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神韻——彩綢飛舞2(2 / 3)

1684年,在蘇州織造署西側建行宮,作為皇帝“南巡駐蹕之所”。原織造署規模很大,設施齊備,清鹹豐年間毀於兵火,清同治年間重建,但未能恢複舊觀。蘇州織造署舊址還保存有清《製造經製記》及清順治、乾隆、同治年修建碑記,是“江南三織造”中現存遺跡最多的一處。

明清著名綢製品與工藝

明清時期絲綢業的發展,使得綢類品種日益豐富。廣東的莨綢,桐鄉濮院的濮綢,蘇州的縐綢和綿綢,山西的潞綢,都是這一時期最為著名的品種。

廣東的莨綢又名“黑膠綢”,其組織結構是平紋,手感清涼爽滑,製作過程完全純手工,需要複雜的工序,十多天方可完成。

《廣東誌》記載,莨綢誕生在清道光年間,是南海絲織農戶家庭手工的產品。當時在南海西樵,民間用薯莨染整,用於真絲平紋織物上,曬莨後的成品稱為莨綢。

薯莨是長在嶺南山上的藤本植物,是薯莨的球狀塊莖,是製作莨綢至關重要的原料。

薯莨具有藥活血、止血、消毒散氣的藥用價值,嶺南濕熱、蚊蟲多,原住民用薯莨這種嶺南原生態植物的汁液作為消炎、止癢、止血的常用中草藥。同時原住民又用它來染布,用莨綢做成的衣物涼爽、舒適,並且對皮膚有益處。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說:“赭魁閩人用入染青缸中,雲易上色。”赭魁即薯莨。

在幾百上千年的莨綢製作曆史中,嶺南薯莨在山野間天然、自由地生長著,從不需要人工種植。人與薯莨相濡以沫,彼此照顧著對方的需要。

莨綢是以桑蠶絲為原料織成白坯綢,再用植物中草藥薯莨的汁液浸染,在日出前將經過浸染的白坯綢鋪在草地上,布麵塗抹廣東當地獨特的無汙染小河塘泥,在露水的蒸騰中,薯莨汁與塘泥相互滲透交融,莨綢的油潤的光澤逐漸顯現。

莨綢的製作要經過好幾道工序。先要準備坯綢,並將其一律剪成16米左右一段,便於工人曬莨時單人手工操作。

然後,把磨碎的薯莨放於竹蘿內浸於水槽中浸汁。再把準備好的坯綢放入水槽中,用最濃的“頭過水”浸過綢麵並不斷用手翻動,使綢匹浸透吸勻薯莨水。根據每天的進度和印染數量,隨時調節薯莨汁的濃度。這種調配全憑長期積累的實踐經驗。

將浸好的綢匹置於“爬地老鼠”草地上攤開曬幹,並壓上竹竿防止卷邊。曬莨是最關鍵的工藝,受日照和溫度限製很大,隻能在每年的3月到11月間進行。其中農曆小暑、大暑、立秋三天日照強烈、氣溫過高,會使綢紗變硬發脆,因此不宜曬莨。而11月以後,由於北方幹燥的季候風南下,曬莨也不宜進行。

綢匹曬幹後,用灑桶盛著莨水灑到綢匹上,灑上莨水後還要用蒲葉帚掃勻。這樣重複好幾遍,以便讓新綢匹染色更均勻。

把綢匹放到特製的封水槽中用莨水反複浸透,再拿到曬場反複曝曬。

將已封過莨水的綢匹置於大銅鍋中用莨水煮,並不斷翻動,使其煮得勻透,綢匹鬆身,再自然脫水、曬幹,增加色澤度。

待這些工序基本完成,綢匹曬幹後將其卷成筒狀。此時綢匹已成半成品。

加工半成品時有一道工序叫“過河泥”,這是曬莨的關鍵,必須在日出之前進行。淩晨四五點,曬莨師傅們將綢匹正麵向上平攤於潔淨的地麵上,把河泥均勻塗於綢麵上停置一段時間,使其顏色變烏為止。

將過烏後的綢匹甩入河湧清洗,再以清晨微弱的陽光曬幹。至此,綢麵已變得烏黑油亮。  然後,經過最後一次封莨水,再平攤於草地上曬幹。經過反複曝曬後的莨紗,雖然已充分吸收了薯莨汁液,但綢匹手感較硬。

為了使綢匹變得柔軟,這時還需要一個叫攤霧的工序:將綢匹在天黑時分平攤在“爬地老鼠”草地上。此時,日已西沉,草根吸收了土壤裏的水分滋潤到草身,綢匹由此也吸收了水分而軟化。

莨綢是我國絲綢的一個傳奇,經過後人的挖掘和進一步加工,其工藝日臻完善,產品更加精美。誕生於清光緒年間的莨綢,已經成為絲綢中的極品。

桐鄉濮院的濮綢是傳統絲綢產品,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絲綢之一,有“天下第一綢”之稱。

濮院鎮位於桐鄉東部。它曆史悠久,人文薈萃,經濟發達,是江南五大名鎮之一。濮院因南宋皇親濮鳳及其子孫曾在此居住,後又被宋理宗賜為濮氏府第而得名。

濮院出產的濮綢曆史久遠,它起始於南宋,興盛於明清。據明《濮川誌略》記載:

南宋淳熙以後,濮氏經營蠶織,輕紈纖素,日工日多。元濮明之立四大牙行,收積機產,遠商雲集,遂有永樂市之名。隆萬間改土機為紗綢,製造絕工,濮綢之名遂著遠近。

明代朝廷鼓勵栽桑養蠶,促進了濮綢的進一步發展,濮院絲綢業日興,從此,鎮上居民“以機為天,以梭為禾”,精於織造,織出了聞名海內外的濮綢。有“日出萬匹綢”之稱。

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絲綢產銷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以濮院為核心的蠶桑絲織區域商品經濟中心。《浙江通誌》記載:

嘉錦之名頗著而實不稱,惟濮院生產之紡綢,練絲熟淨,絹綢受寵,是以一鎮之內坐賈持衡,行商糜至,終歲貿易不下數十萬金

當時的濮院鎮萬家燈火,民多以織絹綢為生,史稱“工商巨鎮”。所產濮綢品種繁多,綢有花綢,絹有花絹、官絹、籮筐絹、素絹、帳絹、畫絹,綾有花、素、錦,羅有三梭、五梭、花羅、素羅,紗有花紗、腳踏紗、縐紗等。清代後期又摹仿湖縐,盛產濮縐。濮綢行銷全國,尤以“大富貴”、“小富貴”等花樣的濮綢,更受北方人的喜愛競購。

濮綢具有質地細密、柔軟滑爽、色彩豔麗、牢度堅強等特點,跟當時的杭紡、湖縐、菱緞合稱江南“四大名綢”,不僅遠銷海外,而且是曆代朝廷的貢品。

據傳,明朝永樂年間,皇帝為顯示大明威望,要在長城東端的山海關上,樹一麵大纛旗。因山海關上風沙極大,用其他綢緞製作的旗幟,掛不了幾天就會被大風撕破。後來,他們選用濮綢製作了一麵旗幟,果然經久不破。因旗上書有“天下第一關”5個大字,字與旗交相輝映,故人們誇讚濮綢為“天下第一綢”。從此濮綢名聲大振。

當時蘇州的縐綢和綿綢也非常有名。  蘇州的縐綢是用絲或棉等各種纖維織成的輕薄織物,用緊拈紗,或燒堿印花,或織時用不同張力,或用壓花方法使綢麵起縐。

縐綢在清代曾被用於富貴之家。清代小說家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二十四中描寫賈母的大丫頭鴛鴦時說:

回頭見鴛鴦穿著水紅綾子襖兒,青緞子背心,束著白縐綢汗巾兒,臉向那邊低著頭看針線,脖子上戴著花領子。

鴛鴦因為她家世代在賈家為奴,因而甚受信任,在賈府的丫頭中有很高的地位。鴛鴦的出場並無讓人驚豔之處,卻是溫柔氣息撲麵而來。“水紅綾子襖兒,青緞子背心,束著白縐綢汗巾兒”,對鴛鴦裝束的著意描述,顯露了她的地位在其他丫頭之上。

蘇州的綿綢是利用將不適宜繅絲的繭剝為綿而撚織而成的低檔絲織品,是一種平紋綢。織物表麵不光整,但厚實堅牢。

蘇州郊區洞庭西山和嘉興、湖州各地生產綿綢由來已久,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說:

棉綢,紡棉為之。今淮人能織棉紬,緊厚,耐久服。

清代蘇州籍宮廷畫家徐揚描繪蘇州風物的巨幅畫作《姑蘇繁華圖》,原名《盛世滋生圖》,其中出現絲綢店鋪有多家,如綢緞莊、綿綢、富盛綢行、綢莊等,基本上將當時江南生產的絲綢品種以及絲綢業中生產形式的全貌反映了出來。蘇州綿綢在清代已經是特色大宗絲綢產品,發展到現在已成為絲綢中的大路品種之一。

潞州的潞綢,即古潞州織造之綢,潞州指的是隋唐時期的山西上黨。潞綢產生於何代,已不可考,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明代潞綢曾發展到鼎盛時期,山西的潞州因此而成為北方最大織造中心。

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模就藩於潞安府後,在山西設立織染局,主管為皇家派造潞綢,使潞綢在潞州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織造規模,是當時澤潞乃至山西地區進貢的主要產品和賦稅的大宗來源,盛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