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大事——京劇形成
京劇也被稱為“國劇”,也稱“皮黃”。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已有200年曆史。它的表演藝術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製,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京劇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之一。它的行當全麵、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我國戲曲的代表,被視為“國粹”。
花部雅部爭勝推動京劇的形成
在17世紀至18世紀初期,戲曲劇種出現了花部、雅部的區分,雅部專指昆曲,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又稱“亂彈”或“花部亂彈”戲。
1735年,由弋陽腔演變的京腔,又稱高腔與昆曲抗衡,京腔出現六大名班在北京9個城門輪流演出的火爆局麵,形成壓倒昆曲的形勢。
但當時維護昆曲的力量還比較強大,而京腔本身的演出形式與昆曲比較接近,容易被上層社會接受,所以很快京腔就被清政府引進宮廷加以規範,成為與昆曲一樣的禦用聲腔。
當時所有宮廷大戲都用昆、弋腔演唱。京腔與昆曲的對抗也就此消除了。這是花部與雅部的第一次交鋒。
1779年,四川籍的著名秦腔演員魏長生進京,不僅使昆曲相形見絀,就是京腔也不能相比,竟然導致六大班的演出無人過問。
這一次,清政府對他采取了強行禁演的措施,勒令秦腔藝人改唱昆、弋兩腔,否則就驅回原籍,使地方戲在北京劇壇開拓的又一個新局麵遭到了破壞。
魏長生被迫南下,但繼續堅持演出,並在揚州、蘇州唱紅,反而擴大了秦腔的影響。這是花部與雅部的第二次交鋒。
1790年,著名藝人高朗亭隨三慶徽班進京。三慶徽班是安慶花部,以唱二黃為主。這次行動雖然由官商鹽務推舉,專門為給乾隆皇帝慶壽而來,卻從此打開了徽班進京的門路。
不久,就出現了四大徽班演出火爆的局麵,繼秦腔之後,成為與雅部爭勝的主力。這是花部與雅部的第三次交鋒。
1798年,清政府又發禁令:
除昆、弋兩腔仍照舊準其演唱,其外亂彈、梆子、弦索、秦腔等戲,概不準再行唱演。
並下達指示,命令京城和各地官員一律嚴行查禁。但禁者自禁,演者自演。這時,不僅徽班與京、秦諸腔戲已在北京城裏同時演出,全國各地的戲班也都競相仿效,將昆劇拋棄不演了。
從此,地方戲終於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取得了這場花雅之爭的勝利。
當時一些有識之士,也通過花、雅部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對比,肯定了花部的成就。如清戲曲理論家焦循就在《花部農譚》中寫道:
花部原本於元劇,其事多忠、孝、節、義,足以動人;其詞直質,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
焦循還指出:
謂花部不及昆腔者,鄙夫之見也。
徽班到京後,首先致力於“合京秦二腔”。當時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徽班發揚其博采眾長的傳統,廣泛吸收秦腔和部分京腔的劇目和表演方法,同時繼承了眾多的昆腔劇目及其舞台藝術體製,還排演了昆腔大戲《桃花扇》,因而在藝術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藝術特色,是它能夠在爭衡中取勝的主要原因。在聲腔方麵,除了所唱二黃調以新聲奪人而外,它將多種音腔綜合在一起;在劇目方麵,題材廣闊,形式多樣;在表演方麵,純樸真切、行當齊全、文武兼重,因此非常適合廣大觀眾的欣賞習慣。
在演出安排上,四大徽班每個班都有拿手好戲。三慶班以“軸子”取勝,就是連日接演新戲;四喜班以“曲子”取勝,就是善唱昆曲;和春班以“把子”取勝,就是善演武戲;春台班以“孩子”取勝,就是以童伶為號召形象。
四大徽班在藝術和經營上各有側重點,能夠發揮專長,取得較快進展。至19世紀中葉,徽班已在北京占據了優勢。
徽班成長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它向京劇演變的過程。這一演變的完成,主要標誌為徽漢合流和皮黃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黃兩種腔調為主的板腔體唱腔音樂體係,使唱念做打表演體係逐步完善。
最早隨同徽班進京的漢調演員是米應先,又名米喜子,後加入春台徽班進京演唱,他飾演正生,擅長演紅生戲,聲望極高,被視為著名漢調演員餘三勝的先驅。
1821年至1849年,漢調演員到北京加入徽班演唱的演員人數逐漸增多,著名的演員有王洪貴、李六。
當時北京已流行西皮調,西皮調就是楚調,也叫漢調。可見王洪貴、李六擅長唱新的聲腔,推動了西皮調的革新發展。在演員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實現了西皮與二黃兩種腔調的交融。
開始不同的劇目,根據不同的來源,分別唱西皮或二黃;後來,有些戲就兼唱西皮和二黃,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黃,後轉西皮,並能相互協調,渾然一體。如源自徽調《淤泥河》的《羅成叫關》就是一個例子。
聲韻方麵,形成了“中州韻、湖廣音”的格律,字聲間夾雜著京音、鄂音,同時使用北京、湖北兩種四聲調值,分別尖團字音,按照“十三轍”押韻。
二黃的伴奏樂器,幾經反複,終於在1851年至1874年間,廢除笛子,而與西皮統一使用胡琴,但定弦不同,唱吹腔時仍按照徽班的傳統用笛子來伴奏。
1850年,西皮戲大量湧現,徽班中西皮和二黃一起演奏的現象已經習以為常了。
據發行於1845年的楊靜亭《都門紀略》中記載,三慶班程長庚、四喜班張二奎、春台班餘三勝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貴等常演的劇目,如《文昭關》、《捉放曹》、《定軍山》、《擊鼓罵曹》、《掃雪打碗》等,與後來京劇舞台常見的傳統劇目已經大體相同,徽班向京劇的演變到此已經基本完成了,隻是當時還不叫做京劇。
[旁注]
二黃 來自安徽形成於鄂東與安徽毗鄰地區。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裏,二黃都同西皮腔調並用,合稱“皮黃”。在湘劇、桂劇等劇種裏,二黃又稱“南路”,同西皮稱為“北路”相對,或合稱“南北路”。京劇二黃包括導板、慢板、原板、垛板、散板、搖板、回龍等板式。
四大徽班 即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藝人為主,故名。徽班是清朝中期興起於安徽、江蘇等地的戲曲班社,以唱“二黃”聲腔為主,兼唱昆曲、梆子等,以揚州一帶為最盛,因藝人多來自安慶等地,而得名徽班。
焦循 (1763年~1820年),清代哲學家、數學家、戲曲理論家。他博聞強記,於經史、曆算、聲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寫有《裏堂學算記》、《易章句》、《易通釋》、《孟子正義》、《劇說》等著作。
十三轍 十三轍的名目是:發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蘇、懷來、灰堆、遙條、由求、言前、人辰、江陽、中東。每一轍的名目是符合這一轍的兩個代表字,也可以用這一轍的其他字來代表該轍,如“梭波轍”也叫“婆娑轍”、“言前轍”也稱“天仙轍”或“三千轍”。
《都門紀略》 是清末專講北京的書,描繪了晚清北京地方社會市井動態,為外地來京的行旅客商提供了北京指南的手冊性書籍。也是一部清末北京風景市肆的全景圖。這部書有圖、誌、傳、掌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