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源泉——絲行天下4
絲綢與紡織技藝的外傳
我國的絲綢和絲織技術的外傳,是從西漢時期開始的。漢武帝時期,張騫開通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從此以後,在這條大規模的、完整的商貿大道上,再也沒有間斷過國外來華和中原遠征的駝隊。
漢武帝時期,匈奴征服了西域許多小國,將漢王朝西去的道路堵死了。漢武帝出於軍事和經濟目的,認為有必要打通西去之路,於是派曆史上著名外交家張騫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率領100多人,曆盡艱險,回到長安時僅剩兩人,費時13年。
在這個過程中,張騫掌握了許多西域國家的軍事和經濟情報,通過對這些情報的分析,漢武帝下定了打通西去道路的決心。
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組織了龐大代表團,帶牛羊1萬頭、金幣絲帛“數千巨萬”作為饋贈的禮物。
這次出使以及隨之進行的軍事行動,獲得巨大成功,打通了西去的道路,使漢王朝和西域各國開始交往,也使中原精美的絲綢和其他物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西域各國。
這條路以後又經沿途各國的共同開拓,成為一條橫貫亞洲大路的貿易通道,並因有大量的“中國絲綢”經此路西運,被中外曆史學家稱之為“絲綢之路”。
其實,古代“絲綢之路”路線並不固定,也非隻有一條,其主要路線:東起渭水流域,向西通過河西走廊,在敦煌分成兩路。一路經今新疆境內塔裏木河北麵的通道,在疏勒以西越過蔥嶺,更經大宛和康居南部西行,一路經今新疆境內塔裏木河南麵的通道,在莎車以西越過蔥嶺,更經大月氏西行。以上兩路會於安息,然後向西經條支到達大秦。全長7000多公裏。
在這條主絲路路經之處,疏勒就是後來的喀什,大宛就是後來的烏茲別克境內費爾幹納盆地,康居位於後來的撒馬爾罕附近,莎車即後來的莎車縣,大月氏即後來的阿富汗和伊朗,條支即後來的伊拉克、敘利亞一帶,大秦即古羅馬帝國。
主絲路的支線有從長安到蘭州,再折向西寧,沿青海湖北岸,穿過柴達木盆地到達西方;亦有由我國南部經四川,青海往西去;亦有從四川、雲南經緬甸南部,再利用海道西行;亦有經中亞轉達印度半島各港再由海道西運等。
除上述道路外,古代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這條路也是漢武帝派人開通的。當時我國海船帶了大批的金銀、土產和絲綢,從雷州半島的徐聞和廣西的合浦出發,途經都元國、邑盧沒國、諶離國和夫甘都盧國,航行到印度半島南部的黃支國。然後,從己程不國返航,途經皮宗國回國。
在“海上絲綢之路”路經之處,元國就是後來的越南峴港,邑盧沒國就是後來的泰國叻丕,諶離國即後來的緬甸丹那河林,夫甘都盧國即後來的緬甸卑謬,黃支國即後來的印度康契普拉姆,己程不國即後來的斯裏蘭卡,皮宗國即後來的印尼蘇門答臘。
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在唐代以後西去的陸上通道逐漸衰落後,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商路。
我國絲織技藝最開始是沿著張騫開通的陸上“絲綢之路”向西傳播的。首先傳到的地方是西域小國於闐國,是漢王朝公主與於闐國國王和親時帶去的蠶桑種子。
後來,英國人斯坦因在和闐地區發現一塊18世紀的畫版,上麵刻畫著那位將蠶桑種子帶給於闐人,是於闐人為紀念她而刻畫的。另外,斯坦因還在於闐附近的一座大廟廢墟裏發現過一幅畫著祭祀“蠶先”的壁畫,這種祭蠶的風俗,當然也是我國傳去的,由此也反映出蠶桑在西域人民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朝鮮和日本是我國的近鄰,我國蠶桑技術傳入這兩個國家的時間要比西方早得多。史載西晉時,秦始皇後裔弓月君曾率127縣之民經朝鮮移居日本,並將這些人分置日本各地養蠶栽桑,使其地蠶業大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