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拾英——地方戲劇
在京津大地上,除了前麵我們所介紹的京劇、評劇和北京曲劇外,還有北方昆曲和西路評劇比較著名。
北方昆曲 簡稱“北昆”,是我國古老戲曲聲腔昆山腔的一個分支。主要流行於北京、天津及河北中部、東部一帶。
1917年直隸高陽專演昆弋戲的榮慶社進京,班中名演員有貼旦韓世昌、黑淨兼老旦郝振基等,在北京形成北派昆腔,1949年後改稱為“北方昆曲”。
西路評劇是蹦蹦戲的一個支流西路蹦蹦,其前身是京東地區民間秧歌。在其發展過程中深受蓮花落及河北梆子的影響,逐漸演變成對口彩唱的兩小戲、三小戲。並於1958年始稱為“西路評劇”。
乾隆下江南使北方昆曲誕生
那還是在元末明初的時候,江蘇昆山的民間就有了昆曲,也稱“昆山腔”。
至明代嘉靖、隆慶年間時,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借民間戲曲藝人的幫助,吸取海鹽、弋陽等南曲的長處,對昆山腔進行改革,使唱腔更加委婉、細膩、流利悠遠。
不過,這個時候昆曲還是隻清唱,並沒有搬上舞台。
後來,傳奇作家梁辰魚與精通音理的鄭思笠、陳梅泉、唐小虞等人,“考訂元劇,自翻新作”,並發揮文學優勢寫作了以西施為主要人物的《浣紗記》傳奇,從音樂方麵彌補了水磨調“冷唱”的不足。
同時把傳奇文學與新的聲腔和表演藝術綜合在一起,借鑼鼓之勢與舞台的場麵形態,第一次將昆曲搬上劇壇。
新昆曲《浣沙記》一經演出後,當時的文人學士都爭相用昆曲撰作傳奇。昆曲很快就擴展到江、浙各地,成為壓倒其他南戲聲腔的劇種。
至明代萬曆年間,昆曲成為諸腔之首,並已開始傳入北京。當時的清高宗乾隆皇帝喜愛昆山腔,在幾次巡視江南時,將江南優秀的昆曲藝人帶回北京,在皇宮裏成立了昆山腔戲班。
從這之後,皇宮開始陸續招收民間的昆曲藝人進宮演戲。一些王公見皇宮如此,也都紛紛效仿在自己的王府成立昆曲戲班。一時間北京城有眾多昆曲戲班,昆曲成了“官腔”。
隨著乾隆皇帝、同治皇帝和慈安太後相繼去世,按清代的禮製,老百姓要服長達百天的“國孝”,在京城不準動一切響器,所有的戲都是不能上演的。
於是,為了生活,有一些昆曲的藝人便流落到離北京較近又有演戲傳統的保定,包括高陽、安新,帶農村演出。
慈禧太後聽政後,立光緒皇帝。光緒的父親醇親王奕擐深知慈禧權欲強,又生性好疑。於是,為了避慈禧的猜忌,擺脫政治旋渦,辭掉一切官職,在府中辦起了兩個昆山腔戲班,沉湎於聲色之娛。
因為在清朝初入關的時候,滿人貴族跑馬占地,醇親王在高陽境內占有大量土地,雇有眾多人家勞力耕作。所以他的戲班招收藝徒時,以錄取高陽境內為他種地人家的子弟為主。
醇親王去世後,王府的戲班也隨之解散,於是,戲班裏的這些藝人們都回到了家鄉高陽。
這些藝人加上前幾次“國孝”期間流落到高陽、安新一帶的昆曲藝人,將昆曲與當地語言和曲調相結合,形成了較為昆曲粗獷開朗、豪壯奔放的風格,人們稱為“高陽昆腔”。
在當時,高陽、安新等地有眾多高陽昆腔戲班,其中榮慶社最負盛名。高陽河西村的著名演員韓世昌隨榮慶社進北京演出,轟動京城。
韓世昌出生在高陽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因為在弟兄們中間排行在四,所以全家人都叫他“四兒”。
1909年,他剛年滿12歲,父韓玉琢就特意請來一位飽學的老秀才給他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世昌”。
隨後,父親就把小世昌送入了本村的戲班慶長班跟從白雲亭、王益友學藝。他最初時學習武生,後改正旦、貼旦及小旦。
韓世昌在慶長班學戲大約一年,隨後就和原班人馬轉入榮慶社。韓世昌經刻苦砥礪,學會了不少戲,但隻是演配角,不能演主角。因為在戲班裏憑的是演戲吃飯,為了生路,藝人們存在著妒忌和壓製的現象。
像韓世昌這樣的窮孩子,又沒靠山,縱然是戲演得再好,也很難演上主角戲。
後來,在一次演出時,村裏的管事人看韓世昌的戲演得很好,可都是配角,很為韓世昌抱不平,找到戲班的管事人,專門點名韓世昌演《百花點將》。
戲班管事人見此,隻好讓韓世昌演。
沒想到,韓世昌一出《百花點將》,不僅受到台下觀眾歡迎,台上戲班的人也大為驚歎。想不到平日不受人注意的韓世昌戲演得還真好,唱做俱佳。
一出《百花點將》使韓世昌如一粒被埋的明珠,從土裏冒出來。戲班裏的人們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
1917年冬天,19歲的韓世昌隨榮慶社到北京天樂園戲院演出。名角都是演一場戲的最後一個戲,叫“大軸戲”。當時韓世昌的名聲還不大,每天的戲隻是在前麵演,不能演大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