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拾英——地方戲劇(2 / 3)

當時,來天樂園看戲的觀眾有很多是北京大學的學生,他們看韓世昌的戲演得好,回去便相互傳說,一些教授聽說後,也趕來看韓世昌的戲。

由於韓世昌隻是在每場的前邊演,他們很不滿意。戲演完了,不走,指名叫韓世昌演《春香鬧學》。而韓世昌也不負眾望,他的出色的演出贏得了觀眾的一致稱讚。 從此,韓世昌成了榮慶社的主要演員了。

韓世昌的戲路極寬,除工正旦、閨門旦外,兼精刺殺旦。尤其擅長運用手勢、眼神和麵部豐富的表情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高陽昆腔因演唱、念白用北方話音,為與委婉細膩的昆山腔區別,稱為“北方昆曲”。

北方昆曲的表演,是歌、舞、介、白互相配合的綜合藝術,說話時輔助姿態著重由手勢發展的寫意舞蹈,演唱時配合抒發感情的舞蹈。醜角念白不像昆山腔那樣用吳語,其他行當的念白和唱腔也基本用北方語音。

北方昆曲的音樂配器管樂有曲笛、簫、大小嗩呐、笙等,弦樂有琵琶、三弦、月琴等,打擊樂有鼓板、大鑼、小鑼、鈸等。演唱既有流利悠遠;一唱三歎之蘭韻,又有開朗奔放之風。

北方昆曲繼北京後,又先後在天津、上海等地演紅。

1928年,韓世昌率團東渡日本演出回國後,報刊發表評論稱韓世昌為“昆曲大王”。

韓世昌與白雲生等北昆名家文組成祥慶社曆時兩年,巡回山東、河南、湖南、湖北、江蘇、浙江等省演出,將北方昆曲向南方傳播。

新中國成立後,1957年在周恩來的關懷下,於北京成立了北方昆曲劇院,國家文化部任命韓世昌為院長。北方昆曲的藝術對其他地方劇種影響頗大,直至現在,它的影響廣泛滲透在各劇種中。

[旁注]

梁辰魚 (約1521年~1594年),明代戲劇家。曾作《紅線女》等雜劇,但以《浣紗記》傳奇最著名。梁辰魚是利用昆腔來寫作戲曲的創始者和權威,因其作品的膾炙人口,無形中給予昆腔傳布很大的助力,為昆腔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萬曆 (1573年~1620年)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明代使用此年號共48年,為明代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萬曆前期,張居正主導實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

秀才 原本指稱才能秀異之士。與《禮記》所稱“秀士”相近,是一種泛稱,並不限於飽讀經書的人。至漢晉南北朝時期,秀才變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唐代初期科舉考試科目繁多,秀才隻是其中的一科,不久即廢。與此同時,秀才也習慣地成了讀書人的通稱。

北京大學 創辦於1898年,最初叫做“京師大學堂”,是我國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我國近代第一個以“大學”身份和名稱建立的學校,其成立標誌著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

《春香鬧學》 是京劇中的傳統旦角戲,也是梅蘭芳的代表作品之一。 劇情主要為太守杜寶延師教女杜麗娘,丫鬟春香伴讀,塾師陳最良頭腦僵硬,曲解詩經,竭力宣揚封建禮教,杜麗娘不敢頂撞,春香調皮,乘機戲弄老師的故事。

[閱讀鏈接]

1928年中秋節過後,韓世昌應邀赴日本演出。韓世昌嫻熟高超的技藝征服了日本的觀眾,每場演出座無虛席。他們為韓世昌清婉圓潤的歌喉和出神入化的表演讚歎不已。

日本東京大學的鹽穀溫教授賦詩贈韓世昌:“相逢歡送眼青青,酌酒勸君杯莫停。幽夢覺來腸欲斷,清歌一曲牡丹亭。”

韓世昌從日本演出回國後,聲譽日隆,在藝壇上的聲譽與京劇“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蘭芳相媲美。當時的報刊發表評論說:“韓之昆劇,乃益精妙。昆劇亦賴韓之支柱而得中興,時人尊稱之為昆曲大王,殆非溢譽。”從此,“昆曲大王”韓世昌彪炳藝壇。

京東民間秧歌演繹西路評劇

那還是在清代光緒年間的時候,闖江湖的京劇、河北梆子和唱蓮花落的藝人,在京津地區演出十分活躍。

受其影響,漸漸北運河畔的一些農村,農民為了自娛自樂,也組織起了唱“蓮花落”的班社。

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蓮花落藝人將演唱的劇目,進行了“拆出”,也就是把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使蓮花落完成了從曲藝形式到戲曲形式的變革,成了“蹦蹦戲”。

當時,人們為區別於唐山的蹦蹦戲,把其稱為“北京蹦蹦戲”、“京東落子”、“西路評劇”。

最初的時候,西路評劇的演員和班社主要活動在京津地區的通州、武清、薊縣、香河、寶坻一帶農村。後來,在農閑時節,他們也到集市、廟會上賣藝。。

1893年,金葉子、王澱佐等人進入北京,拜著名北京蓮花落藝人趙新桓為師。趙新桓是領取清朝錢糧的漢軍旗人,唱蓮花落是“玩票”,不為掙錢,就是喜歡,在京城演藝圈裏是大名鼎鼎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