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蘭亭——富春山居圖1(1 / 3)

畫中蘭亭——富春山居圖1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82歲時為其師弟“無用師”鄭樗所繪,曆時4年完成。被稱為“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全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幹濕並用,極富於變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序”。

《富春山居圖》由於流傳曆史分為一大一小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縱0.318米,橫0.514米,收藏於浙江博物館。後板卷《無用師卷》,縱0.33米,橫6.369米,收藏於後來的台北故宮博物院。

黃公望繪《富春山居圖》

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於1269年出生於江蘇常熟。史料記載,他原名陸堅,他少年時父母雙亡,過繼給一位被稱為“黃公”的老人。這位黃公說“黃公望子久也”,所以為其取名黃公望。

黃公望成年後為官他原是浙西廉訪司的一名書吏,但因上司貪汙案受牽連,被誣入獄。黃公望出獄後,從此信奉道教,改號“大癡”。

他先來到蘇州,把他在蘇州居住的房子稱作“三教室”。三教,即取儒、釋、道三教之意。不過黃公望最為鍾情的還是道教,自稱“一峰道人”、“大癡道人”、“井西老人”和“淨墅”等。他還加入道教全真派,在書法、詩歌、散曲等方麵都很有造詣。

後來他雲遊四方,以詩畫自娛,並曾賣卜為生。由於他熱愛自然,有較全麵的文化修養,早期又在臨摹眾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練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積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顯示了藝術上的高格調。

黃公望以五代南唐時期畫家、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董源與五代南唐時期畫家巨然的畫法為基礎,吸取其他名家的長處,融合在師法造化中獲取的營養,逐漸創造了自己的藝術麵貌。由於他後來深受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之一的趙孟頫熏陶,善用濕筆披麻皴畫山水,多描寫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淺絳風格為主。

他的山水畫大致有兩種風格:一作淺絳色,山頭多岩石,筆勢雄偉;一作水墨,皺紋較少,筆意簡遠逸邁,充分體現出“寄興於畫”的思想和“渾厚華滋”的筆墨效果。

黃公望與同時代的畫家王蒙、倪瓚和吳鎮交往密切,詩畫互贈,切磋探討,常以合作山水畫為樂。

後來,黃公望與王蒙、倪瓚和吳鎮不但都創造了自己的獨特繪畫風格,並致力於意境章法及詩文與繪畫的有機結合,共同把古代文人畫推進到一個嶄新的天地,因此獲得“元季四大家”的殊榮,簡稱“元四家”。而黃公望尤以卓越的成就兀立頂峰,對後世畫壇產生巨大影響,被推為“元四家之首”。

此外,黃公望在畫作之餘,著述有《寫山水訣》和《論畫山水》等作品,都是後世的典範之學。

黃公望遍遊名山大川,卻獨鍾情於富春山水,晚年結廬定居於浙江富春江畔的筲箕泉,就是後來的浙江富陽東郊黃公望森林公園內,他在這裏度過了他人生最輝煌的時期,留下了一大批傑作,而他也為美麗的富春江增添了奪目的光彩。

據資料記載,黃公望在1347年始畫《富春山居圖》時,已是79歲高齡。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之奇,領略江山水灘之勝,並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

黃公望為完成《富春山居圖》而潛心觀察、揣摩費時三四年。他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有了紮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

千丘萬壑,越出越奇,重巒疊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現了富春山水的秀麗外貌,又把其本質美的特征揮灑得淋漓盡致。

這件宏幅巨製為6張紙連接成的紙本水墨畫長卷,高一尺餘,長約兩丈,世傳此畫為黃公望畫作之冠,是他生活在富陽,以富春江為題材推出的力作。

黃公望嘔心瀝血,曆時數載,融入到這幅畫卷的繪畫創作中,終於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

1350年,《富春山居圖》畫成後,黃公望便將此圖題款送給了他的道友無用師鄭樗。無用師考慮到此卷可能被人“巧取豪奪”,因而在畫完成之前就請作者“先書無用本號”,明確歸屬。

因此,作者在畫卷的最尾端自題跋文說:

至正七年,仆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逐旋填劄,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雲遊在外故而。

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奪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青龍在庚寅歇節前一日,大癡學人書於雲間夏氏知止堂。

下鈐白文“黃子久氏”、朱文“一峰道人”兩印。其中,至正七年,就是1347年;庚寅就是1350年。

“無用師”是黃公望師弟元代的全真道人鄭樗的別稱,據說他之所以繪製《富春山居圖》,就是為了要作為禮物贈予鄭樗。因為“仆歸富春山居”句,遂將此畫卷題名為《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鬆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畫麵中呈現的是富春江一帶的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轉,江流沃土,沙町平疇。雲煙掩映村舍,水波出沒漁舟。近樹蒼蒼,疏密有致,溪山深遠,飛泉倒掛。亭台小橋,各得其所,人物飛禽,生動適度。正是“景隨人遷,人隨景移”,達到步步可觀的藝術效果。

這幅山水畫長卷的布局由平麵向縱深展寬,空間顯得極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實和親切,筆墨技法包容前賢各家之長,又自有創造,並以淡淡的赭色作賦彩,這就是黃公望首創的“淺絳法”。

整幅畫簡潔明快,虛實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妙,集中顯示出黃公望的藝術特色和心靈境界,被後世譽為“畫中之蘭亭”。

被譽為“畫中之蘭亭”的《富春山居圖》,全圖為淺絳紙本水墨畫,取材於浙江富春江一帶的山水景色,描繪了從廟山塢、大嶺到沙洲島,也就是富春江流經富陽境內風光最為佳麗與典型的一段山水風光。

此畫從寧靜的段落開始是河岸,前景的樹木與遠山極其平淡的江南風光。接下來是一座山峰,與其他兩座一樣,都高聳竄入圖卷上端,將畫麵分割成數個長段。它先向上又彎,繼續前進時再向左傾斜,中間夾有山穀,穀中有一些富裕隱者的重樓。山脊正麵的斜坡是一簇簇黑色的樹林和鼓凸的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