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鏈接]
京劇的唱腔中有很多字詞的發音與北京方言不同,這些字詞卻與安徽安慶地區方言裏的發音一模一樣。
安慶的徽班曆史上曾經出現過輝煌,很多京劇前輩名伶都是這一帶的人,因而有“無石不成班”的說法。石牌是安慶懷寧一個古老的集鎮,“無石不成班”的“石”即指這裏,也泛指安慶及其所屬各縣。
在石牌的彈丸之地湧現出了郝天秀、程長庚、楊月樓等多位宗師,皇帝為安慶藝人精美絕倫的行頭和裝飾驚歎不已,“安慶色藝最優!”
“無石不成班!”之說一時間廣為流傳。四大徽班進京之後,石牌藝人仍源源不斷進京,繼續充實四大徽班的演出陣容,本地徽班也同樣有所發展。
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京劇藝術
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麵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同時也相應地減弱民間鄉土氣息,純樸、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
京劇耐人尋味,韻味醇厚。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麵,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製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
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1000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昆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
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曆史題材的政治、軍事鬥爭,故事大多取自曆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念、做、打、舞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畫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京劇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製,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唱、念、做、打是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唱是指演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是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是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結合構成歌舞化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用和鑼鼓、胡琴、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係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
京劇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結構形式。通俗地講就是唱腔節奏。通常有四類:一眼板、三眼板、無眼板和散板。在各種聲腔中,原板是變化的基礎。除原板外,還有慢板、快板、導板、散板、搖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反二黃、反西皮、高撥子等。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與管弦樂。其中打擊樂是京劇伴奏樂器中的靈魂。京劇的唱、念、做、打完全按照規定的節奏進行,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 “歌”。
“做”則是舞蹈,“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而舞蹈必須表現出鮮明的韻律,就用打擊樂來控製、體現節奏,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稱為“文場”。
在戲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動,包括最隱秘的思想活動,都是通過舞蹈化的身段動作、音樂化的念白和演唱,並在音樂的伴奏中進行的,由各種打擊樂器的音響組成的“鑼鼓經”,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有人說,如果“唱”、“念”、“做”、“打”是戲劇的血肉,那麼“鑼鼓經”就是它的骨骼,一陣鑼鼓,既可渲染磅礴的氣勢,又能烘托演員的表演,並且這種對表演的烘托,是非常細致的,甚至細致到鼓點子打出演員眼珠的轉動、眼皮的開闔、手指的顫抖。演員表演往往導引出感情表達需要的鑼鼓,鑼鼓的節奏、音響等的刺激反過來誘發演員的表演激情。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由於每個曆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
臉譜最初的作用,隻是誇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麵部的紋理,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服務,可是發展到後來,臉譜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表及裏、由淺到深,本身就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麵部為表現手段的圖案藝術了。
京劇臉譜是一種寫意和誇張的藝術,常以蝙蝠、蝶翅等為圖案勾眉眼麵頰,結合誇張的鼻窩、嘴窩來刻畫麵部的表情。開朗樂觀的臉譜總是舒眉展眼,悲傷或暴戾的臉譜多是曲眉合目。勾畫時以“魚尾紋”的高低曲直來反映年齡,用“法令紋”的上下開合來表現氣質,用“印堂紋”的不同圖案象征人物性格。
京劇臉譜是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紅色的臉譜表示忠勇義烈,如關羽、薑維、常遇春;黑色的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甚至魯莽,如包拯、張飛、李逵等;黃色的臉譜表示凶狠殘暴,如宇文成都、典韋;藍色或綠色的臉譜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竇爾敦、馬武等;白色的臉譜一般表示奸臣、壞人,如曹操、趙高等。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淨、末、醜、武行、流行七行,流行就是龍套,以後則歸為生、旦、淨、醜四大行。
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致的進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臉以及醜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又分老生,就是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就是揺旦、刀馬旦。
淨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淨又分為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
醜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旁注]
鑼鼓 是戲劇節奏的支柱。戲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都具有很強的節奏性,而鑼鼓是一種音響強烈、節奏鮮明的樂器,有了鑼鼓的伴奏配合,能增強戲曲演唱、表演的節奏感和動作的準確性,幫助表現人物情緒,點染戲劇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氣氛。
板腔體 是梆子、皮黃等曲調的演唱形式。是以分上下句的五言、七言、十言詩的格律為基本形式。一三五不論,二四六押韻,單句最後一字為仄聲,雙句的最後一字為平聲。句數不限,其他字的平仄不限,所用曲調和唱腔不限,所以不用填詞,不受格式、四聲限製,有時可唱百多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