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用筆方麵來看,披麻皴與雨點皴就是江南山水的最佳表現,《富春山居圖》中大量使用的披麻皴與雨點皴就是表現富春山水丘陵土質山坡的最出色技法。
從繪畫之勢來看,《富春山居圖》高遠、深遠和平遠“三法並用”,以全景式的構圖,表現出富春山水層巒疊翠、群山對峙、曲曲如屏的江南韻致。
這件作品的不凡之處,首先體現在構圖布局的章法和技巧上。富春江南起建德梅城,經過桐廬到富陽,在杭州注入錢塘江,沿途時而群山夾峙、灘多水險,時而丘低山遠、江寬流緩。古人稱讚說道: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麵對百裏山川,畫家並沒有刻板的照搬,也沒有意義羅列兩岸名勝古跡,而是則其要、刪其繁,“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裏之迥”。
這件作品的不凡之處,其次體現在它的層次感上。黃公望極其注意層次感,前山後水的關係改變了傳統屏風式的排列,而是由近而遠的自然消失。並不誇張虛境和實境的對比,而是在虛實之間,用微妙的過渡層次加以渲染。
像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這樣的山水畫,無論是在布局、筆墨,還是以意使法的運用上,皆使觀者不能不歎為觀止。正如評家所說,“所作平沙禿峰為之,極蒼莽之致”、“凡數十峰,一峰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態,雄秀蒼茫,變化極矣”。這幅作品在元代文人中,的確是一幅從真山真水中提煉概括出來的傑作。
[旁注]
董源 五代南唐時期畫家,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擅長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筆力沉雄,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後人稱為“披麻皴”。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等。
元四家 是元代山水畫的4位代表畫家的合稱。指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4人。他們畫風雖各有特點,但主要都從五代時期的董源、北宋時期的巨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重筆墨,尚意趣,並結合書法詩文,是元代山水畫的主流,對明清兩代影響很大。
鄭樗 元代人,全真道士,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師弟。字無用,號散木。樗木為散材,比喻於世無用。古時如自稱“樗材”即是自謙之詞,由此可見名、字、號所表達意義是統一的。
富春江 浙江中部河流。為錢塘江建德市梅城鎮下至蕭山區聞家堰段的別稱。長90千米,流貫浙江桐廬、富陽兩地。富春江下切中生代火山岩,形成長達24千米的著名七裏瀧峽穀。兩岸岩石陡立,層巒疊嶂,山水相映,景色秀麗。
[閱讀鏈接]
傳說黃公望是與無用禪師即一位和尚結緣才畫出的《富春山居圖》,而非無用師。身為道士的黃公望對他的鼻祖彭鏗非常尊奉。他每年都要來到太湖山下來做道場。他對太湖山周邊的人文曆史了如指掌,尤其對普明寺的無用禪師更為敬佩,但他曾三入寺內都未能見到大師。
一次,他在山上視景描繪時,突然天降大雨,他急忙收拾畫筆去普明寺內避雨,坡陡路滑不慎摔倒,跌入寺旁溝壑。黃公望摔傷筋骨,呼救時被眾僧救入寺內,無用禪師親自為他包紮,敷藥療傷,並給他另起爐灶,以補氣血。他的傷情恢複得很快。他倆在交談中,從佛、道到人生,從曆史到現實、從書法到繪畫無不一拍即合,從此結為摯友。
元末明初名畫輾轉民間
元代以來,曆代書畫家、收藏家、鑒賞家乃至封建帝皇權貴都對《富春山居圖》推崇備至,並以能親眼目睹這件真跡為榮幸,使得這卷寶圖既備受讚頌,也曆盡滄桑。
《富春山居圖》自1350年成畫就有了第一位藏主“無用師”鄭樗。據說,鄭樗曾攜《富春山居圖》去過大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但不久他就去世了,《富春山居圖》便開始在民間流傳。
明代初期,《富春山居圖》的收藏情況不明。到明代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了明代大畫家沈周手裏,但沈周收藏的時間很短。自從得到這件寶貝,沈周就愛不釋手,把它掛在牆上,反複欣賞、臨摹。
後來,因為時間久了畫有點舊,沈周就請人再裱了一下,結果那個裱畫店就詐騙他,賣掉了。沈周是一個很老實的人,氣得個半死,也不知道怎麼辦,後來就憑著自己的記憶,重新畫了一張,“其相似若過半”,後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被賣到哪裏去了呢?傳說是賣給了當時一位名叫樊舜舉的節推。而這個樊舜舉買了這張畫後很得意,就把沈周叫來說,“你來看看吧,我又買了一幅好畫”。
畫卷展開,沈周才看一眼就差點昏倒,因為那幅畫正是他被人騙走的《富春山居圖》,但沈周為人老實,感慨之餘,他在卷末鈐印“啟南”,並題寫了一段跋記:
大癡黃翁在勝國時,以山水馳聲東南。其博學,惜為畫所掩。所至三教之人,雜然問難,翁論辯其間,風神竦逸,口若懸河。今觀其畫,亦可想見其標致。墨法筆法深得董巨之妙,此卷全在巨然風韻中來。後尚有一時名輩題跋,歲久脫去,獨此畫無恙。
豈翁在仙之靈,而有所護持耶?舊在餘所,既失之;今節推樊公重購而得,又豈翁擇人而陰授之耶?節推蒞吾蘇文章政事,著為名流;雅好翁筆,特因其人品可尚,不然,時豈無塗朱抹綠者?其水墨淡淡,安足致節推之重如此?初,翁之畫亦未必期後世之識,後世自不無楊子雲也。噫,以畫名家者,亦須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則畫亦高,古人論書法亦然。
弘治新元立夏長洲後學沈周題
跋文的意思是說:
大癡黃子久老先生在元代時,憑借山水畫馳名東南。他學識廣博,可惜被他的繪畫才能所掩蓋。來訪的儒、佛、道各教人士,交互向他提出各種問題,而老先生在他們中間發表見解,進行辯論,風采超拔不俗,口若懸河。現在欣賞他的畫,也可以想見他當時的神采。他的墨法和筆法深得董源、巨然之妙,這一卷就全都是從巨然的風韻中得來。卷的後麵,還有一代名人的題跋,因久經歲月,脫落掉了,隻有這畫完好無損。
也許是老先生有在仙之靈,因而對畫有所保護吧?舊日這畫曾在我家,但我丟失了它;現在樊節推公花重金購買而得,這又或許是老先生的在仙之靈專選擇了人,冥冥中把畫交給他吧?樊節推管理吾蘇,他的文章,他為政的事跡,著實可以稱為名流;他向來喜好黃子久老先生的作品,隻是因為老先生的人品值得崇尚,要不是這樣,當時(指此黃公望畫完成之時)難道沒有在畫上麵塗塗寫寫的人?畫中的淡淡水墨,怎麼足以讓樊節推對它如此看重?當初,老先生作此畫,也不一定期待後世的人能賞識,隻是後世自然不會沒有楊子雲這樣的人罷了。啊,對那些憑著繪畫而成名成家的人,也要看他們人品何如。人品高的,繪畫水平也高。古人評論書法,也是這麼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