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荷馬史詩——格薩爾王傳3(3 / 3)

另外,《格薩爾王傳》對人物的塑造也是極為成功的,其中塑造了數以百計的人物形象。其中無論是正麵的英雄,還是反麵的暴君,無論是男子還是婦女,無論是老人,還是青年,都刻畫得個性鮮明,形象突出,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尤其是對以格薩爾為首的眾英雄形象描寫得最為出色,從而成為藏族文學史上不朽的典型。

格薩爾這個典型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史詩通過對格薩爾及其他英雄人物的歌頌,反映了廣大藏族人民反對分裂,反對部落之間的混戰,渴望有一位賢明的君王來治理國家,建立一個理想的統一的王國的願望。

《格薩爾王傳》除了把格薩爾塑造得英武神奇、天下無雙之外,還塑造了一個美麗、堅貞、能幹、智慧的藏族婦女形象珠牡。

《格薩爾王傳》對總管王叉根老英雄的描繪,也十分感人。他深謀遠慮、洞察真偽、胸懷廣闊、顧全大局、忠心為國的崇高形象,通過一件一件的具體情節,令讀者由衷敬佩。

其他英雄還有衝鋒陷陣、所向披靡、赤膽忠心、公正無私的賈擦;智勇雙全、百戰百勝、使敵人聞風喪膽的丹瑪;敢於衝殺、視死如歸的昂瓊等,在史詩中都描繪得栩栩如生,給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格薩爾王傳》對反麵人物,也刻畫得入木三分,使其凶相畢露,令人覺得可恨可惡。如晁同對內傲慢狂妄、對敵卑躬屈膝的叛徒嘴臉;霍爾黃帳王的貪婪、殘暴、愚蠢、膽怯的醜惡本性,都寫得淋漓盡致,鞭撻了他們肮髒的靈魂。

《格薩爾王傳》作為一部描寫古代戰爭的民間文學,對英雄人物、戰爭器具等極盡渲染,著力描寫,淋漓酣暢,攝人心魄。

下麵是描寫格薩爾凜然風度的一段文字:

權威顯赫格薩爾,勝域至尊如意寶,

眉掛鬆石泛清輝,目點珊瑚閃珠光,

一口潔齒羅玉貝,頸肌疊層顯神力,

舌鐫阿字結吉祥,慧音渾鍾如誦經,

絲絲烏發亮閃閃,戰神好似火焰騰,

戰袍迎風獵獵展,鎧甲泛銀著雪霜,

盔插勝幢指雲霄,纓絲縷縷耀金光,

複插戰神生命結,炯炯目光逼三界,

羊角彎弓身上挎,魂靈之箭插成扇,

上等箭有九十支,勾魂攝魄箭九支,

神靈差遣箭九支,一把寶劍世無雙,

鼇魚對眼嬉劍鞘,五種寶石巧裝飾,

六褶白藤作盾牌,更有一把開山斧,

劈山開道若等閑,黃金鑲邊護心鏡,

帶扣一勒穿金剛,腳蹬一雙長腰靴,

九層堆華堪錦繡。

格薩爾的這番裝束,他的淩然之氣,令人望而卻步,讓敵失魂落魄,也讓讀者領略到格薩爾力拔山、氣蓋世的英雄氣概。

《格薩爾王傳》源於社會生活,又有著極為豐厚的藏族古代文學,特別是古代民間文學的堅實基礎,在史詩《格薩爾王傳》產生之前,藏族的文學品類,特別是民間文學品類,諸如神話、傳說、故事、詩歌等已經齊全,且內容豐富,數量繁多。

因此,《格薩爾王傳》無論是在作品主體、創作方麵,作品素材,表現手法等方麵,還是在思想內容、意識形態、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麵,都從以前的民間文學作品中汲取了充分的營養,繼承了優秀的傳統,這種特色的文化形態決定了它的文學特點,使它具有獨特的風采,表現出神奇瑰麗之美。

到了13世紀後,隨著佛教傳入蒙古族地區,大量藏文經典和文學作品被翻譯成蒙古文,《格薩爾王傳》也逐漸流傳到蒙古族各個地區,成為自成體係的蒙古《格薩爾王傳》,或稱《格斯爾王傳》。

在14世紀後期,即元末明初,《格薩爾王傳》在更大範圍內得到傳播,流傳在我國更廣泛地區。

此外,這部史詩還流傳到國外。其中的個別章節被譯成英、德、法、俄等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

這種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力是異常罕見的。由此可見《格薩爾王傳》在世界民間文化中獨占鼇頭,在廣大人民中有很深的影響。

世界上眾多民族都有史詩,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史詩都自生自滅了,僅有少數史詩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並成為人類共同的瑰寶。

與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史詩,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印度的《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相比,《格薩爾王傳》是一部活形態的史詩。

史詩一直活在人民群眾之中,在青藏高原廣泛流傳。被稱之為奇人的優秀民間說唱藝人,以不同的風格從遙遠的古代吟唱至後世萬代。

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經過廣大民眾,尤其是才華出眾的民間說唱藝人的再創造,《格薩爾王傳》故事發生了很大的演進,史詩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展,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不斷豐富和生動,出現了很多異文本。

各個民間藝人說唱的《格薩爾王傳》,主要內容和基本情節雖然大體相同,但在具體內容、具體情節和細節上又各有特點,自成體係。

《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最長的一部史詩,僅從字數來看,遠遠超過了世界幾大著名史詩的總和。

《格薩爾王傳》是古代文明的一部大百科全書。它產生於長江黃河源頭,這裏是東亞、中亞、南亞文明的結合點,是各種文明交彙之地。

因此它既保持了高山文明的原始性特征,又滲透著中原文明、西域文明、蒙藏文明、印度文明的多重因素。它豐富多彩的內容,不僅是唐卡、藏戲、彈唱等傳統民間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同時也是現代藝術形式的源頭活水。

《格薩爾王傳》史詩演唱具有表達民族情感、促進社會互動、秉持傳統信仰的作用,也具有強化民族認同、價值觀念和影響民間審美取向的功能。

多少年來,《格薩爾王傳》史詩藝人一直擔任著講述曆史、傳達知識、規範行為、維護社區、調節生活的角色,以史詩對民族成員進行溫和教育。

《格薩爾王傳》是世界史詩中演唱篇幅最長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樣性的熔爐,又是多民族民間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見證。

《格薩爾王傳》不但是一部名聞世界的偉大文學巨著,而且也是研究藏族社會曆史、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以及語言等各方麵的寶貴文獻。

《格薩爾王傳》是在藏族古代神話、傳說、詩歌、諺語等民間文學的豐厚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對於古代藏族部落聯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如人民的經濟生活、生產勞動、意識形態、理想願望、道德風尚、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都作了生動而真實的、充滿詩情畫意的描繪。

而且,這部史詩從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斷演進,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內核,在不斷地演進中又融彙了不同時代藏民族關於曆史、社會、自然、科學、宗教、道德、風俗、文化、藝術的全部知識,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美學價值和欣賞價值。

因此,《格薩爾王傳》被國內外專家學者公認為是反映藏族曆史、社會、文化、民俗、軍事、宗教、道德倫理、價值觀念等方麵的百科全書。為研究古代藏族社會、文化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旁注]

手抄本  印刷術未發明前,手抄本是主流的文化傳播方式。在古代,印刷術出現後,印刷出版的書仍是少數。大量的個人作品,是用手抄的形式留存的。文房四寶是每個文人書房裏必備的書寫工具,書法也是士大夫的必備素養之一。古代古典典籍按照書寫、還是印刷而成,區分為“抄本”和“刻本”兩種。

說唱藝人  以口頭說唱為生的人。在眾多的說唱藝人中,那些能說唱多部的優秀藝人往往稱自己是“神授藝人”,就是他們所說唱的故事是神賜予的。“神授說唱藝人”多自稱在童年時做過夢,之後生病,並在夢中曾得到神的旨意,病中或病愈後又經喇嘛念經祈禱,得以開啟說唱的智門,從此便會說唱了。

下凡 我國傳統神話的一種用詞,主要是描述位於天庭上的神仙,來到人間的一種行為。在古代神話中,有天庭和人間之分。神仙有時會為了完成某種使命前往人間,但是私自下凡是不被允許的,並且按照天庭法令是重罪。

神話 民間文學的一種。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傳說。其產生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鬥爭和對理想的追求,對後世的文學藝術有深遠的影響。

蒙古文 是我國蒙古族通用的一種拚音文字。是在回鶻字母基礎上形成的。早期的蒙古文字母讀音、拚寫規則、行款都跟回鶻文相似,稱作回鶻式蒙古文。

[閱讀連接]

說唱《格薩爾王傳》的行吟藝人在當地被稱為“仲肯”,以出沒在藏北及藏東地區最多。他們僅僅以說唱《格薩爾王傳》為生,每逢傳統節日、體育賽事、牧場閑暇及婚喪嫁娶等重大日子裏,便走鄉串戶為牧民們說唱《格薩爾王傳》。

所以格薩爾王對藏民族,特別是牧區的老百姓內在精神氣質的影響十分深刻。尤其反映在藏族人尚武重諾的英雄主義氣質。特別是在藏北牧區如安多,康區一帶,好騎射遊獵、競技角鬥、佩刀、纏英雄結等民風,無不是格薩爾王的強悍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