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拾英——地方戲劇2(3 / 3)

戲中有較年少的書生、公子、官宦等重要副角,多由貼生扮演,如《十八台大轎》中的劉進士,《苦鳳鶯憐》中的知縣李世勳,《孟麗君》中的皇甫少華等。

武生:武生演員多跟武科師傅習練武術,武功宗“少林”功夫。身手敏捷,拳角功夫、棍棒功夫須過硬.舞台表演使用兵器均為真具。武生分正小武、貼小武、大武。

小孩生:也叫娃娃生。一般由年輕的學徒擔任。表演上要求活潑好動,天真頑皮,並可隨意發揮,如《秦香蓮》中的春哥,《乞丐捐道》中的梅奴和《乾隆皇遊江南》中的緒兒等角色,均為小孩生應工。

旦行有正旦、貼旦、花旦、老旦、彩旦、梅香旦、武旦。

正旦:多扮演賢淑含蓄,儀表莊端的女性角色,不論男旦、女旦,均用假嗓唱戲。20世紀20年代始,有些伶工改用真假嗓的“子母喉”,個別藝人則用“真嗓”。

正旦重於唱、做功,講求唱腔亮麗、清脆、嬌嫩,身段優美,步法輕盈。步行時,多用後角尖頂前角跟,且有碎步、蝶步等多種步法。劇中的已婚年輕婦女,大戶閨門,小家碧玉等角色,多由正旦扮演。

表演時,常手執小扇或手帕。動作靈巧而不失持重,嬌健而不失娟秀,神態溫柔而略含羞澀。如《遊春》中的楊貴妃,《浣紗記》中的西施,《鍘美案》中的秦香蓮,《西廂記》中的崔鶯鶯等。

正旦也可細分為閨門旦和苦旦。如《紅葉題詩》中的薑玉蕊、《張文秀》中的王三姐為閨門旦,《孟薑女》中的孟薑女,《秦香蓮》中的秦香蓮,《苦風鶯憐》中的馮彩鳳等為苦旦。

20世紀初的男旦張祿金、姚賽蛟、陳成桂,女旦龍波、陳安香、瓊麗卿等,均為著名正旦。

淨行有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未行有黑須未,白須未。醜行有雜角、花生。

另外,瓊劇角色行當中尚有已消失的雜經頭和四大金剛。旦淨唱假嗓,其餘行當唱真嗓。文戲重唱不重做,許多藝人都以唱聞名。

瓊劇的藝術遺產豐富,它的傳統劇目分三部分:

一是以唱功為主的文戲,源於弋陽腔,雜以四平、青陽二腔,屬曲牌體製,滾唱發達,帶幫腔。如《槐蔭記》、《琵琶記》等800多出;

二是以做功、武打為主的武戲,劇目有《八仙慶壽》、《六國封相》、《古城會》、《單刀會》以及《三國》、《水滸》、《薛家傳》、《楊家將》、《封神演義》等曆史、神話小說戲等400多出;

三是文明戲,又稱時裝旗袍戲,劇目有《救國運動》、《省港大罷工》、《空穀蘭》、《斷腸草》、《秋瑾殉國》、《啼笑因緣》等130多出。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政策指導下,瓊劇獲得新生,有很大的發展。

經過整理、改編、創作和移植其他劇種的古裝、現代劇目共有1500多出。還出現了一批久演不衰的優秀劇目,如《紅葉題詩》、《張文秀》、《搜書院》、《狗銜金釵》等。這些劇目,故事動人,唱詞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

1950年初,島內有7個戲班活動。1952年,離散的藝人重新歸隊。重返舞台,各縣市陸續成立20多個民營劇團,並開展正常的演出活動。

l953年,開展改戲、改人、改製運動,廢除班主製,藝人當家做主,其社會地位得到了重視與提高。同時,在革除上演“通宵戲”和“提綱戲”的陋習後,一方麵,積極排演中央和省推薦的優秀劇目,另一方麵,挖掘整理演出優秀傳統劇目及創作改編優秀的曆史劇和現代戲,瓊劇舞台麵目一新。

l956年,廣東瓊劇團在廣州宣布成立,1959年改組擴建成立廣東瓊劇院,同時,進行全區劇團整編,成立各市縣瓊劇團。

l960年初,創辦海南藝術學校,後改名海南瓊劇學校。此外,還舉辦各種規模的培訓班,培養瓊劇新人才,新一代瓊劇藝術工作者和老一輩藝術家攜手合作。經過一係列組織建設、健全機構工作和經營管理的改善,瓊劇藝術更有了長足的發展。

這段時期,先後整理出《紅葉題詩》、《紅色娘子軍》、《秦香蓮》等優秀曆史劇和現代化戲,在舞中藝術方麵,建立編導製和以劇本為依據的排演製度。

1978年,瓊劇院和各市縣劇團上演了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瓊劇學校培養的青年演員也逐漸成為瓊劇新一代的藝術骨幹。劇目創作和研究工作獲得新豐收。後來海南省有專業瓊劇團17個。各縣、鎮、鄉村的業餘劇團近百個。

1982年,廣東瓊劇團赴新加坡、泰國訪問演出.獲得好評。此後,廣東瓊劇院、海口市瓊劇團、海南青年瓊劇團、海南省瓊劇院多次出訪新加坡、泰國、馬亞西亞、等國家和香港地區,新加坡新興港、瓊聯聲劇社也先後來瓊訪問演出,瓊劇與新、馬、泰、港各地瓊劇班社的藝術交流日益頻繁。

[旁注]

瓊州 也是海南省的別稱。始設632年,轄境為海南島北部。元代改置瓊州路,明清時期為瓊州府。轄境擴大至整個海南島。瓊山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素有“瓊台福地”的美稱,是一座具有悠久曆史的古城。

金 是我國曆史上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統治我國東北和華北地區的封建王朝。金朝在文化方麵也逐漸趨向漢化。雜劇與戲曲在金朝得到相當的發展。金代院本為後來元曲的雜劇打下了基礎。

吳發鳳 (1870年~1946年),海南文昌公坡鎮水北村人。瓊劇藝術家,瓊劇時裝戲開拓者。其演的《西廂記》、《賣胭脂》等劇大受歡迎,僅數年名噪全瓊,與20世紀初的莫發鶯、大眼鳥等幾名老旦齊名,20多歲即成為名伶。

張祿金 (1870年~1934年),著名瓊劇演員,劇作家。是瓊劇著名閨門旦之一。他首開瓊劇用音樂過門代替幫腔的先河。一生編撰腳本多出,有《回馬槍》、《姨替姊嫁》和《遊城隍》等。

漢 最早指漢水,後劉邦發跡於漢水邊的漢中,建國後稱漢也就是曆史上的漢朝。漢朝因強盛且統治長久,在我國曆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有了今天的漢族、漢字、漢人等文化概念。

秦琴 彈弦樂器,由阮演變而來。秦琴音色明亮、柔和,與別的樂器合奏,音響協調,是結合高、低音樂器的中音樂器。現多用於廣東音樂、潮州大鑼鼓和民族樂隊,也作為各地方劇種的伴奏樂器。

蘇鑼 又稱為“低音鑼“、”光鑼“,始於明代嘉靖年間,已有400餘年生產曆史。素以精製十番響器而盛名。蘇鑼於清代乾隆年間起即作為貢品,至今故宮博物院尚珍藏清代蘇州製作的兩麵水磨抄鑼。

鐃鈸 寺院法會時所用法器之一。鐃與鈸原為兩種不同的樂器,後來混而並稱為鐃鈸,而流傳至今。鐃鈸的外形、尺寸與聲調高低有很多種,管弦樂團多半使用直徑35厘米的鐃鈸,多用於民樂演奏。

秋瑾 近代民主革命誌士,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積極投身革命,先後參加過三合會、光複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7月15日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紅色娘子軍》 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馮白駒領導的瓊崖蘇區紅三團下屬的一支武裝力量。該部隊旗幟鮮明,作戰勇敢,曾在第二次瓊崖蘇區反圍剿中擔任掩護任務。其事跡已於新中國成立初期被改編成影戲劇被全國群眾所熟知。

[閱讀鏈接]

海南公仔戲產生比海南大劇瓊劇還要早,藝人稱海南公仔戲為“瓊劇”的師兄,瓊劇受海南公仔戲影響極大。

海南公仔戲又稱“木偶戲”、“傀儡戲”或“手托木頭戲”,在海南流傳四五百年而不衰,它溶文學、美術、音樂、戲曲為一體,是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戲曲表演藝術品種之一。是民族藝術的瑰寶,具有較高的審美、娛樂和社會等價值。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