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女接著說:“我多麼想告訴我的父王,能把我迎接回去。可是,這涇川離洞庭湖實在是太遠了。家裏的公婆對我管教又嚴,使我脫不開身。我想找一個送信的人,把我的悲苦告訴給我的父王,但是到哪裏去找這樣的人呢?”
柳毅聽到龍女要找送信的人,就誠懇地對龍女說:“小生柳毅,就住在洞庭湖邊上。我正要回家,不知道我能不能幫你做點什麼,要說把信送到洞庭湖的話,這沒有什麼難的,可是不知怎樣才能將信交給洞庭龍王呢?”
龍女聽說柳毅能幫她她送信,心裏非常感激,就立刻給他指點:“在洞庭湖南岸的湘江入口處,有一棵很大的橘子樹,當地人把它叫做‘社桔’,方圓十裏之內的人沒有不知道的。你到了樹邊,然後麵朝南,背靠在樹幹上,解下腰帶把自己和樹綁在一起,再用後腦勺輕輕地撞幾下樹幹,就會有人帶你到我父王那裏去的,到時你就可以把我的事告訴給他。”
柳毅從龍女手中接過她早已準備好的信,表示一定不會有負龍女的重托。他跨上馬,也不再去拜見他同鄉了,就一個勁地往家鄉趕。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柳毅就回到了家鄉洞庭湖。他劃著船登上南岸,果然看到有一棵橘子樹。於是,他按照龍女告訴他的方法,在樹幹上撞了幾下。
不一會兒,就有一個蟹將走了出來,對柳毅行過禮後,將柳毅迎了進去。蟹將把柳毅帶到了水晶宮裏的靈光殿裏去進見洞庭龍王。
柳毅見了龍王,趕忙跪下就拜,拜過之後,他就把在涇水見到小龍女的事全都告訴了龍王,並把龍女托付的信交給了龍王。
龍王十分感謝柳毅,就送了很多龍宮的寶物給柳毅,然後就把他送出了龍宮。柳毅離開龍宮之後,他賣掉了龍王贈送給他的部分寶物,得了一大筆錢,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足人家。
後來,柳毅娶了一個張姓的女子,可是娶過來不久,就無緣無故地死了。第二次又娶了一個韓姓的姑娘,過門幾個月也過世了,而且也弄不清什麼原因。
接連死了兩個妻子之後,柳毅在接下來的3年內都沒有再娶妻子。後來,他到金陵去遊玩。他在金陵待了很久,結識了不少的朋友。他的朋友聽說他還沒有妻室,就托媒人給他說了一位盧姓的姑娘。這姑娘聰明漂亮,知書達理,仁愛善良。柳毅很快就喜歡上了這個姑娘,於是擇定吉日成婚了。
等到入了洞房,柳毅掀開妻子的蓋頭仔細看時,越看越覺得這姑娘像他以前在涇水邊上見過的龍女。於是柳毅就問妻子,這是什麼樣緣故。妻子說,她就是洞庭龍王的女兒。
原來,自從柳毅把信送給父王之後,洞庭龍王聯合自己的弟弟錢塘龍王,打敗了涇川龍王,隨後把女兒接了回來。這小龍女為了感激柳毅的恩德,就化作人間的女子來到人世與柳毅成了親。
這龍女本有萬年的壽辰,柳毅和她成為夫婦之後,他也沾了仙氣,從此也就長生不老了。
柳毅的故事是唐代以來傳奇裏最有成就的篇章之一,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唐代已經普遍流傳,唐末有根據這個故事寫成的《應靈傳》,至宋元明清時期,戲文中有柳毅和洞庭龍女的故事。
元代曲作家尚仲賢的《柳毅傳書》,元代戲曲作家李好古的雜劇《張生煮海》,明代黃說中的《龍簫記》傳奇,明代文學家許自昌的《桔浦記》傳奇,清代文學家李漁的《蜃中樓》傳奇,近人的《龍女牧羊》等,都是由它演變而來的,使《柳毅傳書》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
“柳毅傳書”的故事,揭示了古代社會由父母包辦的、缺少感情基礎的婚姻,是造成廣大婦女家庭婚姻悲劇的根本原因。從龍女的身上,反映出當時的婦女為爭取美好生活的熱望和精神。柳毅的形象,則體現了中華傳統道德中正直無私、見義勇為、施不望報的俠義思想品格。
【旁注】
吏部 我國古代官署名。隋唐時期列為“六部”之首。長官為吏部尚書,副長官稱侍郎,曆代相沿。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事務。下設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勳司和考功司四司。
龍王 神話傳說中在水裏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龍是我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道教認為東南西北四海都有龍王管轄,叫四海龍王。另有五方龍王、諸天龍王、江河龍王等。
蓋頭 古時候婚禮時,新娘頭上都會蒙著一塊別致的大紅綢緞,被稱為紅蓋頭,入洞房後由新郎揭開。最早的蓋頭約出現在南北朝時的齊代,當時是婦女避風禦寒使用的隻僅僅蓋住頭頂。後來在民間流行不廢,並成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慶裝飾。
雜劇 最早見於唐代,那意思和漢代的“百戲”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諸如雜技等各色節目。到了宋代,“雜劇”逐漸成為一種新表演形式的專稱,這一新形式也確實稱得上“雜”的,包括有歌舞、音樂、調笑、雜技。
【閱讀鏈接】
相傳,唐高宗聽了柳毅長生不老的事情之後,一心也想求長生不老之術,於是經常召見柳毅,使柳毅不能安居。柳毅為了躲開唐高宗的煩擾,就帶著龍女來到了東海上的一個凡人不能到達的島嶼上,從此再也沒有在人間出現過。
開元末年,柳毅的表弟柳嘏到京城參加殿試中得了狀元。柳毅還給了柳嘏50粒仙丸。這些仙丸,吃一顆就能增添一年的壽命,柳嘏吃了這些仙丸之後,使本來隻有70歲的壽命延長到了12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