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演繹——斷代通史4(2 / 3)

在此期間張廷玉修撰《明史》。對於應辦事宜,張廷玉絲毫不敢草率,每當晚上回到家後,他就點燃蠟燭,繼續做今天沒有完成的事情,即使在特別熱的夏天,他也很晚才睡,如果躺下之後,又想起什麼事、什麼稿有未妥之處,他就披上衣飛起床,予以改正。黎明之時、重新抄寫繕錄,以備進呈。整整60年《明史》截稿。

《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國明代曆史情況的紀傳體通史。全書336卷,其中目錄4卷、本紀24卷、誌75卷、表13卷、列傳220卷。《明史》本紀所占不足全書十分之一,若以字數而論,則所占不及全書二十五分之一。

《明史》編纂體例中的一個特點。本紀在紀傳體史書中,是以編年形式敘史的部分,《明史》顯然是將本紀作為全史之綱,以簡明扼要的方式,首列於全書之前,使人在讀閱這部史書之時,首先了解到有明一代曆史之概況,而不是使人在讀閱本紀時便事無巨細盡覽盡知。這應該算是《明史》修纂整體設計上的獨到之處。《明史》本紀的另一個特點,是尊重史實,不以明代官定史論為據。

在《明史》列傳中,《外國傳》及《西域傳》,反映了當時與境外國家及部落地區等的聯係,保存了大量東南亞及中亞等地曆史資料,是研究這些國家曆史及中外關係史的較好參考資料。

《明史》以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為史家所稱道,是一部水平較高的史書。這反映出編者對史料的考訂、史料的運用、對史事的貫通、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都達到較高的水平。

[旁注]

張英 (1637年~1708年),字敦複,一字夢敦,號樂圃,又號倦圃翁,桐城人,清代著名大臣張廷玉之父。相繼任《國史館文略》、《大清一統誌》、《淵鑒類函》、《政治典訓》和《平定朔漠方略》等總裁官。授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後獲準退居鄉裏,康熙禦書“篤素堂”匾額相獎,後成為清代名臣。

翰林院 簡稱翰林,是傳統社會中層次最高的士人群體。翰林院從唐朝開始設立,初時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自唐玄宗後,翰林分為兩種,一種是翰林學士,供職於翰林學士院,一種是翰林供奉,供職於翰林院。翰林學士擔當起草詔書的職責,翰林供奉則無甚實權。

[閱讀鏈接]

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比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

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廷玉以宰相的身份出麵幹預。沒想到,張廷玉看完來信後,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裏捎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見到書信後,很是明理,立即主動把牆往後退了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這就是有名的“六尺巷”。

清代曆史的正史——清史稿

趙爾巽是清政府最後一任盛京將軍。他於1844年出生在鐵嶺的一個官宦世家,漢軍正藍旗人,清同治年間考中進士,被授翰林編修,後來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  、盛京將軍。

趙爾巽在盛京將軍任時,著意整理財政,開始成立財政局,鑄造銀元,創辦東三省銀號,發行紙幣。因其措施得當,為人清廉,在任兩年,使得奉天省財政大有改觀。

1911年,趙爾巽任最後一任東三省總督時,“辛亥革命”爆發,趙爾巽  蟄居青島,住在寧陽路。當時青島人因其巷中住有清代遺臣,遂名“清官巷”,不久,王公大臣蜂擁遝至,多居巷中,於是眾人又呼為“贓官巷”。

1914年3月,趙爾巽被袁世凱召為清史館館長,主編《清史稿》。他上任以後,聘前清遺老、著名學者柯劭文、繆荃蓀等100多人,工作人員200多人,名譽職位300多人,組成寫作班子,開始編修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