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哭聲被祝英台的父親聽見了,祝員外怒氣衝天地跑上樓來,把梁山伯趕出家門,將祝英台嚴加看管起來。
梁山伯回到家裏,因為想念祝英台,茶不思飯不想,很快就病倒了,病情越來越重,不久就離開了人間。臨終之前,他告訴家裏的人,他死後要把他埋在從祝家通往馬家去的路邊。
很快,馬家迎親的日子就到了,花轎抬到了祝家的門口,吹吹打打好熱鬧。可是祝英台卻哭哭啼啼,怎麼也不願意上轎。在她父親的命令之下,硬把祝英台推進轎子抬走了。
花轎抬到半路上,忽然來了一陣大風,吹得抬轎人走不動了。這時丫環告訴祝英台,前麵就是梁山伯的墳墓。祝英台不顧別人的阻攔,走出轎來,一定要到梁山伯的墓前去祭悼。
祝英台來到梁山伯的墓前,放聲大哭,痛不欲生,全身撲到墳上,哭拜亡靈,結果因過度悲傷,痛心而死。祝英台去世後,就葬在梁山伯的墓地東側。
人們無不為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真摯愛情所感動,就將他們故事口口相傳。而在傳播的過程中,故事情節又發生了很多的變化。
傳說,當祝英台來到梁山伯的墓前,放聲大哭的時候,霎時間,天地間電閃雷鳴,風雨大作,墳墓忽然裂開一條大縫,祝英台喊著梁山伯的名字,一下子就跳進墳裏去了。
沒過多久,雨停了,雲開了,天空出現了一道彩虹。隻見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上飛起來,繞著墳頭翩翩起舞,飛向了自由的天空,所經之處,花兒漫天開放。人們都說,這對蝴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變化而成的。
“梁祝”的傳說已經耳熟能詳,不僅版本很多,而且流傳到國外。
五代十國至宋代時期,唐代著名詩人浙江餘杭人羅鄴的七律詩《蛺蝶》,已被高麗王國時的人輯人了《十抄詩》,其中有“俗說義妻衣化狀”的詩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並且衣化為蝶。
到宋代,高麗人編輯的《夾注名賢十抄詩》,不但收入了羅鄴的《蛺蝶》詩,而且在注釋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傳》。這是目前看到的最早流傳到國外的梁祝故事,而且從“女扮男裝”到衣裳“片片化為蝴蝶子”,比較全麵完整地敘述了梁祝傳奇故事。可見,梁祝文化早已走向世界,曆史久遠。
梁祝故事在民間流傳已有1000多年,可謂是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自古以來,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慘愛情所感染。
梁祝傳說是我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我國漢族民間傳說。它是民間文化的積澱,代表了人民大眾的心聲,反映了古代人們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婚姻自由的追求。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慘愛情所感染。
【旁注】
私塾 是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我國2000多年的曆史進程中,對於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麵,起過重要的作用。
結拜 雅稱義結金蘭,俗稱結義、換帖、拜把子等,是民間結為兄弟般關係的一種形式。它源於三國時期的“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為生死與共兄弟的故事。後來,人們崇拜之、繼而仿效之。久而久之,遂演變成一種具有人文色彩的禮儀習俗。
提親 男女雙方到了談婚論嫁之時,男方家長須請媒人向女方家長提親。若得許可,問明對方生肖八字,如生肖相克認為不能成婚。八字,即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天幹地支相配之稱。雙方比較講究經濟條件、社會地位,所謂“門當戶對”。
員外 員外郎簡稱外郎或員外,通稱副郎。南北朝時簡稱員外散騎侍郎為員外郎,是較高貴的近侍官。隋代始於六部郎中之下設員外郎,以為郎中之助理,由此延至清代不變。明代以後員外郎成為一種閑職,不再與科舉相關,可以用錢買這個官職。
七律 即七言律詩的簡稱。每首8句,每句7字,共56字。一般逢偶句押平聲韻,一韻到底,當中不換韻。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
【閱讀鏈接】
關於梁山伯和祝英台,還有一種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卻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被許配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後,身穿孝服出嫁,轎子經過梁山伯墳時,下轎拜祭撞死在柳樹前。
寧波傳說:梁山伯是晉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廉的好官,由於得罪了權貴,被殘害致死,老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來自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把兩個人合葬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