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神演出——雲南花燈戲2(2 / 3)

為弘揚傳承獨具特色的姚安花燈,1956年姚安縣花燈劇團成立,1983年,成立了農民戲劇創作組即農民戲劇協會,長期堅持創作演出和輔導業餘演出隊演出。

近些年來,姚安縣壩區鄉鎮村委會、居委會隨時都可以召集二三十人的花燈歌舞表演隊。姚安花燈歌舞遍及城鄉,男女老幼多能演唱,是雲南花燈的重要組成部分。

[旁注]

科舉 我國古代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置的一種考試製度,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製度。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製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年間的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曆了1298年。

三弦 又稱“弦子”,我國傳統彈撥樂器。柄很長,音箱方形,兩麵蒙皮,弦三根,側抱於懷演奏。音色粗獷、豪放。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於民族器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臉譜

薑子牙 (公元前1156年~公元前1017年),薑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他先後輔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薑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後輔佐周武王滅商,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周武王 (約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43年),姬姓,名發,周文王次子。於公元前11世紀消滅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是西周的創建者。在位13年,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諡號“武”,史稱周武王。

玉帝 即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在中華文化中,玉皇大帝被視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修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權最大。玉皇上帝除統領天、地、人三界內外神靈之外,還管理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凶禍福。

祭龍 指祭祀龍神,求龍神保護農事,風調雨順,萬物豐登的祭祀儀式。因地域等原因,各地舉行日期不盡相同,但多半在二月初三、三月初三、六月初六舉行。祭龍分大祭和小祭,小祭即殺豬宰雞,大祭則宰牛,祭禮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稱為“龍頭”的老人主持。

鑼 打擊樂器的一種。鑼身為一圓型弧麵,多用銅製結構,其四周 以本身邊框固定,鑼棰為一木棰。鑼身大小有多種規格,小型鑼在演奏時用左手提鑼身,右手拿棰擊鑼。大型鑼則須懸掛於鑼架上演奏。鑼是金屬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其音響低沉、洪亮強烈,餘音悠長持久。

鈸 又稱之為鑔。銅質圓形的打擊樂器,兩個圓銅片,中心鼓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綢條等用以持握,兩片相擊作聲。古稱銅鈸、銅盤,民間稱鑔,打擊樂器,是碰奏體鳴樂器的一種。我國古代把銅鈸、銅鐃或銅盤鑔等,統稱為鐃鈸。

[閱讀鏈接]

嵩明是雲南花燈主要流傳地之一,傳統花燈活動十分興盛,據史料記載有超過200個村寨曾有花燈活動。除元宵燈會期間的表演外,嵩明花燈還在各種民間廟會中彙聚表演,燈期長達一兩個月。

嵩明花燈的表演形式多樣,民間習慣分為團場和坐場兩個部分。團場是花燈演出的開場節目,由十餘名成對的男女角色歌舞表演,氣氛熱烈火紅。坐場是各類小戲、小歌舞和小演唱的統稱,以小戲表演為主。 小戲劇目非常豐富,約計70出。

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雲南花燈戲作為花燈戲的一個分支,有著許多自己的藝術特色,尤其是它的表演形式、花燈的歌舞、花燈的音樂都有著獨特的藝術特點和魅力。

雲南花燈戲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演出方式遍地撒,也就是演出不擇地方。早期的花燈演出曾被稱為過街燈、院壩燈、壩壩燈,非常自由隨便,演出的班子也容易湊,所以花燈戲班在開始時,被稱之為逗湊班。

二是貼近生活。花燈觀察與表現生活的角度比起許多大型劇種與生活的距離也要近得多,因此它的內容男女老幼都懂,演唱的技藝也容易學會。在民間有俗語和順口溜說:

頭上梳鬏的會聽,腳上糊牛屎的會唱。說我們的事,打我們的卦,唱我們的歌,用我們的帕。

雲南花燈戲這種采取近距離對待生活的表現手法,使花燈的生活氣息比較濃厚,它所反映的農村生活和市民生活古樸天真,關注農村及市民生活,體現了花燈觀察生活別具慧眼的特點。這一特點適應了人們直率真情的表達。

三是花燈的音樂兼收並蓄了許多民歌小調,形成了許多支派。花燈有史以來就在雲南廣大漢族及少數民族雜居區廣為流行,由於受到各地方言土語、風俗民情、音樂曲調的影響,形成了昆明花燈、玉溪花燈、楚雄花燈、建水花燈等許多支派。

昆明花燈較多地保留了明清小曲,玉溪花燈的本子戲比較多,楚雄花燈吸收了許多民歌小調,建水花燈的音樂和唱詞、道白,他們都與當地彝族的民間語言及藝術有關係。另外,花燈的音樂多半是小調,音節規整、輕快、跳躍,有很強的動感,這與花燈劇載歌載舞的特點是一致的。

四是花燈音樂曲調的來源相當廣泛。從搜集到的上千首曲調中可以看到,花燈的音樂曲調一部分源於明清小曲,大量的是源於民歌小調,還有的是從雲南揚琴、宗教音樂及民族音樂中吸收的。

此外,還有一些是從兄弟省市的劇種中移植的。由於花燈吸收了多種來源的曲調,加上自己特有的演唱習慣、潤腔方法,再結合花燈舞蹈、戲劇節奏及雲南的方言土語,使花燈音樂具有了多樣性與統一性相結合的特征。

五是雲南花燈歌舞表演多。首先是載歌載舞,無論大戲小戲,花燈舞在劇中都占有較大比重,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套表演方式。同時,為了很好地表現情節、人物,舞蹈中還有許多從生活中提煉的舞蹈動作。比如《夫妻打魚》劇中的玉花扇劃步、鯉魚穿江,《鄉城親家》劇中人物何大發的跺蹲烏龍伸腿等。

在雲南花燈表演中,歌舞占了很大比重。花燈的“歌”包括唱和打岔兩部分,很少說白。“打岔”就是有韻的說白。老燈中很少有不押韻的道白,因此歌和舞就很容易在節奏上統一起來。

除了上述這些特點外,雲南花燈的音樂是它區別於其他劇種的主要標誌之一。

雲南花燈音樂的結構短小,多為上下句或四個樂句組成的單樂段。音樂的節奏鮮明,流動性較強,樂句之間很少有較大的停頓,多從板上起句,在眼上落句。速度一般為中速或小快板,情緒明快、活潑、瀟灑,旋律優美。雲南花燈音樂的調式多為徵調式和羽調式,其次是宮調式和商調式,以五聲的樂曲為主。

雲南花燈的伴奏樂器有胡琴、月琴、三弦、笛子等,後來又增加了琵琶、揚琴等民族樂器,有的地方還使用了某些少數民族樂器。

雲南花燈的劇目也有自己的特點。其劇目大約有200多個,分為花燈歌舞、花燈小戲與花燈大戲3類。較有影響的劇目有《探幹妹》、《遊春》、《劉成看菜》、《鬧渡》等。雲南花燈戲演出的許多劇目,都具有樸素單純、健康明朗的民間藝術特色,充滿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氣息。

花燈戲的傳統劇目不多,除去燈夾戲時期移植過來的滇劇劇目,共有兩百出左右。其中,花燈歌舞劇目有《十大姐》、《大頭寶寶戲柳翠》、《踩連廂》等,花燈小戲劇目如《三星賀壽》、《紅回門》等。新中國建立以後,在大力整理傳統劇目的同時,還新編了大型花燈戲《依萊汗》等近百個劇目。

雲南花燈戲比較有名的代表劇目有《蘆花記》、《小二黑結婚》、《金碧坊》、《依萊汗》、《梭欏寨》等,很具有代表性。

《蘆花記》又名《鞭打蘆花》,是雲南花燈戲較早演唱的一個傳統劇種,講述的是孝子閔子騫的故事。閔子騫8歲喪母,後父親續娶後妻姚氏,並又生下了閔革、閔蒙兩個孩子。繼母疼愛自己親生的兒子,對幼小的閔子騫橫加虐待,但閔子騫誠實敦厚,毫無怨言。

有一年臨近年底,父親驅牛車外出訪友,讓3個孩子跟著。閔子騫趕著車,當走到一村莊時,天氣驟變,寒風刺骨,子騫戰栗不已,手指凍僵,將牛韁繩和牛鞭滑落於地,牛車翻倒在路邊的溝地裏。

閔子騫的父親特別生氣,以為閔子騫真的像繼母所說的那樣懶惰,非常生氣,拾起牛鞭怒抽閔子騫。不料鞭落處綻露出蘆花,蘆英紛飛。其父見狀,驚奇不已。

這時,饑寒交迫的閔子騫已經暈倒在雪地裏,其父撕開子騫的棉衣,見盡是絲絮,這才恍然大悟,知道是後妻虐待閔子騫,忙脫下自己的衣服裹住子騫。返回家中後,其父舉鞭抽打後妻,並當場寫下休書。

蘇醒過來的小子騫卻苦苦哀求父親不要趕走後母,他誠懇地對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意思是休了後母,自己和兩個弟弟有可能落入另一個後母的手裏,兩個弟弟將來也會像自己一樣受苦。父親聽了子騫的話,覺得非常有道理,放棄了休妻之事。繼母深受感動,她痛改前非,從此對三個孩子一樣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