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觀察家報》的網站有關布朗用YOUTUBE等和民眾互動的報道後,網民托利寫道:“我們都不可能每天去見首相,這樣的實時互動讓我們感覺到和政治家之間的隔閡要少很多。”但也有網民認為,和布朗相比,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就沒有什麼博客,但他在任時是英國經濟的黃金10年,現在卻是百業蕭條。在《每日電訊報》網站上,一位網民說,“看一個領導人的作為不能僅靠他在網絡上說的,還是要看他治理國家的真功夫,能否降低失業率、房屋價格和通脹,提高人均收入等才是決定支持率的根本。”
在越南胡誌明市的一家網吧裏,網民們都歡迎領導人們通過網絡與民眾的對話。網民表示,百姓的意見反映上去了,關鍵要看如何解決。網絡不應隻是傳達百姓呼聲的工具,還應成為解決百姓疾苦的有效途徑。
對民眾的回應決定政客網絡公信力
僅希望依靠網絡刻意提升人氣,並不一定能夠增加政治家們的公信力籌碼。
美國前總統布什2008年訪問中東時,白宮為其開了一個名為“中東之行隨筆”的博客。但博客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招來一片指責。這是因為博客上的文章都不是布什自己寫的,而且竟沒有留言欄,這無疑被視為拒絕民意介入。在俄羅斯網絡上則流傳著這樣的故事:2002年,普京與網民互動時,摩爾曼斯克州一個造船工人抱怨半年沒有領到工資了。結果沒幾天,他和同事就領到了工資,這給了俄羅斯網民很大的動力。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傳媒學教授安德斯·鮑威爾說,網絡其實是對真實空間的一個補充,但對政治人物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多數民眾並不是常有機會能與政治人物接觸。對普通人來說,對政治家使用網絡常有很高的
期待。而如果政治家使用網絡不慎,可能會起到反效果。
網絡交流的代表性有局限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說,對於層出不窮的各種網絡新工具,各國政治家使用的目的和方式會帶著不同色彩。如果使用得好,將會大大增加政治人物的個人魅力與親民指數;但如果使用不好,就會導致政治家個人弱點被放大,甚至因為人際交流的誠信問題而上升為政治誠信問題。周寧說,網絡新工具所帶來的正麵和負麵的影響力都是過去的媒體所無法比擬的。
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認為,與傳統媒介相比,網絡新工具有全新的特點。它是一個互動平台,發言者多、大眾參與性強。但一些網民的反應有不少隻是出於情緒,不夠深思熟慮。這些特點決定網絡交流的代表性有較大局限,網絡民意的質量也參差不齊。因此,政治家對於網民的關注要回應,但對其評價最終應該是來自社會的綜合評價。民眾畢竟還是更關注政治領導人政策的綜合社會效益。(資料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