碧花兩朵。韓愈對侄子的本領大為驚異,隻好聽任韓湘離開自己,雲遊天下去了。據說後來韓湘位列八仙,就是韓湘子。
賀若弼成就父誌平南陳
唐宋時期的社會轉型和文化重構,並非一個突發的現象,而是在此前的隋代乃至更早就在孕育之中了。唐代所提倡的仁愛孝悌,在此前的隋代就有相關的人和事,比如賀若弼就是一個典型。
賀若弼是隋代著名將領,其父賀若敦臨終遺願平定南陳。他誓盡人子之責,激勵自己,發誓建功,不平南陳則“葬江魚腹”。最終於成就了父親誌願,也為隋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
賀若弼出生在將門之家,他的父親賀若敦,是南北朝時期北周很有名氣的將領。當時長江以北,北周與北齊以洛陽為界互相對峙。長江以南則是陳朝,北以北齊為鄰,西與北周對峙。
560年,賀若敦奉命率兵渡過長江,占領了南陳所轄的湘州,即現在的長沙。因為孤軍深入,糧餉不繼,一年後,他又被迫撤回江北。
當時掌握北周大權的宇文護以失地無功為名,罷了賀若敦的官。賀若敦覺得自己本來有功,不僅沒有得到獎賞,反而受到懲罰,心裏很不服氣。心裏有怨氣,嘴就到處說,因此激怒了宇文護,逼令其自盡。
賀若敦臨終時,把賀若弼叫到跟前,囑咐說:“我曾下決心平定江南,然而這一願望沒有得到實現,你應當完成我的遺誌。我因為愛說而致死,你千萬不可忘記這個教訓啊!”說罷,就用錐子把自己的舌頭刺出血來,作為對兒子的告誡。這時,賀若弼已是22歲的青年人了。
賀若弼早在少年時,就胸有大誌,為人慷慨,刻苦練武,勇敢不凡。同時又博覽群書,在當時的貴族子弟中很有名望。後來,賀若弼被齊王宇文憲所賞識,讓他到齊王府做管理文書的工作。不久被封為當亭縣公,官至小內史,成為皇帝親近的一名官員,參與一些機要大事的處理。
577年,北周武帝滅掉了北齊。後來,周宣帝以大將韋孝寬為元帥率軍伐陳,賀若弼跟隨出征。在這次戰鬥中,賀若弼立了大功,史稱這次戰鬥的勝利,多出於賀若弼的謀劃。
戰爭結束後,周宣帝提升賀若弼為壽州刺史,改封襄邑郡公,鎮守淮南。這為賀若弼實現父親的遺誌創造了條件。
周宣帝去世後,大權落到丞相、外戚楊堅手中。楊堅於581年廢掉宣帝的兒子周靜帝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隋,稱“隋文帝”。同時著手準備伐南陳統一全國的準備工作。
這時,宰相高熲向隋文帝推薦賀若弼,建議加以重用。高熲認為:“朝臣之內,論文武才幹,沒有人能比得上賀若弼。”
隋文帝采納高熲建議,任命賀若弼為平陳軍事行動的行軍總管,率軍出廣陵,雲集在長江北岸。
廣陵和壽州、廬州是隋代渡江伐陳的根據地,賀若弼喜出望外,因為實現父親的遺誌完成國家的統一,施展自己雄才大略的千載難逢的機會終於到來了。
到達廣陵後,賀若弼抑製不住內心的興奮之情,寫了一首詩,贈給壽州總管源雄。詩中寫道:
交河驃騎幕,合浦伏波營;
勿使麒麟上,無我二人名。
意思是說,你我統率水陸大軍鎮守大江之北,肩負伐陳重任,一定要在伐陳戰爭中取得功名。詩中的“麒麟”,是指漢武帝在長安未央宮內所建的麒麟閣,西漢宣帝時曾在閣裏圖畫霍光等11名功臣像,以表其功。賀若弼引用這個典故與源雄互勉,充分反映了他以伐陳為己任的雄心大誌和必勝信心。
賀若弼軍提前發起進攻,出廣陵南渡。將要渡江時,賀若弼酹酒發誓,要遠振國威,伐罪吊民,“如事有乖違,得葬江魚腹中,死且不恨”。誓畢,揮軍渡過長江。
陳軍猝不及防,慌潰而逃。賀若弼軍乘勢攻占重鎮京口,即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擒其刺史黃恪,俘獲敵眾6000餘人,均優待釋放。
賀若弼嚴明軍令,將士秋毫無犯,有軍士拿民間一物者,立斬不赦。對俘眾卻給予優待,發給資糧,盡皆釋放。所以所向披靡,降者甚眾。
隨後,賀若弼以一部進屯曲阿,即現在的江蘇丹陽,以防江蘇太湖以東、以南和浙江紹興等地的陳軍增援,自率主力西進,從左翼攻南陳首都建康。
此時,隋軍另一路韓擒虎軍也攻占姑熟,沿江東進,南陳散騎常侍皋文奏軍敗退建康。賀若弼、韓擒虎兩軍自北、南兩道並進,鉗擊建康,沿江諸戍,望風盡走。隋軍已對建康形成包圍態勢。
賀若弼軍進據鍾山,即現在的南京紫金山,屯於山南白土岡東。在當時,南陳在建康附近尚有甲士10餘萬。南陳後主陳叔寶不懂軍事,麵對隋軍壓境,拒絕了驃騎將軍蕭摩訶、鎮東大將軍任忠的建議,貿然命陳軍出戰,以至於南陳軍隊首尾進退互不相知。
賀若弼率輕騎登山偵察敵陣,遂與所部8000甲士列陣以待。南陳將領田瑞首先率部進擊,被賀若弼軍擊退。在交戰不利時,賀若弼迅速擺脫被動,乘敵驕惰懈怠之機,猛攻敵之薄弱部,大敗敵軍主力。此戰對攻占建康具有重要意義。
賀若弼揮軍乘勝推進,到達樂遊苑。但陳的守軍苦戰不息,直至日薄西山,才解甲就擒。賀若弼遂從北掖門入城。
此時西路軍總管韓擒虎已率500騎兵於朱雀門先期入城,並俘獲陳後主,占據了府庫。賀若弼令將陳後主帶來一視,隻見陳後主惶恐流汗,股栗再拜。
隋文帝聞賀若弼、韓擒虎兩人有功,下詔勵誌。將賀若弼進位上柱國,再拜右領軍大將軍、右武侯大將軍。韓擒虎也受到同樣待遇。
滅陳以後,賀若弼位望名隆,其兄賀若隆為武都郡公,弟賀若東為萬榮郡公。
賀若弼不忘父誌,終於為隋代的統一,攻占陳首都建康,立了首功,而留名於青史。
[旁注]
宇文護 (515年~572年)。南北朝時期北周權臣,封大司馬、晉國公。早年跟隨叔叔宇文泰與東魏的交戰,屢建戰功。宇文泰去世後,接掌國政,擁立宇文覺建立北周。
楊堅 (541年~604年)。隋代開國皇帝,尊號“聖人可汗”。他統一天下,建立隋朝,社會各方麵都獲得發展,形成了輝煌的“開皇之治”,使我國成為盛世之國。隋文帝時期也是人類曆史上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
麒麟閣 建於未央宮之中,因漢武帝元狩年間打獵獲得麒麟而命名。主要用於藏曆代記載資料和秘密曆史文件。漢宣帝時因匈奴歸降,乃令人畫11名功臣圖像於麒麟閣以示紀念和表揚。後世有賀若弼“勿使麒麟上,無我二人名”等詩句流傳,以為人臣榮耀之最。
韓擒虎 (538年~592年)。北周時任都督等職,襲爵為新義郡公。在平陳戰役中,率500銳卒夜渡長江,襲占建康城,俘後主陳叔寶。因功進位上柱國大將軍。與賀若弼同為隋王朝著名戰將。
上柱國 自春秋起為軍事武裝的高級統帥。漢代廢止。五代時期複立為將軍名號。北魏、西魏時期設柱國大將軍、上柱國大將軍等,北周時期增置上柱國大將軍。隋代有上柱國、柱國”,以封勳臣。唐代兵權歸中央機構,“上柱國”漸成功勳的榮譽稱號。
[閱讀鏈接]
589年,隋文帝楊堅準備大舉攻打陳國。戰前,隋將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曆陽集中。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警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陳國以為大軍將至,盡發國中士卒準備迎戰,不久又發現是隋軍並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部隊。
如此五次三番,陳國戒備鬆懈。直至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陳兵猝不及防,遂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
孫思邈學醫最先孝雙親
在唐代,人們以儒家的道德觀和倫理精神一以貫之,而在門戶之內,最重要的事務就是孝悌之道,主要表現為對父母履行孝道。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孫思邈,就是將儒家教義於日常生活中完美的典型。
孫思邈出生於唐代京兆華原一個貧苦家裏,京兆華原就是現在的陝西銅川耀州。他的父親是一名木工,母親是普通的家庭主婦。
孫思邈的家鄉水土不好,得病的人很多。他父親得了雀目症,就是現在所說的夜盲症,一到天黑就看不見東西;母親也有“大脖子病”,就是現在所說的甲狀腺腫,經常吃藥。孫思邈見了非常著急。
一天,父親邊做木工活邊問孫思邈:“你長大了,難道也打算幹木工活嗎?”
孫思邈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我長大了要當個醫生,把您的雀目病治好,把媽媽的粗脖子病也治好。”
父親聽了兒子一片孝敬父母之言,十分感動,沉思片刻說:“好孩子,你要當醫生,就不能像爸爸這樣,鬥大的字認識不了一筐。咱家雖說很窮,但我就是累彎了腰,也要供你念書。明天你就上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