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拾英——地方戲劇(1 / 3)

戲苑拾英——地方戲劇

在我國關東曲苑中,還有東北二人轉、黃龍戲、漫瀚劇和二人台也比較著名。

二人轉又稱“蹦蹦” 、“過口” 、“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豔,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

黃龍戲是吉林農安縣創作的地方戲曲新劇種,因農安曾是遼代有名的黃龍府而得名。漫瀚劇是我國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它在大量吸收借鑒了晉劇、京劇等劇種的表現手段和藝術技巧的同時,保持了地方傳統表演藝術二人台的特色,又具有強烈的藝術個性,成為祖國戲曲百花園中一株豔麗的塞外山花。

二人台是內蒙古的地方戲,主要流行於內蒙古中西部農區、半農牧區。其傳統藝術形式多以生、旦二人同台表演,同腔同調。其表演形式有民歌對唱、硬碼戲、帶鞭戲等。

具有悠久曆史的二人轉

那還是在春秋時期,周莊王有糜、秦、胡、趙、丁、範、高、祁等八大家臣。他們看莊王昏庸,有心改革朝政,沒想到卻被奸臣參奏了一本,說這八大朝臣將要謀反。不過幸虧這八大朝臣原先都立過汗馬功勞,所以周莊王沒有殺掉他們,隻是把他們都削職為民了。

這八大朝臣被周莊王削職為民後,為了能繼續勸諫朝廷,各家創造一種藝術形式,有蓮花落、數來寶、沙拉機、漁鼓、什不閑兒、竹板書、道情和霸王鞭等,利用這些形式在民間演出來反映老百姓們的呼聲,後來,這些演出形式就慢慢演變成了二人轉。

也有說二人轉是唐代的青雲童子發明流傳下來的。傳說在唐代時唐明皇有個茶童叫做青雲,青雲童子既聰明機靈又勤快,不但伺候唐明皇,唐後有什麼事他也都跑來跑去盡心地侍奉,所以深得唐明皇夫婦的喜愛。

有一年皇後患上了重病,無數的名醫前來救治,但是遲遲不見好轉。青雲童子為了減少皇後的痛苦和煩悶,就每天給皇後唱歌跳舞 ,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皇後精神大振,病情竟然好轉了。

於是就繼續讓青雲童子給她演唱,並從最初的一個人演到兩個人演,又扮男又扮女,說說唱唱,後來傳到了民間,逐漸形成了二人轉,所以後來凡是吃江湖飯的人都供奉著青雲童子,也就是後來戲台上的彩娃子,而且為了表達對祖師爺的敬重,每天演出還要給青雲童子上香呢。

還有的說二人轉是沙公留下來的。那是在明代末年,在河南洛陽有個老人叫沙公,他們夫妻二人還有五兒五媳。

後來由於家鄉連年受災,全家討荒到了山海關外綏中縣沙後所鄉。那時正逢快要過年了,為了生活,全家12人就組成了一個秧歌隊,由5個兒媳演花旦,5個兒子扮小醜,即五花五醜。

由於三兒子能說會道,就由他出麵討錢,人稱“沙公子”,後來沙公子的名稱在大秧歌中一直沿用到後來。因為他們演出的秧歌非常有趣好看,所以演到哪裏群眾都紛紛給錢給糧食等。

由於給的糖食和豆包太多,於是就把這些糧食和豆包裝在小侉車,由沙老漢推著,這就是二人轉中“老漢推車”的由來。

據說後來二人轉的傳統曲目《跑關東》、《一直花捎書》就是當年沙老漢逃荒時編的,書中所列的地名也都是他一家人一路走過的地方。

當然這些都是有關二人轉由來的傳說,不過有關二人轉的由來大都認為是在原來的東北秧歌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逐漸演變而成的。

東北大秧歌曆史悠久,據清代初期楊賓憲所編撰的《柳邊紀略》記載:

上元夜,好事者輒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各持尺許兩圓木,戛擊相對舞。

而扮一持傘燈賣膏藥者前導,旁以鑼鼓和之。舞畢乃歌,歌畢更舞,達且乃已。

這裏所說的正月十五鬧元宵,秧歌隊扮成旦、醜兩類角色和手持尺許圓木跟二人轉早期的旦、醜對唱,醜拿彩棒完全一樣。所以在二人轉的藝人中有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說法。

與二人轉也頗有源遠的東北民歌是東北小調的統稱,分為山歌、歌舞曲和薩滿調。它格調生動活潑,極具地方特色,總計有不下四五百首,後來被二人轉吸收做小帽兒、小曲演唱者也有150多首,可以說二人轉小帽兒的基礎是東北民歌。

蓮花落流行於北京、在津、河北等地,也叫做“蓮花樂”,它源於唐、五代時的“散花樂”。

演出時,先由全體人員敲擊十不閑的打擊樂器,做舞蹈動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調,做為序曲,然後演唱蓮花落節目。

演出形式有單曲、彩唱兩種。單曲隻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詞采用敘述體;彩唱是由歌者兩三人,分飾為旦、醜兩種角色,分包趕角,略如戲曲,重插科打諢,以資笑樂,與二人轉最初的蹦蹦戲相似。

二人轉吸收了許多什不閑兒、蓮花落曲目,如《合缽》、《白猿偷桃》、《摔鏡架》、《丁郎尋父》等。

二人轉在發展發過程中,還廣泛吸收了太平鼓的舞蹈與唱腔、東北大鼓的曲目及曲調、東北皮影的曲牌與動作以及遼南喇嘛戲的劇目及曲牌等。

除此之外,河北梆子對二人轉的早期拉場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二人轉不僅吸收了河北梆子的一些劇目和唱腔,而且連醜角的“起霸”即舞蹈、上場詩讚、戲曲表演程式、化妝和鑼鼓經等也都是從河北梆子中學習而來的。

總之,二人轉是在廣泛吸收了其他藝術的精髓之後,從而成了一種具有多種表現手段的歌舞、說唱、戲曲三者俱備的一種民間藝術。

二人轉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車店”、“唱秧歌會”、“唱茶社”、“唱屯場”等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場”。

每年秋後三大時節,掛鋤,冬閑,都有“唱屯場”,通常按“打通”、“三場舞”、“喊詩頭”、“說口”、“唱小帽”和“唱正文”這樣的順序來表演。

“打通”指秧歌鑼鼓的頭鼓、二鼓和三鼓來招引觀眾。打完三通鼓後,醜角上場喊“要想賣,頭朝外,船家打漿劃過來”,以此引旦角上場,兩人共舞“三場舞”。 “三場舞”後,旦角下場,醜角“起霸”接“喊詩頭”。“詩頭”類似戲曲的“自報家門”或“定場詩”,多數“詩頭”與正劇無關,隻是為了靜場。

隨後,旦角上場,與醜角“說口”。“說口”可分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員見景生情,逢場作戲,現編現說的口語;“定口”是與劇情緊密相關的念白,包括交代情節,人物對話;“套口”多為與劇情無關聯的民間故事及笑話。

“唱小帽”是指在正文前唱民間小調。二人轉的小帽,和舞蹈結合起來,使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三種民間藝術達到了高度的綜合。

抒發情感,分量更集中,更飽滿。對於正文的表演,提供了主要內容鋪墊和客觀交代,使歌唱形式變化,使曲調節奏安豐富。

小帽唱完後,才到了正式的表演,也就是演員用唱、說、做、舞等各種手段來演示劇情,這就是“唱正文”。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醜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這種形式稱“拉場戲”。

二人轉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 、做、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

四功“唱”為首,講究味、字、句、板、調、勁;“說”指說口,以插科打諢為主;“做”講究以虛代實;而“舞”主要指“三場舞”。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別具一格。

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

有的舞者雙手持手玉子,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兩塊,有“雙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輪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種打法。

二人轉的音樂唱腔極為豐富,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其結構為曲牌連綴體,積累的曲牌約有300多支,比較常見的有56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紅柳子、抱板、三節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調、大救駕、小翻車、哭糜子、大悲調、五字錦、壓巴生、靠山調等。

二人轉的傳統曲目很多,計有300多個。藝人有“四梁四柱”之說。“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鋼鑒》、《清律》、《潯陽樓》和《鐵冠圖》。“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廂》、《蘭橋》、《陰魂陣》和《李翠蓮盤道》。這也是二人轉藝人的拿手曲目。

此外,還有《雙鎖山》、《華容道》等。後來又創作了大量的新的曲目,如《豐收橋》、《接姑娘》、《柳春桃》等,都深受人民群眾歡迎。

二人轉唱詞以7言和10言為主,兼有長短句式;表演講究唱、說、做、舞四功的綜合運用,其中唱功講究“字兒、句兒、味兒、板兒、腔兒、勁兒”,高亢火爆,親切動聽.

說功分“說口”、“成口”和“零口”,醜逗旦捧,多用韻白,也有說白和數板,語言風趣幽默,招人討笑;做功也稱扮功,講究以身段和動作輔助演唱,強調手、眼、身、法、步等功法的綜合運用;舞功以跳東北大秧歌舞為主,也吸收有其他民間舞蹈和武打的成分,並有耍扇子、耍手絹、打手玉子、打大竹板等雜技性的絕活穿插其間,舞台效果十分熱鬧火爆。

早期的二人轉沒有女演員,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裝。 隨著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轉在發展中曾經形成東路、西路、南路、北路4個流派。

其中東路以吉林市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遼寧的黑山縣為中心,講究板頭和演唱;南路以遼寧營口為中心,表演歌舞並重;北路以黑龍江的北大荒為中心,追求唱腔的優美動人,故此曆史上曾有二人轉有這樣的民諺

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耍棒。

後來各路表演取長補短,互相融合,表演的側重不再像以前那樣明確。

新中國成立後,“二人轉”的叫法才得以流傳。四平、遼源、吉林、長春、鐵嶺等大、中城市,及西豐、榆樹、梨樹、德惠、雙遼、扶餘、鎮賚等縣,相繼成立地方戲隊演出二人轉。

1955年,女演員開始逐漸增多,二人轉的演出基本結束了男扮女裝的曆史。自此,男女開始分腔,演唱講求科學發聲方法。

20世紀60年代,“二人轉”的劇種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加強了編導工作,開拓了二人轉的新劇目,豐富了音樂伴奏,改進了服飾,充實了舞蹈美術,演員手持道具的種類有了發展變化。

在內容上對古典劇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展“健康、幽默、風趣的優良傳統”。音樂唱腔要克服“單調、貧乏的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五功綜合,雅俗共賞。五功是:

唱的好聽,舞得優美,逗得風趣,扮得逼真,絕活精湛。

20世紀80年代以後,“二人轉”曲牌又不斷出新,伴奏樂器增加了揚琴、琵琶等,並兼用武場鼓、鑼、鈸。演員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傘、紗巾、長綢。根據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飾又得到相應的改進。舞台演出運用燈光色彩的變幻,烘托戲劇情境,綜合藝術質量不斷提高。

此間湧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馬前潑水》、《回杯記》、《包公斷後》、《包公賠情》、《西廂·聽琴》、《雙比武》、《馮奎賣妻》、《水漫藍橋》等。這些作品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久演不衰。

[旁注]

漁鼓 又稱“道筒”、“竹琴”。流行於湖北、湖南、山東、廣西等地區,早在宋代時就已出現。漁鼓用竹筒製作,筒長65至100厘米,一端蒙以豬皮、羊皮或油膜而成。演奏時,左手豎抱漁鼓,右手擊拍鼓麵。指法有“擊”、“滾”、“抹”、“彈”等。

唐明皇 (685年~762年),即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他即位後勵精圖治,使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新的發展,超過了他的先祖唐太宗,開創了我國曆史上強盛繁榮、流芳百世的“開元盛世”。

洛陽 位於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謂“陽”,所以稱為“洛陽”,又稱“雒陽”、“雒邑”。洛陽最早建成於夏朝,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在此定都,因此有“十三朝古都”之稱,與西安、南京、北京並列為我國的四大古都。

太平鼓 是以太平鼓為道具的舞蹈,民間藝人稱之為“唱繩”,象征“太平安樂”。它早在明代時就在北京流傳,表演時,每人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邊打邊舞,鼓聲和金屬聲清脆悅耳。小夥子跳起來,舒展挺拔,姑娘家則舞姿柔韌輕巧。

河北梆子 是我國地方戲曲之一。它源於山西、陝西的梆子腔,屬梆子腔係的一個支脈,流行於河北省南部、天津和北京等地。河北梆子唱腔曲調高亢激昂,有“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風範,適合演唱悲壯內容的戲劇。

元宵 即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我國民族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十不閑兒 一種曲藝表演形式,指用木架上鑼鼓鑔,一人居中,連拉帶打,左手夾兩鼓槌,敲打單皮及大鼓。右手拉繩,敲小鑼及小鑔,其大鑔之繩係於地,用腳踏之使響。言其手忙腳亂,口中唱詞,所以稱作“十不閑兒”。

手玉子 又名“禦子”,也稱作“玉子板”或“玉子”,是一種在演唱北京的民間小曲時所使用的民間樂器,使用竹板製作。一般在演出相聲或二人轉時,由演員雙手持有四塊手玉子,一手打兩塊。

三節板 演唱時用大板、甩子伴奏、一打三甩、因而稱“三節板”。這個曲牌源於大鼓四平調,其曲調抒情、優美、深沉、細膩、善於表現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由於唱腔細膩,婉轉的特點,往往給人以咬文嚼字,回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