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課改下的小學音樂審美教育(2 / 2)

如欣賞《動物狂歡節》一課時,筆者精心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太陽、大樹、美麗的小鳥及各種動物,在優美的音樂伴奏下, 教師賦予情感地吟誦著導言:“同學們,從我們學校開往森林王國的開心火車馬上就要出發了”。在他們眼前馬上展現出美麗、神奇的大森林,各種各樣的動物在迎接他們,漂亮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在優美的音樂,栩栩如生的畫麵,教師富有情趣的表情和語言,使得學生完全沉浸在審美的情境之中。學生很快情不自禁地參與到音樂學習和音樂審美活動中去。

三、優化學習過程,讓學生學會審美

審美要素在音樂課教學過程中是無處不在的,我們在安排教學的內容和環節、教學的形式和方法方麵, 要把學生的審美探索的活動放在首位,讓學生在活動中參與、體驗,使學生始終處於音樂審美感知和審美想象的狀態中。小學的音樂課的識譜教學與音樂審美教育往往產生一些矛盾。部分小學生喜歡音樂,但對上音樂課不感興趣,喜歡唱流行歌曲和影視歌曲,而不喜歡唱教材中的歌曲,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是在識譜教學中。我們有的教師往往把識譜課安排一整堂課,幹巴巴地講解,機械重複的訓練,不去挖掘曲譜的藝術性,把生動活潑的音樂課變得枯燥乏味的知識傳授課、技能訓練課。一堂課下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全無, 厭倦心理頓生,更談不上音樂審美的感受。假如把《歌聲與微笑》這首歌先進行識譜視唱練習和機械呆板的節奏練習,再一句一句地學唱歌詞,恐怕就沒有幾個孩子喜歡了。在小學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識譜與唱歌進行優化整合。對於小學生來說“先唱歌後識譜”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先唱歌後識譜”是指在音樂教學中,開始不練習節奏和進行視唱,而是先學唱歌曲,通過聽老師的示唱和名家演唱的錄音,學生邊聽邊模唱,在學生體驗到了歌曲情緒、節拍、力度,達到“似曾相識”但還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狀態時,再引導學生識譜。這時視唱唱出的就是富於美感的音樂,而不是幹巴巴的音符了。這樣就充分利用了音樂本身豐富的音響、色彩和深邃的意境進行識譜教學。

(作者單位:浙江省蒼南縣龍港鎮海城小學)

編輯/張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