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相送》 十八相送是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中的一段,梁祝故事在民間流傳已有1460多年,可謂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更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中的經典!
[閱讀鏈接]
臨高人偶戲最著名演員是王明亮。
王明亮1978年進入臨高縣人偶劇團當演員。他勤奮好學,戲路廣,有天賦的金嗓子,能編能導,能唱能演,能彈吹拉打,是劇團裏的多麵手、台柱子。
王明亮表演神形兼備,人偶配合默契,特別擅長以“神”與“形”彌補偶的不足。他唱功以聲音洪亮、腔正韻甜,吐字清楚而見長。對人偶戲的主要唱腔“啊羅哈”,他在繼承前輩唱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王明亮通過輕唱、重唱、快唱和慢唱,可表現出人物多變的感情和不同的性格,而自成一派,群眾稱讚為“明亮板”。
譽為瓊劇一枝花的瓊劇
瓊劇,又稱“瓊州劇”、“海南戲”。瓊劇與粵劇、潮劇和漢劇同稱為嶺南四大劇種。
瓊劇曆史悠久,是流行於海南省、廣東雷州、高州和廣西合浦一帶的地方劇種,由潮劇、閩南梨園戲吸收當地人民的歌謠曲調發展而來。是海南省的民間戲曲藝術。
瓊劇是南方戲劇其中一個支係,主要以海南話為戲曲語言,因此流行地域也僅限於海南島及兩廣之間。瓊劇是當地的本土文化象征之一。
瓊劇是在海南流行的雜劇源於弋陽腔的基礎上,吸收閩南戲、徽調、昆腔、潮州正音戲、白字戲、廣東梆黃、和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戲、道壇樂曲等逐漸形成的一個弋陽腔支係的地方劇種。
瓊劇曾經流行於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還被稱作“南海的紅珊瑚”。
瓊劇用海南方言演唱,清代俗稱“土戲”,瓊山、海口一帶俗稱為“齋”,20世紀又名“海南戲”;因其形成於古稱瓊州所在地瓊山,因此國外瓊籍華僑謂之“瓊州戲”、“瓊音”。
“瓊劇”之稱始於1932仿傀儡戲產生的,但是,還沒有確鑿的佐證。據瓊山和海口兩地老人及瓊劇藝人相傳,明清時期,福建正字戲和白字戲都曾在海南島演出。
《海口輿地誌》和《海口福建會館碑誌》均有:
閩廣大船停泊白沙津深,常有潮廣劇演唱.
的記載。所謂“潮廣劇”,即正字戲和潮劇。
瓊劇有些曲調與潮劇相同或相似。據此,土戲是在正字戲、潮劇曲調的基礎上,改用土音演唱,其間又吸收當地民歌及歌舞八音樂曲,於清中葉以前發展形成。
海南有公仔戲,最早也應在宋末元初。金兵南下和元朝建立,使躲避戰亂的來瓊移民劇增。在大陸移民中,不管道流浪江湖的木偶戲藝人。
簡單的道具,易於掌握的表演藝術,使木偶戲在海南島很容易地落下腳來。木偶戲源於北宋時的開封,後流入臨安,在南宋瀕亡時又隨江湖藝人漂泊到閩南,最後又經粵東,穿過瓊州海峽,來到海南島。
當時流行於海南島的木偶戲形態,如今已很難確知,但從後來文昌、瓊山一帶仍以木偶戲祭祖敬神和婚娶喪葬,可知當時的木偶戲也不外乎是酬神娛人。
然而,當時的木偶戲與後來的海南木偶戲肯定不同。前者是宋元雜劇的一部分,而後者已是瓊劇文化的組成,其語言唱腔、行當和鑼鼓均與瓊劇無異。
1740年至1793年,在海口先後建起南海、番禺、佛山、江門、新會等會館,這些會館門前建有固定石戲台,且年年集資聘請家鄉戲班來海口演出。
有些戲班還設科班教授門徒,有些藝人則在海南島落戶。如清代光緒年間,瓊劇名淨黃匡生的先祖,就是清代乾隆時期跟班會至海南落戶的。這些外來的戲班,對土戲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使它的成為表演藝術漸趨成熟。
清代鹹豐至光緒年間,是瓊劇較繁盛和變化較大時期。那時粵劇藝人流入海南島,與瓊劇藝人互相拜師結親,有的開設科班教戲,有的插班演戲,對瓊劇的興盛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這時,粵劇的二黃、梆子等聲腔,以及新、老“江湖”十八本等均為瓊劇吸收,又在這些聲腔的基礎上創造了“海南腔”等板腔,使瓊劇從曲牌體逐步蛻變為板腔體,原有的鑼鼓譜、小曲、幫腔等也被摒棄。
“五四”運動以後,在文明戲的影響下,瓊劇作家吳發鳳、名旦張祿金等,組織了瓊崖土戲改良社,編演了《救國運動》、《新的婚姻》、《省港大罷工》等內容進步、形式新穎的劇目,其他十餘班社也編演了一批具有愛國思想的劇目,如《正氣歌》、《桃花扇》、《木蘭從軍》等。在這一時期,瓊劇在音樂和舞台美術方麵,均有所改革。
瓊劇的音樂唱腔可分為兩大類:前期為“曲牌體”,並有幫唱。如《琵琶記》、《槐蔭記》、《蟠桃宴》、《八仙賀壽》等一些劇目,唱詞均有牌子,有的還采用一些大字牌子和小曲。
後期則演化為“板腔體”。原有的曲牌體和幫腔逐漸淘汰,後來隻在某些戲或“程途”、中板等板腔中能夠找到痕跡。板腔體分中板、程途、苦歎板、腔類、專腔專用類五種板式。還有一種專門操台的鑼鼓譜。
此外,還吸收海南道壇樂曲如“芙蓉”、“誌高”、“金線”、“金字科”、“靈寶科”等曲調以及其他民間音樂、歌舞音樂。
唱腔以中板為核心,包括三七中板,這種唱腔係由幫腔的七字板演變而成,有中、慢、快、散、正線、反線、外線、內線等不同板式,有較大的適應性。不論生、末、淨、醜、雜各行當,在表演喜怒哀樂的不同感情變化時都可以使用,是瓊劇較為古老的唱腔。
瓊劇武功屬南派,拳宗少林,曾使用真刀真槍,也有雜技表演。清代未期有不少名武師,能使用十幾件武器,並有飛劍穿柱、穿刀圈、舞火架等特技,兼學北派武打。
瓊劇的布景最早年,大小班均在台中掛一白布,畫樂工圖案。文、武場樂工分置於左右側。清末改為黑色或花布幕,兩側掛觀眾贈送的彩幅。
“五四”運動後,開始用彩色和繡絨幕布,如廳坐、宮廷、樓閣、山水等,進而用各種繪畫布景,並按劇本場序起落。
服裝隻用漢明兩代冠服。官服蟒袍全是絨繡,書生、村姑、強盜隻用白、黑、藍、紅等色的市衫、裙、袍套。靴鞋均是薄底;兵皂、強盜穿草履。
瓊劇伴奏樂器原來隻有鑼、鼓、笛,稱“鑼鼓吹打”。現在有竹胡、二弦、二胡、椰胡、提琴、三弦、月琴、秦琴、琵琶、揚琴、大嗩呐、小嗩呐、橫簫、洞簫、大喉管、長管、短管、花鼓、戰鼓、群子鼓、子鼓、雙麵子鼓、梆板、高邊鑼、文鑼、蘇鑼、乒乓鑼、小圈鑼、京鑼、鍾、鐃鈸、京鈸等30多種。其中以竹胡、二胡、二弦、大嗩呐、小嗩呐、大喉管、短管為主奏樂器。
瓊劇的角色行當分為五大行。即生、旦、淨、末、醜。
生行包括正生、貼生、武生、小孩生。正生:文戲佬倌,又名文雅小生。以唱、做功為重,扮相英俊.喜手持白紙小扇,舉止動作溫文文雅、瀟灑大方。主要步法為方步,多扮演貧苦士子或富戶之子。表演要求儒雅秀逸、舒展斯文、風流倜儻。如《琵琶記》中的蔡伯喈,《彩婁記》中的呂蒙正,《張文秀》中的張文秀,《秦香蓮》中的陳世美等。
20世紀初起,正生也扮演有武打的文戲,稱“文武小生”,如《王注斷臂》中的王位,《苦風鶯憐》中的馬元卿。《遊龜山》中的田玉川等。小生曆代出過不少名家,如清代的金公仔、汪桂生、黃銀彩、陳俊彩、郭慶生。民國時期的田巨昌、雪梨生、鄭長和、李積錦等。
貼生:文戲佬倌。可分為二貼、三貼。為正生因故不能演出之替代角色,唱做功與正生同,常有由貼生晉升正生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