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周福子在醇王府演了《調寇》。醇親王載灃精通韻律。他聽周福子的演唱講究韻律,唱腔高亢中剛柔相濟,淳樸酣暢,吐字清晰達遠,且富有濃鬱的韻味,表演細膩傳神,而富有棱角。
演出的寇準比以往觀看戲中的寇準別開生麵,既溫文爾雅,又活潑火熾,真可謂不溫不燥、生動不俗,優雅不貴、質樸不土,聲情並茂。
載灃觀看後非常高興,問周福子:“你叫什麼名字?”
周福子回答說:“我沒學名,姓周,小時候叫福子,就叫周福子。”
醇親王載灃想了想說:“你多才多藝,演戲才氣橫溢,我看你就叫周福才吧!”
從此,周福子改用周福才的名字。
那時,除了韓大倉和老福才外,老調旦角名家小蓮花也蜚聲藝界。小蓮花原名張桂良,出生於河北省安新縣北邊吳村的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裏。
由於小桂良降生時,上邊已有三個哥哥和一個姐姐,所以在小桂良長到10歲時,父親便將他過繼給他叔叔張洛耀。
張洛耀是有名的老調藝人,會的戲很多,還時常組班到外地演出。小桂良15歲到高陽城裏學剃頭,而後在繼父張洛耀的戲班裏為演員們剃頭。為此,人們都稱他為“小剃頭的”。
有一次,張洛耀的戲班在冀中平原蠡縣的一個村子裏演出。那天戲班要演出《反洪洞》這出戲。
《反洪洞》的劇情大意是,明代武進士韓玉的妹妹嫁給了胡解元。胡解元和繼母私通,胡解元繼母反誣韓玉的妹妹與人私通,已懷身孕,挑唆胡解元將妻休回家。韓玉知道妹妹冤屈,上告到洪洞知縣。洪洞縣知縣命人驗韓玉的妹妹是否真有身孕。韓玉剖妹腹以明真相,殺死洪洞知縣,投奔李自成起義軍。
不過戲正演著的時候,忽然後台的演員們忙亂成一團。原來是扮演戲中胡解元繼母的演員突然得了急病,不能上場。胡解元繼母這個角色在《反洪洞》這戲裏很重要,而其他人又都沒演不了這個角色。
正在班主張洛耀和其他演員們急得不知怎麼辦時,忽然,正在後台為演員剃頭的張桂良放下手裏的剃頭刀,說:“我上。”
戲班的人們見“小剃頭的”說“我上”,都驚愕地瞪大眼。張洛耀也有點不相信,他疑惑地問:“你會這戲嗎?”
“會。”小桂良點點頭。
俗話說“救場如救火”,事到如今,也沒有別的辦法,隻好叫小桂良去演胡解元的繼母了。小桂良走上台,不僅台詞、唱腔都不出差錯,而且簡直和平時的他判若兩人。
他因平時經常挨張洛耀的打,總是垂眉低眼,說話也是輕聲細語。《反洪洞》戲裏的胡繼母這一角色是個刁鑽蠻橫的女人。小桂良那放得開的表演和響脆的嗓音,還真把胡繼母這一角色演得活靈活現。很快博得了台下觀眾的喝彩聲。
“小剃頭的一唱就紅”。這佳話很快傳開。小桂良也就從此不剃頭了,成為戲班裏的主要旦角演員了。人們爭著看被稱為“小剃頭的”小桂良的戲。
從這之後,小桂良是越唱越紅。冀中一帶農村都知道張洛耀戲班有位唱得極紅的男旦角。那時戲班的藝人大都有藝名,尤其是有名望的演員。
張桂良的乳名叫小良。因他家鄉的口音發聲語音不正,人們把“小良”叫成“小蓮”。張桂良從小也喜歡蓮花,就給自己取藝名為“小蓮花”。從此,正式以小蓮花的名字登台演戲。
後來,小蓮花隨繼父張洛耀的戲班到北京大柵欄的同樂園、三慶園戲院演出,小蓮花那俊美倜儻的扮相,甜軟委婉的嗓音,令北京的觀眾傾倒。老調名旦小蓮花的名字很快在北京打響,他也從此躋身於京城戲曲名角之林。
在北京舉行的一次義務戲演出中,張桂良和被稱為京劇老生“三傑”之一的名演員孫菊仙,上海京劇名角、被稱為南方“四大名旦”之一的賈璧雲,昆曲名家韓世昌同台演出。孫菊仙演《逍遙津》,賈璧雲演《遊湖陰配》,韓世昌演《遊園驚夢》,小蓮花演《東遊》。
京劇表演藝術家薑妙香當時觀看了演出,他對此次演出記憶非常深,後來他曾幾次回憶說:“那時賈璧雲、孫菊仙、韓世昌同老調梆子花衫名家小蓮花在三樂園唱了一場別開生麵的大雜拌。”
小蓮花的名聲傳到醇王府。醇親王聽說小蓮花的戲在北京唱得很紅,便把小蓮花請到醇王府唱堂會。和小蓮花一起請去唱堂會的還有梅蘭芳。梅蘭芳演《貴妃醉酒》,小蓮花演《穆桂英指路》。
《穆桂英指路》講的是楊宗保為救祖父楊繼業脫北國之圍,單槍匹馬搬請救兵,行至深山老林,迷失方向,恰遇穆桂英下山采藥。穆桂英為楊宗保指點嶠山小路,並送行過山。路上二人互生愛慕之情。
在該劇中,張桂良扮演穆桂英。醇親王載灃看張桂良那婀娜剛健的身段,聽他那發妙於丹唇的清婉唱腔,甚感耳目一新,很是高興。看完戲,載灃送給了張桂良一件綴著玻璃棍兒的小旦衣戲裝。
小蓮花和梅蘭芳也由此相識,此後經常同台演出。小蓮花年長梅蘭芳一歲,二人兄弟相稱,兩人同為男旦,彼此仰慕,相互切磋藝術。
小蓮花欽佩梅蘭芳那雍容華貴、凝重大方的演唱;梅蘭芳羨慕小蓮花那明如鍾、聲如磐、圓潤甘甜脆的嗓音。梅蘭芳希望張桂良能留在北京,並請他改唱京劇,以便能同班演出。不過小蓮花的繼父張洛耀不同意。到農忙了,張洛耀率班離開北京回到了家鄉。
小蓮花在家裏待了一段時間,很是想念梅蘭芳。後來,他借口去串親,到了北京,跟梅蘭芳一同。梅蘭芳常演京劇、昆曲《天女散花》、《驚夢》、《醉酒》、《葬花》等戲。小蓮花常演老調、絲弦、昆曲《金甲山》、《東遊》、《湖心寺》、《十八扯》等。
這時,小蓮花的名望與日俱增。如1920年1月31日晚上,在第一舞台有一場轟動京城的義務戲。在諸多京劇名家中,老調名旦小蓮花有一席之地。
這晚上的戲,有被稱為“武生泰鬥”的楊小樓演的《惡虎村》;有被稱為“通天教主”的京劇花衫行當創始人王瑤卿和其弟京劇名老生王鳳卿合演的《萬裏緣》;有京劇“劉派”老生創始人劉鴻聲演出的《斬黃袍》;有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雲和京劇著名武旦“九陣風”閻嵐秋合演的《虹霓關》;有在當時京劇“無腔不學譚”的“譚派”創始人譚鑫培的兒子、著名京劇老生譚小培,和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合演的《回龍閣》;有京劇名花旦於連泉演的《貴妃醉酒》;有京劇名武生俞振庭演的《挑滑車》。在諸多京劇名角中,小蓮花獨樹一幟,演老調《東遊八扯》。由此可見,當時年僅25歲的小蓮花在北京戲壇上的名望了。
1927年,小蓮花隨繼父張洛耀的戲班在保定馬號的文明茶園演戲。小蓮花在文明茶園一連演了一個月,觀眾爭相觀看。保定的幾家照相館都掛著他的放大劇照。尤其是他演的《賣鳳簪》一戲,更為觀眾叫好。
在保定演完,小蓮花又先後到天津、張家口、東北的二道河、沈陽、四平等地演出。老調這產生在河北一帶的地方戲,在東北頗受歡迎。再加上戲班有小蓮花這樣的名旦角,所到之處,觀眾競相觀看。在哈爾濱演出時,更是轟動,每天戲院裏座無虛席。小蓮花演出為哈爾濱的戲曲舞台增添了光彩。
[旁注]
木板大鼓 又名“鼓子快書”,是吸收了冀中民歌及當地做買賣“吆喝”等曲調的特點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曲藝形式。它的唱詞通俗易懂,唱腔簡練有力。演唱時可以單口唱,也可以對口唱,伴奏隻用木板和一麵小鼓,不用其他樂器,很受人們歡迎。
潘齡皋 (1866年~1954年),河北省保定人。潘齡皋幼時天資聰穎, 1881年考中秀才。後外出受聘做塾師,白天教書,夜晚自學深造,兼習書法。他通經史,旁及諸子百家;喜讀唐詩宋詞、明清古文,尤擅書法。
拔貢 古時科舉製度中貢入國子監的生員的一種。清代時,初定6年一次,乾隆時改為12年一次,每府學兩名,州、縣學各一名,由各省學政從生員中考選,保送入京,作為拔貢。經過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縣或教職。
《調寇》 又名《清官冊》,是老調傳統劇目《下邊庭》的一折。講的是為審問潘洪陷害楊老令公父子的案子,調寇準進京審案。寇準剛上任,便收到潘妃差人送來的禮單,寇準不敢收,便進宮麵見八王爺。八王爺讓他大膽來審,並許以吏部天官之職。
劉鴻聲 (1879年~1921年),早期京劇老生名家。他以嗓音高亢、挺拔、流利而著名,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劉派”。其代表劇目有《轅門斬子》、《斬馬謖》、《斬黃袍》和《李陵碑》所習稱的“三斬一碰”等劇。
八賢王 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和話本楊家將中的文學人物。其原型為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四子趙德芳,被後世虛構為八賢王,常出現在有關楊家將的演義或戲劇中。其正氣凜然,仗義執言,詼諧、機智,往往在最關鍵的時刻助楊家將一臂之力,是當時朝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孫菊仙 (1841年~1931年),京劇老生,是半途轉業、30歲以後才由票友下海的著名藝人。孫菊仙的唱腔唱法,以大氣磅礴、不拘細節為主要特色,世稱“孫派”,是清末重要的老生流派之一。
韓世昌 (1897年~1976年),著名北方昆曲演員。他戲路極寬,除工正旦、閨門旦外,兼精刺殺旦。尤擅運用手勢、眼神和麵部豐富的表情,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其代表劇目有《鬧學》、《思凡》等。
閻嵐秋 (1882年~1930年),京劇演員,藝名九陣風。他出身藝人家庭,演武旦,兼演花旦。他的腰功柔軟,蹻功穩健,武功出手迅疾,深受觀眾愛重。其代表劇目有《泗州城》、《蟠桃會》、《取金陵》、《演火棍》等劇。
[旁注]
1929年4月,周福才到保定地區的安國縣城演出。正巧,這時安國縣城駐紮一支剛從外地開拔來的軍閥隊伍。他們見人們這樣愛看名叫周福才的戲,又聽說周福才的戲演得如何好,就傳令要周福才為軍隊演戲。
這天演的是周福才的拿手戲《臨潼山》。《臨潼山》的劇情是隋煬帝楊廣欲奪李淵的妻子,李淵怒打了楊廣懼罪回原籍太原,楊廣派軍兵在臨潼山伏擊李淵。
戲中有一場叫《勸軍》,是李淵麵對楊廣派來攔殺他的軍兵,勸說他們不要再為隋煬帝賣命當兵。周福才出身於貧苦家庭,深知老百姓的疾苦。周福才演唱吐字清晰達遠,一字一句都能送到觀眾的耳朵裏。台下的軍兵看著台上的周福才感情真切的表演,聽周福才清楚的唱腔,一個個鴉雀無聲。
周福才演唱的《勸軍》一場戲,在駐紮安一縣城的這支軍閥隊伍裏引起了強烈的共鳴。當天夜裏,不少軍兵丟下槍,開了小差跑回家。
周福才唱《勸軍》勸散一營兵說法在群眾中廣為傳說。這雖不免有些誇張,但卻說明周福才的演唱具有很大的藝術魅力,所以後來周福才被奉為老調的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