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政治亂局新趨向
焦點透視
作者:陳紅升
2013年10月,泰國再度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活動,迫使總理英拉解散國會下議院,並計劃於2014年2月2日舉行新大選。本文試圖探討這次反政府示威活動所折射的一些泰國政爭新趨向。
反政府示威活動的緣起
2011年8月,泰國前總理他信的胞妹英拉當選總理。執政後,英拉在經濟上積極推動各項改革措施,使泰國經濟得到恢複發展。2012年,泰國GDP實現了6.4%的增長率,吸引外國投資者指數位居東盟國家第二位,僅次於新加坡。在政治上力圖采取和解路線,設法拉近與反對派之間的政治鴻溝,但成效不佳。2012年,政變軍人領袖、祖國黨議員頌提在國會提出一個和解法案,對所有泰國2005年9月15日至2011年5月10日期間與政治有關的違法罪犯予以特赦。這一提案獲得執政黨為泰黨的支持,但遭到在野黨民主黨反對,後因“人民爭取民主聯盟”黃衫軍抗議示威,該法案在議會的表決被無限期推遲。
2013年8月,為泰黨議員瓦拉差提出類似的特赦法案,並進入了審議階段。8月8日,為泰黨的特赦法案在國會進行一讀表決時獲得通過。按照泰國國會審議程序,法案一讀通過後,下議院將成立一個35人的特別委員會對法案進行研究。該委員會在60天內將研究報告提交下議院,由下議院對法案進行二、三讀投票。執政聯盟在一讀通過後,對法案進行修改,擴大特赦的時間跨度。這份被稱為“一攬子赦免”的特赦法案的赦免範圍從“赦免2006年9月19日至2011年5月10日期間在政治集會中觸犯法律的人”改為“2004年至2013年8月8日期間在政治集會中觸犯法律的人”,2006年“軍事政變後成立的團體或機構”指認違法的案件也包括在內。11月1日,特赦法案在泰國下議院獲得三讀投票通過。11月11日,法案在上議院遭到否決。根據泰國法律,上議院否決後,特赦法案將被凍結180天,然後退回下議院再次審議。但英拉在法案提交上議院前承諾,如果法案遭到上議院否決,將徹底放棄這一法案。
雖然特赦法案最後沒有通過,但特赦法案涉嫌為他信回國提供法律保障而遭到反對黨及其支持者的強烈反彈。民主黨議員、前任副總理素貼在法案審議前夕和八名民主黨議員一同辭去國會議員的職務,組建反政府組織“人民民主改革委員會”,召集民眾舉行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活動,導致泰國政局再度動蕩並引起各界關注。11月24日起,反政府示威活動不斷升級。示威者占領多個政府部門,並與警方發生衝突,但政府很快又下令警方停止與反政府抗議者對峙,拆除防暴障礙物,讓示威者進入總理府和曼穀警察總部。示威活動還蔓延至南部25個府。同期,為泰黨提出要將上議院改成全院直選的提案也遭到憲法法庭的否決。
12月5日泰國國王誕辰過後,暫停了數日的示威活動掀起高潮。示威領袖素貼宣布12月9日為“決戰日”,號召全國民眾罷工罷課一天,同時上街示威,一舉推翻英拉政府和鏟除他信勢力,並稱如果當日集會人數不足百萬,將承認失敗並向警方自首,從此不再參與鬥爭。同日上午,英拉總理宣布解散國會下議院。泰國國王秘書處也在同一天發表聲明,普密蓬國王已經批準解散國會下議院,並決定於2014年2月2日舉行大選。泰國這次大規模反政府示威造成5人死亡,200多人受傷。此後,反政府勢力繼續組織示威遊行,要求看守總理英拉及其內閣成員交權,為組建“人民議會”開路。12月14—15日,泰國軍方、民主黨和為泰黨分別組織了三場致力於解決當前政治亂局的專題論壇,但與會各方各執己見,每場論壇都收效不大。12月21日,民主黨宣布抵製2014年的大選。隨後示威者衝進選舉工作站,阻礙大選登記工作,宣稱要在大選日封鎖整個曼穀。
泰國政治爭端的新趨向
一、示威者的規模與構成
2006年軍事政變以來,反他信和挺他信兩大勢力的鬥爭一直是泰國政治危機的焦點所在。兩大勢力多次以街頭抗議的方式來實現各自的政治訴求,包括2008年黃衫軍占領素萬那普國際機場的集會和2010年紅衫軍在曼穀要求解散國會的集會。這些集會同時也與國會內部的政黨鬥爭相呼應。街頭抗議成為近年來民眾向政府施壓,爭取政治話語權和經濟發展資源的慣用方式。與以往的示威抗議比較,此次反政府示威抗議有幾大特點,一是示威民眾來源廣泛,人數眾多,最多的時候達到百萬之眾,成為泰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反政府示威集會”。二是與以往紅衫軍或黃衫軍的集會不同,這次集會的組織相對鬆散,由素貼等民主黨議員組建的“人民民主改革委員會”發起,與其他反政府示威團體結成聯盟,並在政治訴求方麵達成一定的共識。三是大學生參與到反政府遊行示威中,大學校長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許多知名專家學者紛紛提出政治解決方案,為未來政治和解獻計獻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