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封神演義》中的某些片段,刻畫人情頗為真實動人。如寫哪吒出世及他與父親鬥爭的故事;第四十八回至第五十回雲霄由拒絕下山到終於擺設黃河陣的故事;第七十二至第七十三回的廣成子三謁碧遊宮的故事等。
這些故事合乎情理,合乎人物感情變化和事件發展的邏輯,豐腴的形象具有頗富詩意的人生經驗,是作者才情暴發的部分,是《封神演義》中最精彩的片段,可以和我國古典小說的優秀之作相媲美。
另外,《封神演義》的風格類型屬以對立雙方的鬥法為主,寫法寶,寫神通,側重於想象的神奇,千奇百怪的幻想是《封神演義》最大的藝術特色。
《封神演義》裏的想象給人輕鬆愉快的藝術享受,而且還包括科學想象的因素。《封神演義》用散文描寫自然環境能情景交融,富有新意,是古典小說環境描寫的一大進步,它突破了堆砌辭藻的韻語範式,寫出了不可重複的自然環境。
《封神演義》的思想題旨是多元的,從積極意義上來講,《封神演義》揭露和反抗暴政,歌頌仁義,讚揚仁君賢臣,同情推翻暴政的正義戰爭。
作者把西岐作為理想和諧的大同世界,體現出作者對開明政治的向往,作者把感情傾注在正義一方,認為有道伐無道是應當支持的,殷紂王的敗亡是曆史的必然。
《封神演義》將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曆史事件神話化,借此重塑上古諸神的形象,恢複神話英雄的威名,再造神祇譜係,使曆來雜亂無章的仙道有了一個完整的體係,即上層為仙道,中層為神道,下層為人道。
《封神演義》使紂王的暴行和武王伐商的史實具體化、情節化,它詮釋、補充和豐富了史書對殷末那段曆史的記載,為殷末史的流傳提供了條件,使3000多年前晦暗不明的殷末史在下層百姓中得到有效的普及和傳播。
《封神演義》是明代神魔小說的扛鼎之作,它對後來各種文藝創作的影響也是世所公認的,其民間影響力足可以和《西遊記》比肩。
[旁注]
聞仲 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人物,也是民間信仰中的“雷神”或“雷祖”。在小說中,聞仲本來是商朝末代君王紂王朝中的太師,乃三朝元老大臣,文武雙全,威儀並重,擅長行軍,是商朝軍隊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聞仲也是截教金靈聖母門下弟子,深諳道術、法力頗深。
諫官 又稱“諫臣”,古代官職之一,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並使其改正的官吏。諫官的設置比監官早。春秋時期初年齊桓公設大諫,為諫官設置之始。
西岐 商周時期古地名。岐山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相傳是炎帝生息之地。岐山是周王朝發祥之地,從周太王遷岐至周平王東遷近400年間,岐山一直是西周時期的中心。有周公廟、鳳雛遺址,出土大量周代文物,以青銅器最為著名。
《古史考》 魏晉之際史學家譙周撰。原書25卷。約當宋元之際散佚。今有清代人章宗源輯本一卷。該書是作者為考訂司馬遷《史記》所記載周秦時期史事之誤而作,故名《古史考》。內容上主要是對《史記》所記先秦人名、史實中出現的謬誤作了一些必要的糾正與闡釋。
燃燈道人 主要在封神演義中出現,他曾經幫薑子牙破十絕陣,而且在原書中有一回就是“燃燈議破十絕陣”,十絕陣是他主持破的。 其原型是燃燈古佛。燃燈佛,佛教中縱三世佛之過去佛,為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極尊。
哪吒 神話人物,一個頂天立地的神話英雄,一個躍然於書本上的民間傳說。活躍於明代古典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之中。哪吒源於元代《三教搜神大全》。
龍王 龍是我國古代神話的四靈獸之一,龍王則是指傳說中在水裏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在道教中有以海洋為區分的4位龍王,即“四海龍王”。
碧遊宮 神話傳說中的三大無上仙宮八景宮、玉虛宮、碧遊宮之一,位於蓬萊島,是昔日鴻鈞玄門第一大教通天截教的法脈道場。宮主是通天教主。
[閱讀鏈接]
魯迅先生對《封神演義》曾有過這樣評價:“封國以報功臣,封神以妥功鬼,而人神之死,則委之於劫數。其間時出佛名,偶說名教,混合三教,略如《西遊》,然其根底,則方士之見而已。”魯迅先生並沒有進一步闡述“方士之見”具體指什麼,但是聯係當時的社會背景便可以把“方士之見”理解成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小說創作者對個體命運的一種潛意識關懷。
《封神演義》的最大亮點,就是都賦予了順天意和逆天意的人和神一視同仁的人文關懷,這也是其人本主義意識的著重體現。比如作者對小說中所謂的正反兩大陣營戰死的人和神都封神的,小說家的情感是一種多方同情,同時對正義也有挖苦。於是作者陷入了迷惘狀態,動搖了自己的立場,人性的覺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