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自己

傅佩榮專欄·國學天空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係教授,國學研究專家,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等方麵皆有卓越成就,曾獲台灣地區“教學特優獎”、“校園最熱門教授”,新浪、搜狐2007年度傑出文化人物。

孔子雖然“誨人不倦”,但也有教不來的學生。

西方學者說有三種職業特別需要合作。第一種是農夫,農夫再怎麼辛勤耕耘,如果老天不配合不幫忙,再辛苦也不會有好收成;第二種職業是醫生,哪怕你是華佗再世,你開出的藥方病人不肯按時吃藥,不肯照吩咐去做,同樣治不好病;第三種職業是教師,一個老師教一班學生,教出來的效果也各不同,有的學生終身受用,有的學生過耳即忘。為什麼?學生的資質不同。

孔子認為,有兩種學生是不必教也教不來的。第一種是自己不願意反省自己,認識自己的人。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不說‘怎麼辦,怎麼辦’來提醒自己的人,我對他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換句話說,如果你想從老師那裏學到一點東西,你自己先要經常問自己“該怎麼辦”,因為能夠回答問題的人,往往是提出者本身。

我在大學教書,有時候學生提問,我回答完了,學生卻說,這不是我的意思啊。可他的問題明明就是這樣的呀。由此可知,回答問題的人有時並不能切中提問者真正關心的東西。況且就算老師再好,也不可能天天在你身邊,你提問題是在教室裏,你碰到問題是在教室之外的生活中,如果你自己不去反省思考,尋找答案,老師也幫不上忙。所以,每一個人最好的老師是他自己。你要做自己的老師,同時也要做自己的學生,從過去的經驗中去了解自己的個性,反思自己的特質。

戴爾菲神殿上刻著一句話:“認識你自己。”這是探討人生奧秘的箴言。許多心理學家都喜歡跟人講這句話。

你要先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思考這一生自己到底要追求什麼。人生不能什麼都要,你選擇了這個目標,就可能要舍棄其他東西。所以一個人隻有先問過自己“該怎麼辦”之後,別人才有辦法給你提供建議。所謂“自助者天助”,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一種學生孔子是教不了的,就是鄉原(原,在這裏同“願”,“鄉願”指的是“鄉裏的好好先生”)。

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孟子·盡心下》)

孔子說:“走過我的門口而不進我屋子,我不感到遺憾的,大概隻有鄉願吧!鄉願是傷害道德的人。”

鄉願為什麼是傷害道德的人呢?因為他就是一般所謂的好好先生,貌似忠厚而其實沒有原則(或許這就是他們的原則),他們誰都不得罪,表麵媚俗而心中毫無理想。譬如他看到有人吵架,就說你們不要吵了,你們兩個都對。

這種息事寧人、做和事佬的態度將導致是非善惡不分,隻希望大家湊合著繼續過日子算了。這種人一多,社會還有正義嗎?講的更明白一點,鄉願是不真誠的人,而儒家最強調“真誠”,強調自我反省,隨時注意自己跟別人之間的關係是否適當。所以孔子雖然有教無類,但有一種學生不教,就是鄉願,因為他不真誠。

事實上,鄉願自己也絕對不會向孔子請教,因為他認為自己早就認清了是非善惡的標準,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對什麼人,說什麼話,做什麼事”,聰明才智都用在察言觀色、送往迎來上麵,因此不但不會得罪人,反而人人都滿意他,好人如此,壞人亦然。

像子貢這麼傑出的學生,都難免覺得困惑。他請教孔子:“鄉人皆好之,如何?”古人安土重遷,一鄉之人久居一地,不難互相認識。如果鄉人都喜歡他,這個人怎麼樣?反之,“鄉人皆惡之,何如”?孔子的回答令人驚訝。他說:“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讓好人喜歡我,壞人討厭我,這是最理想的。

不過,在當今資訊發達的時代,要想麵麵俱到,討好每一個人,其實是不太可能的。以大家熟知的“利益團體”一詞來說,往往不分是非,隻看利益,而利益必然是互相衝突的。要做鄉願,勢必十分辛苦,讓人同情。即使如此,鄉願的心態仍然到處可見,如“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對上級唯唯諾諾、奉承討好,對部屬疾言厲色、端出架子。做不成鄉願,卻做成了小人。這樣的人,孔子不教,一點遺憾都沒有。(責任編輯/張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