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的溶洞也很有特色,數量多,規模大。有名可數的就有黃龍洞、觀音洞、響水洞、龜棲洞、飛雲洞、金螺洞等,“冰淩鍾聲”、“翠竹夾道”、“龍宮起舞”都是黃龍洞的精華所在。
[旁注]
印支運動 又稱印支構造期,簡稱印支期,是晚二疊紀至三疊紀之間的構造期,在此期間,在今我國及周邊地區發生了印支運動。最初,印支運動隻是指中南半島和我國華南地區中三疊統與上三疊統地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現的構造運動,但現在已經把從晚二疊世至三疊紀之間的構造運動都統稱為印支運動。
新構造運動 主要是指喜馬拉雅運動,特別是上新世到更新世喜馬拉雅運動的第二幕中的垂直升降。一般來說,新構造運動隆起區現在是山地或高原,沉降區是盆地或平原。地質學中一般把新近紀和第四紀時期內發生的構造運動稱為新構造運動。
泥盆係 是泥盆紀形成的地層,可分下、中、上三個統、八個階。在我國南方,下統曾叫“雲南統”,中統曾叫“廣西統”,上統曾叫“湖南統”。下泥盆統包括蓮花山階,那高嶺階、鬱江階;中泥盆統包括北流階、東崗嶺階或四排階、應堂階;上泥盆統包括餘田橋階和錫礦山階。
頁岩 是一種沉積岩,成分複雜,但都具有薄頁狀或薄片層狀的節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積經壓力和溫度形成的岩石,但其中混雜有石英、長石的碎屑以及其他化學物質。
珠璣 都是珠寶,圓的叫珠,不圓的叫璣。有的形容水珠,有的形容自然景觀的美麗,還有的形容說話有文采,比喻優美的文章等,如字字珠璣等。
溶洞 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裏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於石灰岩層各部分含石灰質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
[閱讀鏈接]
武陵源集“山峻、峰奇、水秀、峽幽、洞美”於一體,岩峰千姿百態,聳立在溝壑深幽之中。溪流蜿蜒曲折,穿行於石林峽穀之間。
這裏有甲天下的禦筆峰,別有洞天的寶峰湖,有“洞中乾坤大,地下別有天”的黃龍洞,還有高聳入雲的金鞭岩。無論是在黃獅寨覽勝、金鞭溪探幽,還是在神堂灣曆險、十裏書廊拾趣,或是在西海觀雲、砂刀溝賞景,都令人有美不勝收的陶醉,發出如詩如畫的讚歎。
民族融合的風土人情
數千年來,武陵源地域的土家族、藏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生活於特殊的砂岩峰林及溶洞發育區,峰林及溶洞生活環境已融入當地人生活的方方麵麵,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與習俗。
土家人把修新屋作為繁衍子孫的根基,因而看得十分神聖。修屋前,要請風水先生選好依山傍水、背風向陽的地方作為屋場。
所謂梁,是指堂屋脊橫梁。在武陵源的當地的土家族,選擇梁木有個古怪的規矩:屋主必須偷偷在大山中尋找分岔成兩根的標直大樹,不問樹的主人是誰,盡管偷偷砍下,鋸成兩根,同時從山上滾下,誰頭在前,尾在後,無傷無疤的,就選哪一根。這種風俗叫“偷梁木”。
土家寨有俗規,偷梁本不算“偷”。梁木一旦偷砍下地,就要鳴放鞭炮,還要在上麵搭紅布,然後熱熱鬧鬧請8個後生抬回家,一路招搖過市,似乎“偷”得很光彩,樹主不僅不追究,反過來還要表示祝賀。因為這是吉利與友誼的表示,就好比為人家子孫根基作了重大貢獻似的榮耀。
上梁前,木匠師傅要在梁木正中畫太極圖,左右書“美輪美奐,金玉滿堂”或“帝道遐昌,五穀豐登”之類的對聯。
上粱時,主人請兩名歌師或掌墨師讚梁。讚梁有一定的曲調,較單調,實際上是一種韻白表演形式。待梁木在屋頂上架好後,讚梁者便攀梯而上,一人提酒壺,一人端茶盤,茶盤內放著筷子、酒杯、臘肉、糯米、糍粑。
提酒壺者讚道:
手提酒壺閃金光,壺中美酒噴噴香,
歡歡喜喜上屋去,要跟主東讚主梁。
端茶盤的接著讚道:
手端茶盤四四方,張郎造就魯班裝,
四角造起龍鳳榫,金漆盤子擺中央。
讚畢,兩人開始上梯,每上一步就唱五句讚詞,其內容是借頌揚古人恭維屋主的:
上三步,中三元,劉備關張訪大賢;
南陽有個諸葛亮,三顧茅廬下高崗。
上十步,十全十美,張郎魯班下凡間;
修起高樓和大廈,主東富貴萬萬年!
讚梁者攀上屋脊梁木時,兩人各坐在梁木的一端,邊飲酒,一過互問互答,用長篇的讚詞,讚揚主東的屋,像仙境瓊樓,龍王宮殿,必發子發孫,福壽綿長。
讚梁後,向下拋梁粑粑。先把兩個象征富貴的大粑粑拿在手。問下麵的屋主:“要富還是要貴?”
主人答道:“富貴都要!”
兩個粑粑拋下時,主人家接在懷中。然後將小粑粑拋下,邊拋邊唱:
笑哈哈,笑哈哈,雙手拿起粱粑粑,
四麵八方一齊撒,大家越搶越發達!
這時屋場上人如潮湧,爭搶粑粑,熱鬧非凡。拋過粑粑後,親友們將一段段五顏六色的布料塔在梁上,叫“搭梁”。這時,鞭炮震耳,讚梁者又一步一讚,下到地麵。就這樣,一棟新屋就在喜氣洋洋的熱烈氣氛中立起來了。
到了武陵源,都想看看土家吊腳樓。由於曆代朝廷對土家族實行屯兵鎮壓政策,把土家人趕進了深山老林,致使他們的生存條件十分惡劣。
《舊唐書》記載:“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是為幹欄。”加上武陵源當地少田少地,土家人隻好在懸崖陡坡上修建吊腳樓。
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蓋瓦,隻許益杉皮、茅草,叫“隻許買馬,不準蓋瓦”。直至1735年 “改上歸流”後才興蓋瓦。
土家吊腳樓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曆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畫棟,簷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
張家界三分坪,七分山,土家人世代與高山為伴,也與背簍結下了不解之緣。姑娘出嫁,要織洗衣背簍作陪嫁。洗衣背簍小巧玲瓏,篾絲細膩,圖案別致,是娘家家境的標誌,也是新娘巧手勤勞的品牌。
女兒生孩子,娘家要送一個娘背簍。“娘背簍”又叫兒背簍,背簍成長筒形,做工十分精細,是專用來背孩子的。
武陵源土家族摘苞穀、粟穀則用高背簍,它口徑特大,直徑達兩尺多,腰細,底部呈方形,高過頭頂。砍柴、扯豬草則用柴背簍,它蔑粗肚大,經得住摔打。