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神韻——彩綢飛舞1(1 / 3)

華夏神韻——彩綢飛舞1

綢,是絲織物的一個大類,是指用基本組織、混用變化組織或無其他類絲織物編織的絲織物,其特征為綢麵挺括細密,手感滑爽,輕薄柔軟。其原料除采用桑蠶長絲外,還有用絹紡落棉的棉綢,用柞蠶絲的鴨江綢,用雙宮絲的雙宮綢等。無其他明顯特征的絲織品,都可統稱為綢。

綢起源於我國西漢時期,專指利用粗絲亂絲紡紗織成的平紋織品。漢唐時期,我國絲綢即已遠銷世界各國。明清以後,綢成為絲織品的泛稱。

蓬勃發展的漢代絲綢業

漢代是我國統一的封建社會時期。養蠶、織帛、縫衣、刺繡等手工藝非常發達。西漢的絲織物有錦、繡、絹、紗、綃等,服裝麵料從質樸單一向華麗多彩方向發展。

漢高祖劉邦為了維護新生政權,在施行減賦政策的同時,獎勵農業生產,提倡食貨並重,認為食貨兩者是“生命之本”。此時,政府把蠶桑放到農業生產第二位,位於畜牧業之上,並以農桑為衣食之本。

漢代絲綢製品的主要生產地,分布在日益發展的商業大城市裏。《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西漢在京師長安設置東織室和西織室,傳說專門為皇室生產高級絲綢製品的紡織場。隸屬於少府的東織室令、西織室令,具體負責紡、織、染等手工業。

西漢政府還在地方設置專管絲綢織造的官員,比如:在齊郡臨淄專設服官,專製禦用絲綢製品;在蜀郡成都和陳留郡襄邑設置工官,專司管理錦緞等織物生產及征收稅帛。臨淄、成都、襄邑都是當時織染工藝生產的著名地區。

隨著西漢經濟的恢複和發展,皇室、貴族、官僚對絲綢品的需要量日益增大,生產量與消耗量都頗為驚人。

據記載,漢哀帝元壽年間,漢哀帝曾經給匈奴單於一次就發送3萬匹絲綢,漢哀帝的寵臣董賢建造住宅,漢哀帝詔令將作大匠為其建造,木土之功窮極技巧,以至於廊柱、門檻都以織錦花紋裝裱。至漢武帝時,一年征集的絲綢製品達500萬匹。漢武帝在一次出遊中,曾經消耗紹帛100餘萬匹。

漢武帝時,珍貴的絲綢織物已不再是執政上層或富人們的專用品,平民百姓也有服用“繡衣戲弄”、“素銻錦冰”,也期待著衣“文秀”。因此,除官營絲綢織造業外,漢代私人經營的作坊也興盛起來。

當時各家各戶均還廬樹桑養蠶。栽桑,養蠶極為普遍,繅絲、織綢已成為家庭婦女的主要手工業。當養蠶季節,政府也給蠶業生產者以一切方便,要求在養蠶季節,不閉四門?,以便於蠶農進出城門采桑養蠶。漢代民間最普遍的手工業的就是絲綢織造業,當時的人說:

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據《漢書·張湯傳》載,富豪張安世家開設的織染作坊,雇傭工匠700多人。據《後漢書·朱儁傳》記載:東漢末年名將朱儁出身寒門,少年時因贍養母親而聞名。他的母親曾經以販綢為業。一個婦女也可販綢,可見絲織品作為商品買賣已經是相當普遍了。

漢代絲綢業的高度成就,從後來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也有反映。在山東滕州宏道院、嘉祥祠、郭巨祠、金雀山、銅山洪樓、泗洪曹莊,以及四川成都百花潭等地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麵有紡車、繅車、調絲、並絲、織機、染具等實物圖形,都反映了漢代絲綢工藝技術水平。

此外,《漢書》記載海南島一帶有“女子桑蠶織績”,說明當地在南越國時期已經有養蠶和進行絲綢生產。

從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綢情況看,絲綢的隨葬品不但品種多,而且數量很大。特別是西耳室西部,在約2.8平方米的範圍內,絲織品多層疊放,整匹隨葬的有絹、繡絹、朱羅、朱絹、超細絹、砑光絹等品種。用絲織品包裹隨葬品也很普遍,有人估計超過300件以上。包裹用絹數目十分驚人,就像後世人們用包裝紙一樣普遍,說明南越王室的奢侈。

墓中出土的絲綢製品不但有平紋組織的絹、紗,也有重經組織的素色錦、二色鏡和絨圈錦,品種十分豐富。

蠶絲在兩漢時期有著廣泛的用途和較大的市場,並且是城市手工業和農村家庭手工業經營的主要對象之一。因此,蠶桑生產在兩漢時期的400餘年間,在全國各地縱深發展,主要產地集中在今的山東、河南、陝西、四川等地。

此外,河北、江蘇、浙江、安徽的蠶桑生產也有所發展,並且在漢初發展到海南島,東漢時發展到甘肅和內蒙古。

[旁注]

少府 官名,始於戰國。西漢政權的少府仍為管理帝室財政的重要機構。在少府機構之外另設水衡都尉,專門管理上林苑及鑄造貨幣等事宜;將少府所掌管的一些稅收及其相應機構轉交給大司農;在各地陸續設置上官、三服官、銅官以管理手工業。

匈奴單於 匈奴君主的稱號。《漢書·匈奴傳》謂全稱作“撐犁孤塗單於”。“撐犁”,匈奴語之“天”,“孤塗”意為“子”,“單於”意為“廣大”。我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漢時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遊牧民族。匈奴影響了當時的我國和歐亞大陸的曆史進程。

將作大匠 掌管宮室修建之官。秦代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時改稱將作大匠,職掌宮室、宗廟、陵寢等的土木營建。東漢、魏、晉沿置。隋代至遼多稱將作監大匠。元代設將作院院使,掌金、玉、織造、刺繡等手工藝品的製造。

畫像磚 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製成的圖像磚。畫像磚藝術是我國古代民間美術藝術的一枝奇葩,在戰國晚期至宋元時期的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畫像磚不僅真實形象地記錄和反映了各個曆史時期的社會風貌,而且將這一民間藝術的發展曆程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麵前。

南越國 又稱為南越或南粵,是秦將滅亡時,由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後於公元前203年建立。在越南又稱為趙朝。南越國君主推行“和集百越”的政策,促進了中原移民和南越國各土著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並使嶺南文化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