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慶
倫敦奧運會的硝煙早已散盡,但激情燃燒過的味道,仍舊在夜空飄蕩。
到底誰贏了?
美國重新奪回金牌榜第一的位置,它贏了麼?
法國《紀事》雜誌通過將按項目加權計算方法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和德國的獎牌分布比美國更廣泛,總得分位列前兩位。
中國創造了本土之外奧運會參賽的最好成績,它贏了麼?
從選手資格的產生到消極比賽的發生,在中外輿論各種此起彼伏的質疑聲浪中,這屆奧運會更像是一次全民反思奧運真正意義的思想啟蒙運動。
英國不僅基本兌現了舉辦奧運會的各項承諾且闖入金牌三甲,它贏了麼?
暫且不論包括國旗烏龍在內的各種混亂,單是競賽中的各種明目張膽的“照顧”,以及開閉幕式中隻秀英倫風範而忽略奧運文化的傳播,都足以令這個沒落帝國極盡所能自我標榜的“皮袍下的小”顯露無疑。
國際奧委會呢?麵對那些明顯有違公平競賽原則的行為,麵對某些國家和體育組織將奧林匹克宗旨踩在腳下的種種表現,又做了些什麼呢?若不是英國民眾的強烈反對,恐怕其過於招搖高調的出行便利同樣會一如既往地在倫敦得到複製。
坦白講,我過往也是一個奧林匹克事業的擁躉,但在經曆了很多事情之後,大腦中不斷回響著一個越來越清晰的聲音:這個事業的宗旨的確神聖,在這個越來越平卻越來越隔閡叢生的星球上,四年一屆的奧運會的確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相互了解、溝通分享的平台。但是,凡事物極必反,一件事情,如果你太拿它當回事兒,它必然會甩臉子給你好看!君不見,第一次辦奧運的我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極盡所能伺候著每一位光臨的客人,可結果呢,花了許多冤枉錢不說,還落下一個“不夠人文”的罵名。我們不但喊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口號,還在萬眾矚目的開幕式上請來西方大腕莎拉布萊曼演唱同名主題歌,可你看看人家倫敦,那開幕式,整個兒一個英國曆史、文化秀。我在想,如果張藝謀在北京奧運會上弄出一水兒的“最炫民族風”,一定會被國內外各種唾沫星子淹個半死。
沒關係吧,凡事也都有第一次。從第一枚奧運金牌到穩居金牌榜三甲,從一個人參加奧運會到舉辦奧運會,該拿到的都拿到了,該辦成的都辦成了,咱就別再急著去比較誰輸誰贏了。就像一個真正擁有強大內心的人,是不屑於僅僅通過贏別人來證明自己有多強大一樣,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也同樣如此。別人愛咋咋地,還是專心研究研究咱們自己的事情,可勁兒琢磨琢磨怎麼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才是“硬道理”。比如,三大球的成績不理想,原因明擺著,用咱們的半職業甚至非職業隊伍去和人家高度職業化體係訓練出來的隊伍比,輸是必然的,這和人家業餘選手打不過咱們的專業高手是一個道理。即便如此,還是不能去想如何贏別人這件事,一想“贏”就必然會走偏!必然會急功近利謀求超常規發展。
對於我們的各級政府主管部門來說,專注於讓自己變得強大,不在於修建更多華而不實的漂亮場館,而是給社區增添更多的體育設施;不在於舉辦更多費錢勞心的國際賽事,而是給孩子們鬆綁讓他們參加更多的課餘俱樂部和同齡人之間的比賽。
這番話,不僅僅是說給管理者聽的。畢竟,我們每一個關心體育的人,都並非是體育的看客。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體育,它就會在不遠的將來顯現出什麼樣的成果給我們。我們不想要“東亞病夫”的帽子,我們關心金牌榜,中國就位列三甲,誕生了超過200個的奧運會冠軍;若我們不僅關心職業聯賽的總冠軍歸屬,還為孩子們之間的比賽擔任裁判或誌願者;若我們不僅讚美業餘選手的奧運突破之旅,還親身參與那中國的“奧運戰略”會不會有相應的改變呢?
對於媒體來說,針砭時弊,呼喊改革的事情要做;開啟民智,引發參與的工作同樣要做。畢竟,體育強國夢的實現,不能建立在大多數人缺乏運動習慣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