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神演出——雲南花燈戲2(3 / 3)

《小二黑結婚》是新中國建立初期,昆明人民花燈劇團成立後排演的反映新生活的劇目。在當時排演時,在花燈的唱腔、表演方式的革新方麵,花燈劇團都做了不少嚐試。《小二黑結婚》講述了發生在解放區的故事。

二諸葛和三仙姑是劉家峽的兩個有名的人物。二諸葛叫劉修德,抬腳動手都要論個陰陽八卦、黃道黑道。有一年春旱,好不容易下了點兒雨,二諸葛掐指一算說:“今日不宜栽種。”

結果,錯過了播種的好時機。不宜栽種就成了二諸葛的忌諱。三仙姑是於福的老婆,整日裝神弄鬼,曾經在下神給金旺爹問病時,趁著空子偷偷告訴女兒:“灶上煮的米爛了。”

不巧恰被金旺爹聽見。於是,米爛了便成了三仙姑的忌諱。三仙姑當巫婆足有三十年了。她年輕時風流俊俏,公爹看不慣,趕走那群常來耍貧嘴的小青年,媳婦卻一病不起,請了神婆才見好。三仙姑從此便設香案下起神來。小青年照舊往來不斷。

30年後,三仙姑已人老珠黃,官粉塗不平臉上的皺紋,繡花鞋、鑲邊褲攏不住青年的心。雖說家中依舊熱鬧,但大家的心思卻隻在她兒女小芹身上,三仙姑不免心生嫉妒。

小芹18歲,乖巧伶俐,比她娘當年還漂亮,而人卻十分正經,金旺兄弟都曾討過沒趣。

金旺一家是這兒的一窩虎,橫行霸道,抗戰時就做了不少壞事。打垮潰兵土匪後,村裏沒人願意當幹部,胡亂選了金旺做村政委員,興旺做武委會主任,金旺老婆做婦救會主席。興旺見小二黑有趣好玩,就提名他為青抗先隊長。二諸葛不樂意又無可奈何。從此,金旺兄弟更是無法無天。

小二黑是二諸葛的兒子,在反掃蕩時打死過兩個敵人,人又長得精神,人見人愛。雖沒上過學,跟著爹也讀了不少《陰陽宅》之類的書。他聰明伶俐,18歲了,大家還把他當小孩兒逗,常說“不宜栽種”的話。小二黑臉上掛不住,見人就躲,再也不信八卦陰陽了。

小二黑和小芹相好已經兩三年了,可二諸葛忌諱多,不同意,硬是為兒子收了個八九歲的童養媳。小二黑卻不認賬。

金旺兄弟對小芹懷恨在心,故意找茬兒,說小芹勾引小二黑,為此召開鬥爭會,武委會這邊鬥小二黑,婦救會那邊鬥小芹。幸得村長是個明白人,說小二黑是出於真情,談戀愛不犯法,童養媳不算數,這一場爭鬥才了結。

鬥爭會後,小二黑和小芹的事便公開了。三仙姑嫉妒小芹,要真是二人結了婚,她跟小二黑就連句笑話也說不得了。於是急急忙忙為小芹找婆家,終於收了一個退伍軍官的禮帖,認為了卻了一樁心病。小芹哪裏肯依,她說:“誰收了人家的東西誰跟人家去!”

說完就去找小二黑商量對策。哪知興旺等人早有預謀,他們從暗地裏跳出來,大喊捉奸“拿雙”,並把二人捆了起來。小二黑理直氣壯,毫不膽怯。

兒子被捕,二諸葛心神不定,又是占卜又是掐算,悔不該小二黑當什麼隊長,招此大禍。第二天一早,他便趕往區裏,路上得知兒子被放,金旺兄弟被捕在押。來到區裏,聽說上邊允許兒子和小芹結婚,便滿心不痛快,說鄉間七八歲訂婚多著哩,請區長恩典恩典,說他倆命相不對,是一輩子的事。可是,這裏是民主政府,新社會主張婚姻自主,他二諸葛不同意有啥用?

三仙姑對女兒並不掛心,直到交通員傳她,她才打扮得花枝招展來到區上。她滿頭首飾、濃妝豔抹,惹得一群婦女指指點點,哈哈大笑。而區長竟把她認作前幾天跟婆婆生氣的年輕媳婦。偏偏又有人講出了那“米爛了”的故事,三仙姑羞愧難當,恨不得一頭碰死。

小芹當眾表示不同意她娘操持的那門親事。區長吩咐三仙姑把所收的彩禮統統退還。三仙姑隻得答應。金旺兄弟被押,人人稱快。在群眾大會上,村民們紛紛檢舉二人的罪狀。區裏根據事實,判處二人15年徒刑。大會後,村幹部改選,大家再也不敢投壞人的票了。

三仙姑回來後,對著鏡子研究一番,也覺得有點不像話,便改換裝束,30年來裝神弄鬼的那張香案也悄悄拆去了。二諸葛也在老婆孩子的勸說下,放棄舊業。小芹和小二黑終於結了婚,小兩口十分和美,鄰居們都說是村裏的第一對好夫妻。

臥房裏,小二黑學唱三仙姑的“前世姻緣由天定”,小芹則學說二諸葛的“恩典恩典,命相不對”。淘氣的孩子們去聽房,學會了這兩句話,就給兩位神仙起了新外號,三仙姑叫“前世姻緣”,二諸葛叫“命相不對”。

《金碧坊》是雲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創作的新編清裝曆史劇,演繹了神馬、碧雞的傳說。在雲南古老的傳說中,神馬、碧雞是吉祥、美好的象征。花燈劇《金碧坊》再現了當年老昆明的市井生活,以全新的方式,將金碧坊古老的傳說重現在舞台上,且以懸念牢牢抓住觀眾。

《金碧坊》的故事發生在清康熙年間的1687年。木匠曾石楠立誌重建金碧坊,實現民眾的心願,不料橫禍飛來,突然成了罪犯。他的表弟潘福來,乘人之危騙取了曾家祖傳的圖樣。知縣張廷樹心有疑惑,要追查真相,冒著風險為曾石楠做擔保使其走出牢獄。知府高誌遠浮躁輕信,急功近利,委任潘福來當上了重建二坊的主管。還有3個女人攪和在其中,起到或好或壞的作用。

劇中真與假糾纏在一起,正與邪的明裏暗裏較量,使劇情波瀾起伏,懸念叢生,直至最後才一切水落石出。

《梭欏寨》是由雲南省花燈劇團創作演出的大型花燈劇,取材於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原型。

改革開放之初,雲南文山石洞村的彝族婦女任應珍,經過進城賣菜、開辦碾米加工企業和興建采石場而富裕起來。為了報答鄉親,她宣布在村裏實行點電燈、碾米、磨麵“三不要錢”。但由於種種原因,時隔不到一年,任應珍破產了,又回到文山農貿市場賣菜了。

2008年初,雲南省花燈劇團決定采用這個劇本以後,邀請另一位雲南本土劇作家馬良華加盟對劇本修改加工。馬良華與省花燈劇團團長、編導孫晉昆對這個題材作了深入開掘,把該劇的地點從文山移到彌勒阿細人居住的梭欏寨,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展開劇情。

在劇中,創作人員融入阿細人遠祖“有獵物,共分割”的遺訓,以及阿吉姆從小是孤兒,靠鄉親們哺育成長的身世,阿吉姆致富不忘眾鄉親,在村裏實行“三不要錢”以後,從縣長到村長層層對她加封的情節,賦予該劇較厚重的曆史文化內涵,增強劇情的合理性和阿吉姆這個人物的可信性。

劇中主人公阿吉姆以一己之力,承擔了太多的社會責任,終於難以為繼。經過反思,阿吉姆最後跪碑謝罪,她用上級獎勵的人民幣10萬元買來桃核苗,建農村生態園,帶領鄉親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總之,雲南花燈劇以其突出的地方特色,和唱、念、做、舞中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它質樸而不矯揉造作,健美而又粗獷,具有十分濃鬱的雲南地方民族特色。

[旁注]

順口溜 民間流行的一種口頭韻文,其最大特色是“押韻”,也稱為民謠。由於民謠非一般的口頭說話,因而同詩歌、曲藝和唱詞等一樣,或多或少要講究一點韻轍,這樣人們聽起來就悅耳和諧,念起來才順口易記。

雲南揚琴 我國雲南曲種。相傳曾以執板擊節講唱故事,伴以三弦、琵琶伴奏的對子書。在道光年間,與山東、江蘇流傳來的揚琴擔子相糅合。同治年間又與四川、貴州的揚琴相結合,並吸收了花燈、滇劇的音樂素材逐漸形成。傳統曲目有《陳姑趕潘》、《獨占花魁》等。

笛子 我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即我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笛子常在我國民間音樂、戲曲、我國民族樂團運用,是我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大部分笛子是竹製的,但也有石笛和玉笛。不過,製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為這種材料的笛子聲音效果最好。

彩禮 我國舊時婚禮程序之一,又稱財禮、聘禮、聘財等。我國自古以來婚姻的締結,就有男方在婚姻約定初步達成時向女方贈送聘金、聘禮的習俗,這種聘金、聘禮俗稱“彩禮”。周代時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儀禮》中有詳細規製,整套儀式合為“六禮”,六禮中的“納征”是送聘財,是“彩禮”習俗的來源。

[閱讀鏈接]

2009年6月,《梭欏寨》這部具有濃鬱的地方民族特色和鮮明的時代精神的花燈劇,從入選第三屆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的45台劇目中脫穎而出,獲一等獎。不久,《梭欏寨》又榮獲中宣部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

隨著雲南花燈劇團演出的花燈劇《梭欏寨》在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中摘取第一名的桂冠,雲南花燈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梭欏寨》是繼雲南省京劇《白潔聖妃》獲全國京劇節獎後,在全國藝術展演中取得的又一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