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滇粹——滇劇2(3 / 3)

如在滇劇《三堂會審》中,主審官王金龍與犯婦蘇三,這對情人欲認不敢,欲罷不舍的對白,起伏跌宕,妙趣橫生。而兩位陪審也感覺到他們的關係,便有意逗弄,但又怕得罪上司,四人之間心照不宣,你來我往的對白,觀眾百聽不厭,可見“念”的魅力所在。

如在滇劇《橫槊賦詩》中,曹操那一段念白:

想當年,吾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誌也!

劇中主人公曹操這一段抑揚頓挫的獨白,道出戎馬倥傯,光陰易逝的悲壯之氣,令人產生理解、同情和佩服之感。

還有《投軍別窯》中薛平貴告別妻子的那一段念白,雖然語言不多,但那綿長的拖音,沙啞的顫音,戛然而止的頓音以及忽而翻轉入雲的高音,表現出欲說還休的別離之情。

另外,滇劇不僅有聽得見的對白,還有聽不見的語言,角色將手一抬,用袖子隔住對話人,這時所說的話便表示內心思想,起到了電影中畫外音的作用。

滇劇的念不僅有進入角色的一麵,也有離開角色的一麵,明明是戲中角色在對話,偶然會蹦出一句非角色的話,那是演員的話。

比如《鳥盆記》中告狀一場,包拯說:“大膽講來。”

那告狀的卻說道:“我們唱醜角的,嗓子哪有你們花臉的洪亮。”

這種角色外的念白,或插科打諢,或借古諷今,或把現實生活中的當代詞語引入古戲,雖然與劇情無關,卻別有一番戲味。

總之,滇劇的這種角色外的道白,妙趣橫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觀眾樂在其中。滇劇的這種念的藝術是出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話劇藝術。

[旁注]

白族 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和貴州省。使用白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唐宋時起使用“僰文”,即“漢字讀白”。白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藝術豐富多彩。信仰佛教和本主教。白族人民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對祖國的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彝族 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舞蹈也頗具特色,分達體舞和獨舞兩類,其中多為集體舞,動作歡快,節奏感強,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南詔 我國古代雲南地區的一個部落名。唐初雲南地區有六個較大的部落,稱為“六詔”。後來,六詔之一的南詔並滅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738年,唐王朝冊封南詔首領為“雲南王”。794年,唐王朝冊封南詔王異牟尋為南詔王。

戲班 舊稱戲曲劇團。也叫“戲班子”,指以表演戲劇為目的組成的團體,它是戲劇盛行時期出現的一個名詞。元代以前的民間戲班,通常多是家庭性質的,即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而進行組合,後來逐漸引入外人加入戲班。戲班演出從不專門呆在一處,而保持流動的方式,這一點自古而然。

秦腔 我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成熟於秦。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我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

川劇 我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曆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由昆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

《水滸傳》 又名《忠義水滸傳》,簡稱《水滸》,由江蘇興化籍作者施耐庵作於元末明初,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是一部以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內中的諸多章節後被編排成為了戲曲劇目,深受人們的喜愛。

萬戶 金初設置,為世襲軍職。統領千戶、百戶,隸屬於都統。元代相沿,其軍製設萬戶為萬夫之長,隸屬於中央樞密院。駐紮各路者,則分屬於行省。設萬戶府以統領千戶所。統兵七千以上稱上萬戶府,五千以上稱中萬戶府,三千以上稱下萬戶府。諸路萬戶府各設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

宰相 我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將“宰”與“相”連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

都禦史 禦史的一種。我國古代朝廷設有專門行使監督職權的機構都察院,都禦史即為都察院的長官。都禦史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起監督的作用,是皇帝的耳目和整頓風氣的官員。明代都察院的長官為左右都禦史。清政府將監察文武百官的職責歸於都察院。

曹操 (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的人物形象也出現於小說和戲曲中,為亂世梟雄。

呂布 字奉先,東漢末年名將,漢末群雄之一。先後為丁原、董卓的部將,也曾為袁紹效力,後占據徐州,自成一方勢力,199年在下邳被曹操擊敗並處死。由於《三國演義》及各種民間藝術的演繹,呂布向來是以“三國第一猛將”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目之中。

薛平貴 民間傳說中唐朝時期人物,出身貧寒,宰相王允的三女兒王寶釧拋繡球選其為婿,其後,薛平貴從軍遠赴西涼征戰,輾轉成為西涼國王,回到中原與王寶釧相聚。我國各地有許多關於薛平貴事跡的戲曲劇種廣泛流傳。

包拯 (999年~1062年),字希仁,北宋時期著名的清官,曆開封知府、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1061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其事跡被後人改編為小說、戲劇,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戶曉,曆久不衰。

[閱讀鏈接]

滇劇的傳統劇目還有很多十分有名,《趙京娘與趙匡胤》就是其中之一,這個故事敘述了趙匡胤千裏送京娘的故事。

民女趙京娘隨父去北嶽還鄉願,不料路遇響馬,被扣押於趙匡胤叔父趙景清所在的道觀。趙匡胤閑逛道觀時聽得聲音,便救下了京娘。又怕她還會遭難,便護送她返家。為了行路方便,二人結成兄妹。一路上,京娘敬佩趙匡胤的仗義助人,對他表示了愛慕之情。趙匡胤卻沒有反應,堅守了兄妹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