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在藏族社會發展的幾個重要時期,佛教與苯教都對《格薩爾王傳》的創作、流傳和發展產生過影響,各個重要曆史時期的發展變化,都在這部史詩裏得到直接或間接的反映。
宗教意識使格薩爾王具有超凡脫俗的能力,史詩也因此帶上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旁注]
氏族 原始社會中以相同的血緣關係結合的人類社會群體,其成員出自一個共同的祖先。大約產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其主要特征是靠血緣紐帶維係,實行族外婚。氏族社會先後經過母係氏族社會、父係氏族社會,大約在銅石並用時代由於私有製的發展而解體。
部落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會民眾由若幹血緣相近的宗族、氏族結合而成的集體。形成於原始社會晚期,有較明確的地域、名稱、方言、宗教信仰和習俗,有以氏族酋長和軍事首領組成的部落議事會,部分部落還設最高首領。
文成公主 (625年~680年),唐代皇室遠枝,任城王李道宗之女。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親吐蕃,成為吐蕃讚普鬆讚幹布的王後,在吐蕃被尊稱甲木薩。文成公主聰慧美麗,自幼受家庭熏陶,學習文化,知書達理,並信仰佛教,她對吐蕃貢獻頗多。
大昭寺 大昭寺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始建於647年的唐代,是藏王鬆讚幹布為紀念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入藏而建。大昭寺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並且是西藏存留下來的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 赤德祖讚 綽號梅阿迥,意為“胡須先祖王”。按照藏族的傳統說法,他是吐蕃王朝第省十六任讚普,704年至755年在位,在位期間迎娶了唐代金城公主。
苯教 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原始宗教和傳統文化。苯教是以顯宗、密宗、大圓滿的理論為基礎,是古象雄文化的核心,也是我國西藏民族傳統文化和藏傳佛教的源泉。
觀音菩薩 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隻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又稱觀世音。
蓮花生大士 或蓮華生大師,是建立藏傳佛教前弘期傳承的重要人物,西藏密宗紅教開山祖師,常被尊稱為大師、大士、咕嚕仁波切等。8世紀,蓮花生入藏,幫助西藏正式建立了佛教傳播的基礎,因此受到藏族人民的愛戴,尊奉他為藏密的開基祖,是寧瑪派的傳承祖師。
龍王 龍是我國古代神話的四靈獸之一,龍王則是指傳說中在水裏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在道教中有以海洋為區分的四位龍王,即“四海龍王”。
光明佛母 據藏傳佛教說光明佛母是隱身和消災的保護神,具有極大的威力,在佛寺的造像為一天女形象。在上掌管三十六天罡星,在下掌管七十二地煞星,此外二十八宿皆為其所管。
明王 明,即破愚闇之智慧光明,即指真言陀羅尼。明王有二義,一指真言陀羅尼之王,如佛頂一字真言為佛部之明王。二指一般所習稱之明王,如降三世明王為密教諸尊之一。降三世明王等為教化難調之眾生,而顯現忿怒相。
白梵天神 藏文名字叫“昌巴”。他生有4個頭兩隻手,這一點同印度的白梵天是相同的。可是,西藏大神殿中白梵天神經常是長著普通人的樣子,即一頭兩手,身色為白色,所以,西藏民間經常稱他為白梵天神。西藏人有時也把這位神靈叫做帝釋天,是吉祥而又善良的神靈。
藏傳佛教 或稱藏語係佛教,又稱為喇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體係。藏傳佛教是以大乘佛教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與顯教傳承。
[閱讀連接]
苯教對《格薩爾王傳》的影響還體現在,格薩爾對敬神儀式的重視。苯教以自然神崇拜為主,尊奉的皆為天地、山林和水澤中的神鬼精靈,認為他們主宰著世界萬物。
為了告慰這些神靈,苯教十分重視對他們的祭祀,有煨桑、跳神、占卜和祈禳等宗教儀式。在這諸多儀式中,煨桑是在戰爭舉行前舉行的。
因此,在《格薩爾王傳》中有關戰爭的場景中,經常可以看到煨桑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