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埠年畫主要內容包括六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門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升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雞、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準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濰坊楊家埠年畫長期以來形成的這些鮮明的藝術特點和製作工藝,充分體現了我國北方農民粗獷、奔放、豪爽、勤勞、幽默、愛憎分明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典型的“山東大漢”。
也正是這種獨到的性格特點,因而備受人們的喜愛。
[旁注]
烏騅 古代項羽所騎戰馬名騅,後人稱作“烏騅”。據《西漢演義》中說,此馬在項羽時期號稱天下第一駿馬。烏騅是一匹黑馬,通體黑緞子一樣,油光放亮,唯有4個馬蹄子部位白得賽雪,烏騅背長腰短而平直,四肢關節筋腱發育壯實,所以又喚作“踢雲烏騅”。
八駿圖 “八駿圖”中的8匹馬傳為周穆王禦駕坐騎。從毛色看,分為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八駿。在我國,以周穆王八駿為題材的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
華夏 華夏一詞由周王朝創造,最初指代周王朝,後來被用作中國的古稱。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770年黃河中下遊黃帝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經過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華夏族正式形成了。
洪武 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的年號,也是明朝的第一個年號。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在位31年。他在位期間全國沒有戰亂,社會迅速從元代末期的戰亂中恢複,人口迅速增加,經濟快速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菩薩 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就是能自覺又覺他的有情。在佛教中,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是協助佛傳播佛法,救助眾生的人物。在我國的菩薩信仰中,以代表智、悲、行、願的文殊、觀音、普賢、地藏四大菩薩最為有名。
國畫 又稱“中國畫”,是我國的傳統繪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在古代時稱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
灶王 也稱“灶神”、“灶君”等,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晉代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傳說灶神會在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至除夕上天陳報一家人善惡。於是,在我國傳統習俗中,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陽開泰 古代陽與羊同音,羊即為陽。人們常說的“三羊開泰”為吉祥話之一。羊,即祥也。古代宮廷中小車多稱“羊車”,即取意吉祥。用以稱頌歲首或寓意吉祥,是歲首人們互相祝福的吉利話。
[閱讀鏈接]
我國民間年畫內容涉獵廣泛,其中,不少年畫是根據曆史傳說和曆史故事的某一情節繪製而成的,像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中的《五子奪魁》,說的就是五代時期,燕山竇禹鈞年過30還沒有孩子。
一天夜裏,夢見祖父告訴他:“你不僅沒有孩子,也很難長壽,要想改變這種命運,就必須遵循天命積德行善。”
從這之後,禹鈞開始努力節儉,並修身行善,後來竟陸續有了5個孩子,而且個個都有成就。
一天夜裏,又夢中遇見祖父,祖父告訴他:“你多年節儉積德,將延長壽命36年,你的孩子們也會發跡。”
最後,禹鈞活到82歲才無疾而終。
幽默諷刺的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以產於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市而得名。最初的時候,因為四川綿竹盛產一種韌性極好的竹子,當地的人們每到過春節的時候都喜歡用這種做成桃符,然後在桃符上畫出古時傳說的門神 “神荼鬱壘”的形象,這可以說是綿竹年畫的前身。
在唐代,大批的文人學士及畫師為避安史之亂而進入四川,在這些文人學士及畫師中,有許多是崇奉佛教和道教的,這也為綿竹的木版年畫注入許多宗教的元素。
如後來一直流傳的綿竹年畫中的中堂畫《金剛》、《家神》、《星》和拓版《趙公鎮宅》等,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和宗教畫同出一轍,其彩繪技巧和線條的裝飾也與四川寺廟中的風格非常相近。
至宋代,四川更是成為我國四大印刷中心之一,這時的綿竹木版印刷已發展到刻技純熟,印刷精美的程度。
北宋時期禦史趙抃所著《成都古今記》寫道當時成都的幾個市場:“正月燈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其中的“桃符市”即年畫市場的俗稱。
南宋的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的記載:
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桃符,迎春牌兒,紙馬鋪印鍾馗、財馬、回頭馬等饋與主顧……
夜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
由此可知,宋代成都已有年畫市場。而成都“桃符市”的年畫大多由附近的綿竹、夾江等縣的年畫作坊提供,因而,綿竹年畫早在宋代就相當著名了。
明清時期,是綿竹木版年畫發展的輝煌時期。據《續編綿竹縣誌》記載:
綿竹年畫遠在明代憶有相當成就……當時瀘州及陝西蒲城地區已貼過內容喜慶的綿竹年畫。
在清代的中葉,尤其是乾隆年,綿竹年畫更是達到了其鼎盛的一個階段。在那時,四川各地每當興建會館時,多聘請綿竹畫師和塑匠雕塑神像,彩繪梁壁,這也使得年畫師們的藝術在實踐中得以發展。
據典籍記載,在當時,綿竹年畫的作坊發展至300餘家,從業人員達1000多人,全縣每年生產門畫1200多萬份,畫條200萬份以上。
並且在那時也已成立了年畫行會“伏羲會”,每年辦會兩次,會上對各路年畫進行評議,決出名次,這樣一來,更促進了綿竹年畫的發展。全縣作坊遍布城區及西南、板橋、新市、清道、遵道、拱星等鄉村,各流派的特色也更加突出。
其中,城內老字號傅興發生產的門神工藝精細,五彩鮮豔,衣褶清晰,眉目生動。雲鶴齋的木版拓片享有盛譽。清道鄉曾發皓、何雲發的清水大袍自成一派,遵道鄉的仕女、娃娃戲鳳風格獨特。而肖華金專出鬥方樣張,有“肖鬥方”之稱。
在那時,綿竹縣有大小年畫市場。小的年畫市場在城中北河壩及清道鄉,從清道鄉起要擺到近城的南軒祠,大約7500米路。大市在城內南華宮,從臘月初一開始,每天要出售至二更天,直至臘月三十為止。
而且,在那時,綿竹年畫經畫商傳播,除省內民眾廣為張貼外,還銷於陝西、甘肅、青海、雲南、貴州,並遠銷今越南、緬甸、印度及東南亞各國。
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鬥方、畫條。其中門畫製作手法多樣;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主要貼在大門、廳門、房門和灶門上。
黑貨,是指以煙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這類的年畫以中堂、條屏居多。
從形式看,綿竹年畫分為鬥方、橫披、中堂、條屏等,看似跟國畫的分幅相近不過卻別具一格。
綿竹年畫的鬥方,並非文人戲筆,而是《老鼠娶親》、《三猴燙豬》等諷喻性獨幅小品。綿竹年畫的橫批,一般是表現人物眾多的大場麵的《文姬歸漢》、《迎春圖》等。
綿竹年畫條屏有4條屏、8條屏、12條屏之分。內容多為情節曲折的曆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如《三國演義》、《百壽圖》、《二十四孝》等。
綿竹年畫的中堂都是表現吉祥內容,如《麻姑獻壽》、《紫微高照》等。後來,隨著人們的審美情趣的變化,綿竹年畫的製作藝人們又創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符合現代人們審美情趣的各式各樣的新年畫。同時裝裱形式和內容等都做了改革和創新,深受人們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