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演義——三國演義1(3 / 3)

孫權在赤壁戰後重點向南發展。210年,派步兵騭向嶺南進軍,占據交州。次年,孫權將都城從京口遷到秣陵,並建石頭城,該名建業。222年,孫權稱“吳王”, 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都建業。

[旁注]

裴鬆之 (372年~451年),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與裴駰、裴子野祖孫三代有史學三裴之稱。東晉時期曆仕零陵內史、國子博士等。入宋後任中書侍郎,宋文帝以陳壽所著《三國誌》記事過簡,命他為之作補注,從而作《三國誌注》。

劉義慶 (403年~444年),南北朝時期文學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並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公元444年死於今南京。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誌怪小說《幽明錄》。

上巳節 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初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薺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薺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

孟元老 宋代文學家。曾任開封府儀曹。金滅北宋,孟元老南渡,常憶東京之繁華,於1147年撰成《東京夢華錄》,自作序,該書在我國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影響。

鍾嗣成 元代文學家。順帝時編著《錄鬼簿》, 1330年自序,記載元代雜劇、散曲作家小傳和作品名目。所作雜劇今知有《章台柳》、《錢神論》和《蟠桃會》等,皆不傳,所作散曲今存59首。

關漢卿 (1220年~1300年),元代雜劇作家,是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為“元曲四大家”之首,被譽“曲家聖人”。存留下來諸多曆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

陳壽 (233年~297年)。西晉時期史學家,在蜀漢時期曾任衛將軍主簿等職。入晉以後,曆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侍禦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麵。陳壽開始撰寫並《三國誌》。曆經10年艱辛,陳壽完成了流傳千古的曆史巨著《三國誌》。

文天祥 (1236年~1283年)。南宋時期文學家。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使。1278年,文天祥兵敗被張弘範俘虜,在獄中堅持鬥爭3年多,後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和《正氣歌》等。

[閱讀鏈接]

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原稿今已不傳。存留下來最早的刊本,是1496年明代弘治甲寅年庸愚子作序、1522年刊印的《三國誌通俗演義》,世稱“嘉靖本”。

全書24卷,分240則,題為“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明代末期整理的《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誌》本,將“嘉靖本”240則合並為120回。清代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嘉靖本做了較大的加工修改及評點,使小說結構更完整,文字更暢達,藝術形式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