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中的女兒國並沒有涉及這些情節,而是想象了一個以女性為中心的社會。國以女為君,家以女為主,男子要受女子的支配,讓男子來體驗女子的生活。這是對於現實中男性社會的否定,寄托了對處於“男尊女卑”現實社會中女性由衷的同情。
鏡花緣的諷刺手法
《鏡花緣》是清代的一部獨具特色的小說,作者李汝珍不僅以其超凡的筆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奇幻的世界,並運用浪漫的手法對現實生活的方方麵麵予以了強有力的諷刺。
為了達到令人滿意的諷刺效果,《鏡花緣》運用了誇張、漫畫、對比、喜劇與真實性相結合等多種諷刺手法。這些諷刺手法的加入,使得小說本身更添了喜劇色彩,讓讀者在輕鬆詼諧的氛圍下,體會到作者所要給我們展示的深層內蘊。
誇張的諷刺手法。在《鏡花緣》這部作品中,誇張手法就運用得恰到好處。書中第十四回,唐敖一行人來到了無腸國,多九公向唐、林兩人介紹了此國國人的特色。
無腸國的人“吃下物去,腹中並不停留,一麵吃了,隨即一直通過”,而那些想發財的人家“因所吃之物,到了腹中隨即通過,名雖是糞,但入腹內並不停留,尚未腐臭,所以仍將此糞好好收存,以備仆婢下頓之用”。
然而就是這樣,那些想發財的人家仍嫌不夠,不但不讓仆婢吃飽,而且“三次、四次之糞,還令吃而再吃,直至飯糞莫辯,這才另起爐灶”。
如此誇張的描寫讓讀者在捧腹發笑的同時,更看到了那些為富不仁、刻薄成性的富人們的醜惡嘴臉。此外,書中其他部分也有多處采用了誇張手法。作者為表現君子國的“好讓不爭”,特意描寫了買賣雙方的互相謙讓,放大君子國的君子之風。
由此可見,誇張手法的運用不僅使作品增色,突出其所要表達的主題,更有利於傳達作者的觀點,有利於讀者更深一層了解作品。
漫畫手法的大量運用。《鏡花緣》這部作品描繪了奇幻的世界,帶有很強烈的浪漫色彩。然而作者對書中海外異國的人情物態的描寫並非隨心所欲的胡亂勾描,而是根據其所要表達的寓意,運用漫畫的手法細致勾勒。
眾所周知,漫畫在諷刺一些人或事時,所產生的效果往往比用語言直接敘述強得多,李汝珍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把白描的手法再略作誇張,變形,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國家的主要特征,讓人感到滑稽可笑並能悟出此中真義。
對於社會上那些兩麵三刀、陽奉陰違的偽君子、兩派人物,作者也沒有用大量的筆墨、具體詳細的事件來描寫,而是運用漫畫手法勾勒了兩麵國這個國家。
兩麵國的人個個頭戴浩然巾,都把腦後遮住,隻露一張正麵,把那麵藏了,正麵和顏悅色,滿麵謙恭光景,令人覺得可愛可親,然而後麵卻“鼠眼鷹鼻,滿麵橫肉”,被人識破後便“好好一張臉變成青麵獠牙”,如此變幻無常,捉摸不定,不得不讓人不寒而栗,望而止步。
當麵奉承,令人可親可敬,背後卻惡語傷人、暗下毒針。對待權貴,阿諛奉承、卑躬屈膝;對待下層百姓則不屑一顧、惡言相向;用人時好言相勸、甜言蜜語、百般討好;不用時則冷若冰霜、落井下石、形同陌路。世上那些過河拆橋之人,欺上瞞下之人,左右逢源之人,趨炎附勢之人,雖長一麵,均是兩麵國人的真實寫照。
《鏡花緣》用精絕的筆法為我們勾畫了兩麵國,寥寥數筆卻將我們引入了深刻的思考,使我們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在第二十七回中,唐敖等人又到了結胸國,林之洋問起國人為何胸前高起一塊,多九公予以了解釋。
原來他們生性過懶,而且又好吃,所謂好吃懶做。每日吃了就睡,睡了又吃,飲食不能消化,漸漸變成積痞,所以胸前高起一塊。
現實中有很多好吃懶做之人,但其具體形象卻並非我們一眼就能看出,隻能通過其具體行為來判斷,而李汝珍卻巧妙地運用了漫畫手法為我們勾勒出了這群人的形象。如果長期好吃懶做,飲食不能消化,那麼胸前就會高起一塊。
作者在調侃與戲謔中將那些好吃懶做之人的行徑揭露得淋漓盡致,並予以了辛辣的諷刺,同時也在遊戲中告誡世人切莫終日隻吃不做,否則就會落得個結胸國人的下場。
此外,還有多個國家,作者都采用了漫畫式的勾勒方法。如毛民國人吝嗇成性,便長有一身長毛;翼民國人喜奉承,便頭長5尺;豕喙國人說謊成性,便長張豬嘴。
漫畫手法在理念上是直接和諷刺相聯係的,具備一種幽默的智慧。李汝珍也正是看到了漫畫手法的這個特點,巧妙地將其運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不僅使作品更加吸引讀者的眼光,也使他所要表達的寓意更加明白地表現出來。
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鏡花緣》通過運用對比手法對科舉製度予以了諷刺,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和同一人物的前後對比,諷刺了那些裝腔作勢、胸無點墨的冒牌文人,暴露其醜陋的內心精神世界。
作者通過唐敖、多九公在黑、白兩國所遇到的不同境遇,給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對比。第十六回中,唐敖等人來到黑齒國,“其人不但通身如墨,連牙齒也是黑的”,唐敖因他們太黑,便認為其相貌醜陋。
多九公對於學堂中的兩名求教少女更是不屑一顧,結果多九公被這兩名少女紅紅、亭亭問得直發愣,無言可答。事後,連曾中探花的唐敖也甘願在其麵前自稱晚生。
在第二十一回,唐敖等人來到白民國,那些國人,無老無少,個個麵白如玉,唇似塗朱,再映著兩道彎眉,一雙俊目,莫不美貌異常。唐、多兩人因在黑齒國吃虧不小,所以在此處倍加謹慎,多九公甚至自稱“從未讀書”。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學館先生竟將一般學童都應讀熟的《孟子》讀錯。
這兩個國家一黑一白,一個外表“醜”,一個容貌“美”,顯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更深層次的對比在於黑齒國中的兩名少女,知識淵博、才學過人,白民國中的學館先生卻胸無點墨、滿紙白字;黑齒國中,“案上並無多書”,白民國中卻“詩書滿架,筆墨如林”。
作者正是通過這幾處對比,諷刺了那些華而不實、裝腔作勢的冒牌學士,批判了那些以貌取人,以年齡論才學的具有世俗眼光的人們。
喜劇性與真實性的巧妙融合。《鏡花緣》將喜劇性情節與現實中的真實情況相融合,形成強烈的諷刺效果。在書中,讀者看到的是喜劇性的情節,然而深挖其內涵,當我們透過表麵去探究其本質時,我們看到的卻是悲劇性的現實。
當我們在喜劇性的情節中發笑時,我們更應看到其深層的含義。在女兒國中,林之洋被選入宮,遭受穿耳纏足之痛,親身體會了千百年來女性所受的苦楚。然而,和廣大女性的遭遇相比,林之洋的遭遇隻能算得上是冰山一角、海水一鬥。
林之洋被奉命穿耳,“隻疼得喊叫連聲”;被纏足時,又是“腳上如炭火灼燒一般,陣陣疼痛”;當其不服,私自放足時,便被打得“肉綻皮開,血濺茵褥”;再次放足時,又被宮人將“兩足吊起,身子懸空”,直“疼得冷汗直流,兩腿酸麻”,最後隻得屈服,被擺布成“麵似桃花,腰若弱柳,眼含秋水,眉似遠山”。
最後,林之洋被唐敖等人解救出來,逃離了女兒國,然而在現實中,廣大女性仍然受著封建腐朽觀念的束縛,從小便被穿耳纏足,然後每日裏教化熏陶,終被培養成符合當時男性審美標準的病態美女。林之洋逃離了苦海,而陰若花卻從女兒國步入了男權世界,並甘願穿耳纏足。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喜劇性的情節其實產生了悲劇性的效果。喜劇性的情節中產生的卻是悲劇性的意味,正是這種悲喜劇相結合的手法將作者所要反映的內容表現得更為深刻,也更加發人深省、耐人尋味,讓讀者在發笑的同時,品味辛酸的味道。
最好的諷刺便是當人們正在發笑的時候,突然發現其所反映的悲劇性寓意,從而由喜轉悲,而喜劇性與真實性的融合恰好達到了這個效果。誇張、漫畫、對比、喜劇性與真實性的融合,每一種諷刺手法的加入,不僅使作品更加詼諧幽默,吸引讀者,也使小說的諷刺效果進一步加強。
作者運用誇張、漫畫、對比、喜劇性和真實性相融合等諷刺手法,對社會生活的多個層麵都予以了尖銳的諷刺,其筆調詼諧幽默,其諷刺尖銳透徹,其內容豐富深刻。
可以說,《鏡花緣》不失為一部優秀的諷刺之作,它幽默詼諧的筆調,將讀者引入一個奇幻的世界,讓我們在輕鬆發笑之餘領略作者所要傳達的諷刺性寓意,而這正是《鏡花緣》的獨特魅力所在。
[旁注]
浩然巾 明代男子盛行戴巾帽,背後有長大披幅的一種頭巾,形如風帽。相傳為唐孟浩然所戴而得名。
探花 我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時至後世,“探花”的稱呼仍曆久不衰。
《孟子》 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部頭最重的一本,有35000多字。
[閱讀鏈接]
在《鏡花緣》表層展示的是虛幻浪漫靜謐的萬般世相,而其深處卻一度奔突、衝撞著由生命的熱愛、執著與死亡的敬畏、疑惑的巨大張力支撐起的深沉悲痛的宇宙意識,這種對人類生存根本性問題的追問才是小說最具魅力的部分。
《鏡花緣》中鮮明地張揚了這種不死的智慧精神。小說第六回即進入輪回轉世的永生世界,“仙姑此去,小仙等無以奉餞,特贈靈芝一枝。此芝產於天皇盛世,至今二百餘萬年,因得先天正氣,日月精華,故先凡服食,莫不壽與天齊”,“我等偶於海島深山覓得回生仙草一枝,特來麵呈,以為臨別之贈。此草生於開辟之初,曆年既深,故功有九轉之妙,洵為稀世珍奇。無論仙凡,一經服食,不惟起死回生,且能同天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